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五十八章 老朱的心思真難猜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明:老朱,咱說好的不急眼!

  “景濂兄,你剛才為何不讓我說了?”

  文原吉和范顯祖剛走,王袆便迫不及待的問道。

  宋濂看向王袆道:“子充,太子的事情,那是陛下決定的,縱然真的如他們二人所說,那也不是你我能干預的事情。”

  不得不說,宋濂這個老學究,腦子也沒那么不開竅。

  之前連續沖撞朱元璋,只為了讓太子朱標接受自己的教導。

  撞了幾次南墻,又被朱標當面懟過一次,劉伯溫還專門告誡過他一次。

  這要是還真的像個愣頭青一樣,別人一指揮就沖鋒,那就是真傻了。

  王袆聽到宋濂的話,卻是反駁道:“景濂,太子乃未來大明之主,若是只沉溺于旁門左道,不學圣人先賢之言,將來何以治國?”

  “那位什么蘇先生,豈不是在誤人子弟?”

  在王袆看來,儒家就是治世之學問。

  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不應該是朱標這個太子應該學習的東西。

  宋濂看著王袆,似乎是看到了從前的自己。

  “子充,你認識蘇先生嗎?”

  宋濂朝著王袆問道。

  王袆有些意外,但還是回答道:“不認識。”

  宋濂繼續問道:“那伱知道蘇先生都教了太子什么嗎?”

  王袆還是搖頭道:“不知道。”

  宋濂微微嘆了口氣道:“所以,你只是知道蘇先生沒有教導儒家圣賢之學,沒有教導孔孟之道,便認為蘇先生所教導的東西,于太子無益了是吧。”

  這正是之前宋濂的想法。

  他自然儒學乃是這天下一等一的學問,治理天下,就應該以儒家理念為主導。

  太子朱標不跟著他學習儒家學問,習治世之學問,那就是大大的錯誤。

  然而,現實給了宋濂沉重的一擊。

  “景濂兄,這難道不對嗎?”

  王袆反問道:“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便一直都是治理天下的學問。”

  “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哪怕是北元的那些韃子,不也一樣用我儒家的學問治理天下么。”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

  是來自于皇權和儒學兩相需求不斷變化融合的結果。

  儒學需要皇權來確定自身的地位,而皇權則需要儒學去更好的治理國家。

  若是蘇璟聽到這話,肯定會反駁一句:“這不是治理天下,這是幫助皇帝治理天下,是兩碼事。”

  宋濂搖了搖頭道:“子充啊,當今天子可不是靠儒學打下的天下,你最好還是收起這心思。”

  老朱那可不是什么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教育出身的皇帝。

  年幼時的老朱甚至都沒錢讀書。

  后來起義,自封吳王,讓一眾大儒去教導朱標,那也是為了培養朱標,僅僅是把儒學當成了工具罷了。

  如果有更好的工具出現,朱元璋想換就換,是不會有絲毫的猶豫的。

  維護自身的統治,才是朱元璋想要的核心。

  “景濂兄,你變了。”

  王袆看著宋濂搖頭道:“以前的你,不是這樣的。”

  王袆和宋濂,那是并稱浙東二儒的。

  兩人的關系不錯,也都被朱元璋賞識,能一起編纂修訂《元史》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刻,宋濂的話讓王袆感覺到有些陌生,這不是他記憶里的那個宋濂。

  宋濂搖頭道:“子充,我沒變,只是看透了一些事而已,你隨我入宮,見過太子之后,便明白了。在見到太子之前,子充你前往不要擅做主張。”

  宋濂并沒有過多的解釋,蘇璟的事情,還是少泄露為要。

  劉伯溫提醒他,那已經冒著巨大的風險了。

  自己未經劉伯溫的同意,若是將蘇璟之事泄露給王袆,那對于劉伯溫來說,就太不地道了。

  王袆有些疑惑,但當前之事,還是將修訂好的《元史》呈交給朱元璋。

  “好吧,那我們先入宮。”

  王袆點點頭。

  兩人只是簡單的收拾了一下,帶上了第一本《元史》,直奔皇宮。

  奉先殿內。

  老朱也是饒有興致的看著報告,都是朱標在大本堂內教導弟弟們的過程。

  原本老朱是想當面去看看的,但想到自己過去,那些兒子肯定很拘謹,便放下了這個想法。

  反正有人在記錄著,所有的過程他都可以知道。

  “這個老三,倒是有幾分治學問的樣子。”

