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這些了,繼續講吧,剛才講道哪里來了?”
蘇璟晃了晃腦袋,將腦子里亂七八糟的想法扔掉。
現在自己可是在給老劉解惑呢,得好好說。
“蘇公子,剛才說道工業的革命性變化,才是導致社會形態變化的原因。”
劉伯溫回答道。
“嗯。”
蘇璟點點頭道:“沒錯,單純農業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已經不足夠促進社會的變革了。”
“那么工業便是其接下來的發展方向,老劉你想想一下,若是有一天,出現了某種器物,比方說紡織機,現在的紡織機需要人力踩踏來驅動,雖然比純手工快了不少,但終究是人力來做的。”
“未來的紡織機,不需要人來踩踏,可以一天十二時辰不眠不休的進行紡織,而且織出的布料又快又好,一臺紡織機便可以抵得上幾十個紡織工人的生產效率,到了那個時候,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
蘇璟簡單的描述了歐洲工業革命時候的現象。
畢竟,咱們華夏大地,在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是被船艦大炮直接給轟破的。
不是正常轉變的路徑,也不適合用來講解。
“這樣的紡織機嗎?”
劉伯溫眼中露出了一抹驚異之色。
因為蘇璟描述的紡織機,簡直就是神物啊!
真的有這種東西嗎?
劉伯溫內心懷疑,但看到蘇璟淡然的神色,又覺得,未來之事,誰也說不準。
科舉的力量,他已經親身感受過了。
這兩塊薄薄的鏡片,便能夠讓他的眼睛重新看清楚東西。
若是能夠一直發展下去,興許也真能出現如同蘇璟一般描述的紡織機。
“老劉,你先別管我說的紡織機到底有沒有,而是想想有了之后會發生什么。”
蘇璟知道對于明朝人來說,現代化的紡織機讓他們去理解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蘇璟的重點并不在這個上面,只需要把這個當成已知的條件就行。
“好的,蘇公子。”
劉伯溫點點頭道,略加思索過之后說道:“到時候,應該會有大批的紡織女工失業吧。”
“若我是紡織廠的老板,自然是會選擇這樣的紡織機而不是紡織工人。”
蘇璟笑道:“哦,我可沒說這種紡織機需要投入的成本,老劉你就如此肯定了嗎?”
劉伯溫說道:“蘇公子,老劉我雖然沒做過生意,但還是知道一些生意經的。”
“即便這種紡織機很昂貴,但只要這臺紡織機工作的時間夠長,我自然能賺回來,更重要的是,有了這種紡織機,我再招紡織工人的時候,便可以壓價了。”
“到時候,這些紡織工人需要面對的就是和紡織機的競爭。”
說到這里,劉伯溫頓時明白了什么。
他眉頭一蹙,朝著蘇璟道:“蘇公子,伱是說,當這樣類似紡織機的器物大量的出現之后,便會產生工業革命?”
他不知道該怎么形容,便用上了之前蘇璟所說的革命一詞。
“老劉,很不錯,你已經開始理解了。”
蘇璟點了點頭,內心對于劉伯溫直接說出工業革命一詞,那是相當震撼的。
只是劉伯溫又疑惑道:“蘇公子,但大明乃是以農為本,士農工商,種田才是第一位的。”
“蘇公子所言,那是商人,商人是最低等的,商人自古以來,便沒有成功之先例。”
大明的現狀,可還沒有資本主義。
或者說,距離資本主義很遠。
百姓的思想,就是種田!
土地,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經商這種事,從思想上就是低人一等的。
現代化的紡織機放到大明,可能并不會有太大的波瀾。
劉伯溫還是想的比較深的,農民起義,古已有之,而且有成功的先例。
朱元璋就是個現成的!
