燭光下,杜妗湊近了些,仔細看薛白那些筆記,忽有些得意道:“欸,我竟看得懂。”
她衣服上熏了蘇合香,用木槿葉與皂莢洗的頭發,這一湊近,薛白便聞到股淡淡的香味。
他稍往后仰了些,道:“不難看懂。武康成巡夜路線是固定的,共經過兩坊、二十八戶人家,其中我不能仔細搜查且有能力窩藏東宮死士的,僅有十戶。”
杜媗見了兩人的小動作,上前點了個燭臺,光線亮了些,好讓杜妗不必湊得那般近。
杜妗一心與薛白討論,并未在意到這些小細節,沉吟道:“你昨夜才敲了門,今日東宮便為你安排了身世,那必在這十戶之內了?”
“你對這些死士了解多少?”
“我從未見過這些死士,但李亨絕不是表面上看著那般清貧,他常能為他的人打點門路。”
薛白沉吟著,問道:“哪來的錢?在西北屯田?”
“這我便不知了。”杜妗邊答邊看著薛白的地圖,忽道:“這些名字,是在道政、常樂兩坊置別宅的官員?”
“嗯。”
“楊慎矜、王焊、鮮于賁、盧鉉……都是李林甫的人。”
“正想問你,這些人誰最有可能被東宮利用?”
杜妗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微微一笑,反問道:“你可知圣人為何倚重李林甫?”
薛白搖了搖頭。
他初到這時代,還有太多事需要她幫忙剖析。
杜妗道:“長安人口眾多,加上三門峽天險,漕糧難以運輸,因此自高宗起,朝廷便常常往洛陽就食。”
薛白對此略有所知,高宗、武則天給人感覺就是喜歡跑洛陽,高宗改洛陽為東都、行兩京制,武則天更是改東都為神都,遷都洛陽。
其中原因很多,有一點就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使江南的糧食能夠漕運到洛陽。
相比而言,李隆基似乎就沒那么喜歡洛陽。
對此,杜妗用了一個字——憚。
“圣人憚幸東都,而李林甫知上意,以賦粟助漕、和糴法,使關中錢糧充足,自開元二十四年以后,圣人再未去過東都,御言‘朕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無事’,以此為傲。”
薛白敏銳察覺到這里頭大有文章,今夜時間不太充裕,他只能問道:“何為賦粟助漕、和糴法?”
“所謂‘賦粟助漕’,即向百姓多收田賦,彌補漕運不足帶來的國庫空虛。”
“就是多收稅?”
“能收到稅,也是李林甫的本事。”
如今杜妗身份一變,對索斗雞的評價便稍稍有了些不同。
薛白點點頭,知道收稅之事說來簡單,要辦好卻極不容易。
“所謂‘和糴法’,即在豐年時,朝廷以低價收購糧食儲存,以備荒年。”杜妗道:“李林甫以此二法,數年間甚有成效,故而得圣人倚重。”
薛白皺了皺眉,意識到這兩個辦法看似讓國庫充裕了,長時間下去卻會讓整個國家與百姓越來越貧瘠。
說白了,無非是變著法地幫皇帝搞錢罷了。
交代了這個背景,杜妗才不慌不忙將話題引了回來。
“李林甫雖想廢太子,但兩邊官員其實并非涇渭分明。譬如韋堅,他原本與李林甫交往甚厚,他主持修筑漕渠,使潼關西來的船只能直駛長安、每年漕運增加兩百萬石,此舉得圣人歡心,有了取代李林甫的可能,轉眼間,兩人便由交游甚狎的密友變成了生死之敵。”
“就是說,韋堅也能為圣人搞錢,與李林甫有利則合、無利則分。”
“再說西北邊軍,雖然兩任節度使都是東宮一系,但李林甫也曾遙領河西、隴右節度使,朝廷募兵以來,每年軍費無數,皆由他籌措。因此隴右軍亦有不少將領親近李林甫。”
說著,杜妗指了指薛白地圖上劃出來的王焊的別宅。
“方才說了和糴法,王焊之兄王鉷,便是任這和市和糴使,協助李林甫主持和糴一事,此人與邊軍將領關系甚深。”
“因為提供軍餉?”