  朱元璋邊看邊說道。

  朱棡在多次表現里都相當的優秀,朱元璋也記住了。

  平日里大本堂的老師也是對朱棡評價頗高。

  “老二和老四就差點了。”

  朱元璋又說道。

  老二朱樉有些愣,而老四朱棣則是除了行伍軍政之事,毫不感興趣,純純的莽夫。

  這兩個兒子,朱元璋只能是無奈搖頭。

  朱元璋繼續看著,朱標對于弟弟們講授的知識,在朱元璋這里,新鮮的并不多。

  大部分的東西,朱標早早的就和朱元璋匯報過了。

  同時,朱標也意識到了,有些知識,比如王朝滅亡論這類的東西,他都沒有講。

  人地矛盾還有土地兼并等敏感問題,朱標更是閉口不談。

  這讓朱元璋相當的滿意,朱標已經有著一個合格帝王該有的城府了。

  即便是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也要時刻明白,什么東西能說,什么東西不能說。

  而不是一味的愛護和滿足。

  “陛下,宋提舉求見。”

  太監的聲音響起。

  “宣。”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東西,淡淡道。

  很快,宋濂和王袆兩人便帶著《元史》來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陛下。”

  “陛下。”

  宋濂和王袆朝著朱元璋恭敬行禮道。

  “免禮吧,宋提舉今日前來,所為何事啊?”

  朱元璋朝著兩人問道。

  宋濂立刻回答道:“啟稟陛下,《元史》已修訂完成,還請陛下過目。”

  說著,宋濂便將《元史》交給了一旁的太監,再由太監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好。”

  朱元璋叫了聲好,隨即便開始翻看了起來。

  宋濂和王袆靜靜的站著,什么都沒有說,就默默的等待著朱元璋翻看《元史》。

  兩人的心情是忐忑的。

  雖然《元史》已經編纂完成,但真正能拍板的不是他們,而是朱元璋。

  對于上一個朝代元代的歷史記錄,一方面要客觀詳實,另一方面又不能讓朱元璋覺得有夸贊之嫌。

  這其中的度,都需要宋濂和王袆來把握。

  元朝去其他朝代不同,那是韃子統一了漢家江山,有些描述,就得斟酌著來了。

  朱元璋看的很仔細,因為這是他親自下詔讓宋濂和王袆主修的。

  對于個新王朝而言,上一個王朝的歷史,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

  沒有誰是生來就會治理國家的。

  每一個新王朝的誕生,必然建立在舊王朝的覆滅之上。

  以史為鑒,警惕上個王朝滅亡的原因,才能讓新王朝更好的延續下去。

  對于老朱這種想要讓大明千秋萬代都掌握在朱家手中的皇帝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雖然好像是個皇帝,都想千秋萬代。

  足足一個多時辰,朱元璋這才大略的將《元史》翻看完畢。

  一開始是挺仔細的,不過后面的速度明顯越發的快了起來。

  因為越到后面,老朱便越發的熟悉。

  這元朝的覆滅,就是他親身參與的,能不清楚么。

  朱元璋合上了手中的《元史》,伸手揉了揉自己的眼窩,感覺有些累。

  宋濂和王袆非常的緊張,不知道朱元璋對于這個《元史》到底是什么樣的評價。

  如果只是發回重新編纂就還好,就怕出現一些朱元璋無法忍受的問題。

  “嗯,宋提舉,還有王通判,你們這《元史》修的相當不錯,朕很欣慰。”

  朱元璋朝著二人點點頭道。

  “陛下詔令,臣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

  宋濂立刻回答道,內心也松了一口氣。

  王袆也是立刻道:“臣盡力而已,陛下滿意就好。”

  盡管朱元璋很滿意《元史》,但兩人還是不敢有絲毫的放松,依舊保持著恭敬的樣子。

  朱元璋看了兩人一眼,說道:“修《元史》乃是大功勞,朕應該恩賜你們,你們有什么要求,可以和朕提。”

  王袆有些激動,正要說話,宋濂已然開口道:“為陛下修《元史》,乃是我等之大幸,不敢奢求恩賜。”

  對待朱元璋,有功千萬不能挾報。

  宋濂現在算是搞明白了,朱元璋給的才能要,還得是主動給的。

  其他的,千萬不要在他面前有什么別樣的想法。

  這恩賜自己提只是客套話,可當真不得。

  朱元璋微微點頭,對于宋濂的回答很是滿意,說道:“不論如何,朕不會抹殺你們的功勞,這樣吧,朕封宋提舉為翰林學士承旨,王通判為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

  聽到這提拔的賞賜,宋濂和王袆臉上露出震撼之色,立刻朝著朱元璋跪了下來:“臣謝陛下恩典!”