要按蘇璟的說法,革命那得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商人,不配。
蘇璟看著劉伯溫說道:“這就是大明的現狀,或者說是咱們華夏大地大一統王朝的現狀。”
“老劉,你以為,為什么會有士農工商的說法。”
蘇璟朝著劉伯溫問道。
劉伯溫思考了一下,回答道:“《管子·小匡》中曾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淮南子·齊俗訓》中言: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
“自春秋戰國以來,士農工商便盛行而來了。”
劉伯溫讀的書還是多的,這些都記得很清楚。
蘇璟笑著點頭道:“那你以為,為何農在前,而商在末。”
劉伯溫一愣,似乎沒想到蘇璟為何會問出這種問題,但他還是說道:“民以食為天,填飽肚子永遠是最重要的,農民種地,生產出糧食,自然要排在第一位。”
“商人逐利,低買高賣,不事生產,自然要排在末尾。”
很標準的答案,也是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
蘇璟搖頭道:“老劉,不應該,以你的腦子,不至于想的這么淺顯啊!”
一開始劉伯溫連續給出精彩言論,讓蘇璟對他的期待拔高了。
這就導致了此刻劉伯溫的回答,讓蘇璟有些失望了。
“嗯,蘇公子,我說的不對嗎?”
劉伯溫有些奇怪道。
蘇璟立刻道:“倒也不是,只是說的太簡單了。”
“還請蘇公子為我解惑。”
劉伯溫認真道。
只是一個士農工商,劉伯溫還真沒有想到太多的東西。
蘇璟頓了頓,說道:“老劉,還記得我昨天說過生產力和剩余產品吧。”
劉伯溫當即點點頭。
蘇璟繼續道:“這士農工商被實行的根本原因,不就是生產力的不足么。”
“農民勞作,產出糧食,供養整個國家便已經是極限了。”
“其他行業的人,不能多,因為再多的話,糧食的產量就不會夠了。”
“但如果當產能過剩的時候呢?剩余產品過多,不需要全部的土地,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農民,糧食的產量已經足夠的時候呢?”
“那時候,農民還能排在第一位嗎?”
蘇璟的反問讓劉伯溫一愣。
他還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自古以來,就沒有糧食完全足夠的時候啊。
即便是漢唐盛世,那各地饑荒的事情,依舊是時有發生。
這怎么可能呢?
蘇璟所言,已經有些超出了他的常識認知。
“蘇公子,如是真如你所說,那豈不是不會有人餓死了?”
劉伯溫朝著蘇璟問道。
不會有人餓死。
蘇璟突然想到了前世,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完全足夠養活全部的人口,但全世界的饑荒人口,依舊很多。
“不,老劉,糧食再多,依舊有人會餓死的。”
蘇璟搖了搖頭道。
劉伯溫反應很快,立刻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有些過于天真了。
這不久前,大明才出了一次賑災糧貪腐案。
要想沒人餓死,只是光有糧食產量是不夠的。
蘇璟繼續道:“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前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會不斷的提高,這就導致了生產關系會發生變化。”
“就好像我剛才所說的那種未來的紡織機,還有未來的糧食產量暴增,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但對于大明,或者說對于整個封建王朝而言,這卻并不是必然的。”
“老劉,你知道為什么嗎?”
蘇璟朝著劉伯溫再度問道。
劉伯溫眉頭緊鎖,思考了一會,回答道:“因為大明沒有科學?”
一針見血,相當的準確。
蘇璟點頭道:“沒錯,老劉,因為封建社會下,統治者不僅要統治疆域,還要統治思想。”
“大明是大一統的王朝,或者說咱們華夏大地上自秦朝之后,不斷誕生的都是大一統王朝。”
“這樣的王朝自然是疆域遼闊,國力強盛,但對于百姓的思想禁錮也是無比強大的。”
“還有著儒學這門無比切合統治者的思想枷鎖,簡直就是得天獨厚!”
“科學,在被禁錮思想的狀況下是難以發展的。”
說到此處,蘇璟都有些義憤填膺起來。
他也學過歷史,現在更是穿越明朝,知曉了咱們老祖宗曾經有過許多牛逼的發現,科學的萌芽。
但最后,卻是全都被扼殺了。
在這么一條治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以蘇璟看來,儒學是首當其沖的大問題。
劉伯溫聽著蘇璟的話語,那些統治疆域統治思想的內容,讓他震撼。
“蘇公子,難道儒學不好嗎?”