“不。”杜妗道:“依軍中習俗,戍邊士卒六年一替,戍邊時可免除租庸。王鉷為給圣人斂財,取消了這免除租庸的習俗。可有些邊將為了遮掩戰敗,往往不登記士卒戰死,因此這些士卒雖死,卻并未銷籍。王鉷將這些戰死的士卒全視為逃避賦稅,依籍補收租庸稅,不少軍戶一次便被征收三十年的租庸稅,弄得家破人亡。他卻因此每年搜刮巨額財物入內庫,極得圣人信任,青云直上,成為李林甫最得力的干將。”
杜媗皺眉道:“如此一來,他該與邊軍關系極差才對?”
“戰死士卒的家屬或許恨他入骨,邊將中卻有許多人與他有利益往來。年初,皇甫惟明入京,雖明知李林甫勢大,猶決意除掉李林甫,便是因為查到此事。”杜妗道:“我聽到他與太子陳情了。”
薛白明白了杜妗的意思。
當今的朝局,不是涇渭分明,你一派、我一派,勢不兩立。
圣人既要揮霍享受,又要當千古明君,所以需要有人斂財,也需要有人立功。
所以李林甫一系也好,東宮一系也罷,斗爭之余,更重要的是一起為圣人斂財、立功,彼此之間其實是盤根錯結的關系。
全看利益。
薛白提起筆,在地圖上王焊的別宅點了個記號。
杜妗湊在他腦袋邊看了看,伸手指了指楊慎矜的別宅。
“御史中丞楊慎矜,他出身弘農楊氏,乃隋煬帝之玄孫,家世顯赫,以風采才干知名于世。是李林甫向來最為忌恨的一類人。”
杜媗又回想起那日在大理寺見到楊慎矜時的場景,微微蹙眉,感到有些不舒服。
薛白則問道:“為何忌恨?”
“再給伱舉個例子吧,圣人曾于勤政樓垂簾觀樂舞,兵部侍郎盧絢不知御駕在,垂鞭按轡,過于樓下,風度翩翩,得圣人贊美。此事被李林甫得知,李林甫擔心盧絢得圣人重用,遂出手構陷,將其貶出長安。”
“為何?”
“索斗雞就是這么個人。”
薛白一時無言。
杜妗接著道:“楊慎矜本不是李林甫的人,但李林甫想要掌控御史臺,曾打壓過他,楊慎矜這才屈從于李林甫,但彼此間該會互相提防。”
薛白點點頭,在地圖上楊慎矜的別宅處也做了個記號。
杜媗提醒道:“你往后也得小心些。”
“咳咳。”
曲水在外面咳了兩聲。
皎奴有些無力地拖著腳步走回廂房,聽到了里面的對話。
“玉真公主內定王摩詰為狀元?”杜妗道:“此事怕是楊釗造謠,便說張九皋,此人乃宰相張九齡之弟,于中宗景龍三年舉明經及第,又豈會在開元九年與王摩詰一同應試?”
“各種情由真真假假,外人如何知曉。”杜媗道:“但薛白若想及第,確得有權貴舉薦……”
皎奴進了屋坐下,聽她們還在與薛白說著科舉之事。
只坐了片刻,她臉色又是一變,狠狠剜了薛白一眼,重新往外走去。
待皎奴走遠,屋內,杜媗有些遲疑著,開口道:“我并非是為京兆杜氏當說客,但思來想去,右相府恐非長久倚靠。你早晚需有個身份才能安身立命,薛靈雖無官身,但不知比你原本的身世如何?”
薛白道:“真要推測,我原本是官奴的可能性不低。”
“我更擔心的是,你氣度不似尋常人家子弟,能淪為官奴,恐是犯官之后,那十之六七與右相府有仇了。”杜媗道:“終究還是姓薛,你若不執著于馬上找到父母家人,我認為暫時接受這身份、為自己謀份前程為好。否則,即便是助右相府找到太子死士,李林甫既不會封你官位,恐往后還要將罪責推于你。”
薛白笑了笑,應道:“我知道大姐是肺腑之言,不是為京兆杜家說話。”
“嗯,我們做的一切,求的不過是‘安身立命’四字,今日東宮給的條件確實不差。”杜妗道:“但難處在于,李林甫只怕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眼下最緊要之事,在于如何應付他。”
“……”
待皎奴再回來,杜家兩姐妹終于舍得起身,告辭而去。
“當”的一聲,皎奴拿出匕首,插在薛白面前的桌案上,罵道:“你敢害我!”