  翰林學士,那是唐玄宗時設立翰林學士院,有翰林學士六人。

  唐憲宗正式常設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學士之長,職權尤重,多至宰相,然猶為職銜,例由他官兼任。

  此后,翰林學士承旨作為翰林學士的首領,不是單純起草詔令,而是在禁中職掌機密,是唐朝實際上的宰相,被稱為“內相”。

  當然,在現在的明朝,翰林學士承旨肯定不是算不上宰相,但也算得上是高位了。

  這不久前,許多人都還在猜測,太子朱標去了蘇璟那里學習,是宋濂失寵的表現。

  現在看來,好像事實和那些人猜測的并不相同。

  只能說,朱元璋的心思,并沒有那么容易猜。

  “這是你們應得的。”

  朱元璋看向兩人道:“對了,宋提舉,太子現在就在大本堂,你是他的老師,也許久未見了,可以過去看看。”

  朱元璋突然的話語讓宋濂立刻驚醒。

  這是什么意思?

  宋濂可不相信朱元璋這是隨口的關心,一旁的王袆也有些驚訝。

  “臣知道了。”

  宋濂俯身行禮,和王袆緩緩離開了奉先殿。

  奉先殿外。

  王袆迫不及待的朝著宋濂問道:“景濂兄,這陛下讓你去見太子的意思是?”

  宋濂看了王袆一眼道:“子充,我說過了,不要有一些莫名的想法,陛下什么都知道,你跟我去見過太子就明白了。”

  王袆點點頭,然后跟著宋濂一起來到了大本堂外。

  此時的大本堂內,朱標儼然就是一個老師,他細心的講述著,在他的身旁坐著的是認真學習的皇子們。

  “現在我們說到了產業鏈,產業鏈的構成包括”

  宋濂和王袆并沒有第一次時間進入大本堂內,而是在外聽著朱標的講課。

  有趣的是,文原吉和范顯祖兩人此刻并不在。

  聽了大約一炷香的功夫,宋濂朝著王袆問道:“子充,現在你作何感想?”

  王袆嘆了口氣道:“景濂,這蘇先生究竟是何人物?”

  他早在至正年間的時候就做過南康府同知,是真正做過管理類工作的,并不是只會死讀書的儒生。

  朱標講述的內容,王袆不能全聽懂,但也能明白一些。

  文原吉和范顯祖所言,只能說太片面了。

  太子朱標確實沒有學習儒家經典,也沒有學習圣賢之言,但朱標講述的內容,也絕稱不上旁門左道。

  相反,他聽從了其中的經世之意。

  只不過,有一件事文原吉和范顯祖或許說的沒錯。

  太子朱標若是一直這么下去,儒學在其心中的地位必會下降。

  但就在剛才,朱元璋的提醒,已經讓王袆意識到,這不是自己能夠干預的事情。

  宋濂撫須道:“此事子充還是不要再問了,等陛下想讓你知道的時候,你自會知道。”

  “我明白了,多謝景濂兄先前的勸阻,否則我是要闖大禍了。”

  王袆朝著宋濂拱手謝道。

  宋濂擺擺手:“好了,此事到此為止吧。”

  說完,宋濂便邁步進入了大本堂中。

  “宋師!”

  朱樉一眼就發現了宋濂,當即喊道。

  朱標轉身,亦是看見了宋濂,他十分尊敬的行禮道:“學生拜見宋師。”

  即便跟隨蘇璟學習了一段時間,但真正教導朱標時間最長的還得是宋濂。

  朱標不是什么薄情寡義之人,宋濂的師恩他還是記在心里的。

  宋濂見狀,頗為欣慰道:“太子殿下沒有忘記老臣,老臣感激萬分。”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