劉伯溫朝著蘇璟問道,劉伯溫也是個儒學大家,對于蘇璟這般的評價,總還是覺得有些偏頗的。
“那就要老劉你認為的好是什么好了。”
蘇璟淡淡道:“以治人而言,儒學乃是大道,但以科學而言,儒學便是歧路。”
治人。
科學。
劉伯溫被蘇璟這么一說,也有些疑惑了。
蘇璟繼續道:“科學之發展,乃是從無至有之過程,需要是思想和思維的創新,而儒學呢,只讓我們學先賢之論,明先賢之義,不思創舉,不論創新。”
“以儒學為主導,哪能有什么科學的發展。”
“簡單的說,就是儒學講究的是守舊。
祖師爺說的就是對的,祖師爺做的事就要學習。
不同于祖師爺的話不能說,祖師爺沒做過的事不能做。
思想永遠都停留在了剛剛誕生時候的樣子,后人永遠是在向后看。
而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必須要不斷的前進,不斷的向前看。
需要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創造,需要冒險精神。
這和儒家傳統的思想是相違背的,一切按照祖先的安排,循序漸進,永遠都不會出錯。
比如孔子一直主張恢復西周時代便是明證!”
蘇璟侃侃而談,也是放開了話匣子。
這在明朝貶低儒學,其實是一件挺大膽的事情。
但蘇璟的興致正高,也不管這么多了。
劉伯溫仔細的聽著蘇璟的吐槽,從一開始的不解,到慢慢理解。
蘇璟好像說的真沒有什么問題。
劉伯溫不是那種只會讀死書的儒生,他固然也敬畏先賢,但并沒有到作為信仰的地步。
能夠為朱元璋爭奪天下出謀劃策的人,自然也不可能什么因循守舊之人。
所以這會對于蘇璟所講述的內容,心中生出了相當的認同之感。
儒學對于科學,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壓制。
此時,他又想到了此前朱元璋問過的科舉的事情。
八股取仕,只能用先賢之言來回答,禁止有自己的想法。
“蘇公子,這科舉是不是也阻礙了科學之發展。”
劉伯溫朝著蘇璟問道。
蘇璟一愣,沒想到劉伯溫竟然這就能聯系上科舉了。
“算是吧。”
蘇璟點點頭道:“但科舉本身不是錯誤,而是科舉如今的內核,已然是為了統一思想。”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科舉無疑是一項偉大的創舉,本身算的上是巨大的創新。”
“可惜,這創新的產物,卻被用來守舊,真是諷刺。”
對于科舉本身,蘇璟其實并不覺得是什么不好的東西。
遴選人才,讓普通人有階級躍遷的通道可走,國家的人才更好的被發現。
同時也讓百姓愿意去讀書,去學習知識。
只不過,科舉這八股取仕的方式,無疑是思想上的大害。
“創新之物,用來守舊”
劉伯溫喃喃自語,仔細想著不久前朱元璋和自己說的科舉章程。
簡直和蘇璟說的一般無二,完全是為了將儒家的思想灌輸到讀書人的腦子里。
什么都用先賢的言論來解決,思想也一直都是先賢的思想。
天大地大,祖宗最大。
祖宗之法不可變。
“蘇公子,老劉受教了。”
劉伯溫朝著蘇璟拱手,神情莊重。
他是真的學到了很多,感悟頗深。
蘇璟擺擺手道:“說岔了說岔了,我們還是說社會形態轉變的事吧。”
“咱們這片土地上,科學無法發展,則新的生產力工具不會出現,生產力的提升也不會有,那么新的社會形態自然也就不會自然出現了。”
“無非就是一直的王朝興衰輪回,當然,前提是沒有外力打破的基礎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