“想必是那透花糍壞了。”薛白反問道:“可是誰逼你吃的?”
“休以為我不知你打的主意,為了支開我,你敢對我下藥。”
“你如何猜想都行,但指責旁人需有證據。否則,到了右相面前你也是這般信口而言嗎?”
“呵。我看你如何與右相交代。”
次日一大早,吉溫便到了平康坊右相府。
他躬身在堂上站定,屏風后,李林甫便問道:“你可查到薛白的身世了?”
“回稟右相,已有了些眉目。”吉溫應道:“我讓人調閱近半年來官奴買賣、以及美少年失蹤案的卷宗,已有了線索,還在命人一一查訪。”
“這是薛白那以卷宗排查辦案的方法,你學得倒快。”
“哪能是他的方法?是古已有之的辦法。”吉溫賠笑道:“查此事,倒是另有一樁收獲。”
“說。”
吉溫道:“長安城的美少年失蹤,似乎不是虢國夫人所為,據一少年所言,或可能是一個名為達奚盈盈的貴婦嫁禍于虢國夫人。”
“誰?”
“還不知是誰家妻妾。”
李林甫本是打算叱罵吉溫,沒想到聽了這么一樁奇聞,咳了兩下,才沉聲道:“蠢材,盡在些無關緊要之事上瞎忙,東宮已查出薛白之身世。”
“這?”吉溫大為驚訝,道:“豈有可能?”
已有美婢出了屏風,將一紙消息丟在吉溫面前。
吉溫看過之后,想了想道:“可見薛白與杜有鄰必是叛了右相、轉投東宮了,當給他們一個教訓才是,吉溫愿再查柳勣一案。”
李林甫不說話。
“右相。”吉溫又道:“東宮如此拉攏薛白,他豈還能為右相盡心做事?”
正在此時,管事蒼壁到了堂門外,稟道:“阿郎,薛白到了。”
吉溫轉頭看去,見薛白進了堂,不由冷笑,迫不及待道:“聽聞你找到家世了,可喜可賀。”
“右相。”
薛白并不理會,向李林甫行了叉手禮,道:“我今日正是想向右相稟報此事,可見我已經離那些東宮死士很近了,李亨才會狗急跳墻,慌忙之中拉攏于我。”
吉溫張了張嘴,想要說話,卻又愣住了。
他方才就意識到,接受東宮的條件才是對薛白最有利的,卻沒想到薛白轉眼又把東宮賣了。
屏風后,李林甫的語氣似乎沒方才那般冷峻了,問道:“這般說來,你并非薛靈之子?”
“我不信有這般巧的事。”薛白應道:“我認為,東宮死士就藏在道政、常樂兩坊,有幾處我無權搜查的別宅之中,請右相遣兵搜捕。”
也許是這個回答大大地出乎了李林甫的意料,屏風后久久沒有動靜。
薛白于是補充道:“東宮蓄養之死士皆悍徒,恐有數十人之多,恐怕得調動十六衛中的精銳。”
李林甫向人吩咐道:“帶郭千里來。”
“喏。”
“薛白,老實回答本相,河東薛氏、平陽郡公之后,如此身世,你可動心?”
“此必為李亨挑撥我與右相之計。”薛白應道:“我雖失憶,但哪怕出身微末,也只愿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而非攀附高門,認旁人作父。”
“好,有志氣。”
李林甫聞言,慢騰騰拍了三下手掌。
其后,他說了一句讓薛白、吉溫都大為詫異的話。
“你啊,終究得有個身份,盡快找到家人,到時讓你父親帶上聘禮到相府來一趟吧。”
薛白一愣,終于轉頭看向了側壁上那個小窗。
隱隱地,他能聽到些窸窸窣窣的聲音,似乎還有很輕的腳步聲,有人跑遠了。
短暫的錯愕之后,他迅速反應過來,高聲道:“謝右相恩典!”
吉溫呆住了。
他此時才想明白,東宮對薛白的拉攏,也成了右相對薛白的考驗,薛白經受住了,才得了如此大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