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95章 香江之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1980我的文藝時代

  程早春把引進梁鳳怡作品到國內的差事交給了林為民來負責,為此他還得專門去香江一趟,跟新H社領導和梁鳳怡見一面。

  過了兩天,他啟程前往香江。

  時隔幾年再度來到香江,林為民并沒有閑逛的心思,先是在聯絡處見到了新H社的同志,然后又在他的引薦下見到了梁鳳怡。

  梁鳳怡的人生很有傳奇色彩,自小是家中獨女,家境優越,上學后成績優越。

  可惜到念中學時家道中落,但她還是一路堅持讀到碩士學位,跟大多數年輕女性一樣,早早嫁了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何文輝,一位香江學者。

  婚后梁鳳怡到英國繼續深造,何文輝陪伴左右。

  1975年,夫妻二人回港工作,梁鳳怡受聘于當時新創辦的佳藝電視作為編劇和制作人,她在佳藝電視臺的工作極為出色,在當時成為了佳藝的骨干力量。

  但在短短兩年后,梁鳳怡便對手上的工作感到了厭煩。

  1977年,她決定從商,機緣巧合之下,聽到朋友抱怨找不到好的傭人,讓她注意到了市場的龐大需求。

  這一年她成立了碧利菲傭公司,在歷史上第一次為香江家庭引進菲律賓女傭,這一次豪賭為她贏得了商業上的第一次巨大成功。

  也是在這一年,她被金融業巨子、新鴻基證券創辦人馮景禧所賞識,被禮聘到旗下新鴻基公關部擔任主管,而后她又加入了香江聯合交易所,成為香江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在專注于事業之余,梁鳳怡對于寫作也擁有極大的興趣,她在1985年獲得了香江中文大學研究院的博士,以兩年時間完成了長達三十六萬字的博士論文《晚清通俗小說對新思潮的傳播功能》。

  八十年代中期梁鳳怡先是嘗試為報紙寫專欄,收到了讀者們的熱烈回應。

  1987年發生世界性股災,香江作為全球的金融重地之一也未能幸免,梁鳳怡在權力傾軋之下選擇了從交易所辭職,將事業發展轉向實業。

  在她的幫助下,第二任丈夫黃宜弘投資了多家工廠,并能夠北上到鵬城設廠,讓丈夫的事業一路發展順遂。

  而她自己,則從88年之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寫作事業上,短短兩年時間便發表了多部小說,她以香江的工商金融及政界為背景,描寫其中的官商勾結、爾虞我詐、刀光劍影,情節新鮮奇趣,被香江文壇命名為財經小說,開一派之先河。

  梁鳳怡家在淺水灣,這里是香江的豪宅集中區之一,也是香江的游覽圣地之一,眾多別墅豪宅遍布于海灣的坡地上,美景無雙。

  “林先生,久仰盛名,歡迎到我家來做客。”

  夫妻二人在院落門口迎接,梁鳳怡和丈夫黃宜弘特地來到豪宅的院門口迎接,充分顯示出了對林為民的重視。

  進了宅子,寒暄幾句,林為民跟梁鳳怡談起了他這次來的正事。

  梁鳳怡專注于寫作事業時間不長,但產量極高,幾年時間創作便超過了百萬字。

  “小說能夠被引進到內地,我就很知足了。”

  在聊到小說引進出版的問題時,梁鳳怡說的非常坦率。

  她很清楚國文社在國內文壇的地位,其中又有新H社牽線,來洽談合作的又是林為民這樣聞名海內外的人物,梁鳳怡感受到了來自國內的充分重視,交流起來也充滿了誠意。

  在梁鳳怡家中聊了兩個多小時,午飯后林為民打算告辭,梁鳳怡的丈夫黃宜弘卻拿出了一本《大明王朝1566》,讓他簽個名。

  玩笑了兩句,簽好了名字之后,林為民告辭而去,還帶走了一整套梁鳳怡的出版書籍,這是她事先準備好的。

  人家要引進她的小說,自然要經過一番研讀和篩選,才能確定最終要引進的書目。

  從梁鳳怡家離開后的第二日,林為民聯系上了劉以,劉以約他在太古城見面。

  自1983年京城一別后已經過去了七年。

  七年時間,劉以已經年過花甲,這幾年時間雖然雖未見面,但通信、電話不絕,林為民向劉以推薦了眾多內地作家,這些作家的作品也得以通過《香江文學》與香江的讀者們見面。

  不僅擴展了內地文學和這些作家在香江的影響力,同時也讓這些作家們收獲了不菲的稿費。

  兩人再次見面感覺分外親熱,聊了好一會兒,劉以邀請林為民前往灣仔摩理臣山道的《香江文學》雜志社。

  兩人一到編輯部,劉以便讓人拿照相機來。

  他將林為民拉到門口林為民一頭霧水,“這是做什么?”

  劉以給他解釋,這是《香江文學》自成立以來的一個傳統,但凡有作家到訪,不管有名無名,都要在編輯部門口留一張影,以示尊重,也算是一種紀念。

  “為民,這照片登在我們下一期照片上可以嗎?”劉以征詢林為民的意見。

  照完的作家照片要發表到《香江文學》下一期的雜志上,這也是傳統。

  林為民玩笑道:“發倒是可以,但稿費一定要付。”

  玩笑了幾句,劉以又請林為民喝咖啡,不過這次不光是請他,還有編輯部的全體成員。

  “今天難得為民來做客,下午到對面咖啡館喝咖啡!”

  劉以宣布完這個決定,編輯部內眾人歡呼,大家在意的并不是喝咖啡,而是可以名正言順的摸魚。

  劉以喜歡喝咖啡,但不多喝,更多的是借著咖啡聊天。

  他從四十年代來到香江,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聊起天來說的最多的除了文學這個話題,就離不開國內的風土人情。

  他在三十年代初登上滬上文壇,主編過多種文學副刊,最后才定居香江,對于故鄉的思念是刻入骨髓的。

  “當年抗戰勝利后,我還在滬上辦過懷正文化社,施蟄存、姚雪垠他們的作品我們當時還出版了不少呢!

  “戰后滬上滿目瘡痍,我們沒有辦公的地方,用的是我們家的兩幢花園洋房做辦公室,雪垠等人都住過那里。”

  劉以唏噓的感慨著往事,林為民在一旁聽的津津有味。

  聊過了往事,兩人又聊起了各自刊物這幾年的發展。

  《香江文學》創刊于1985年,香江這座城市原本是沒有文學的,是劉以他們這群南下的文人的到來,才讓這里有了幾分文氣。

  但文學在香江這座城市里依舊是小眾的,所以《香江文學》這幾年發展的并不算多好。

  今年以來,一部分報紙又開始實行改革,副刊的版面急劇縮減,很多報紙都取消了小說專欄。

  小說特別是中長篇小說的一下子就缺少了大量的發表空間,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劉以聊到這個話題時,言語間滿是沉重。

  在香江這個高度商業化的城市,嚴肅文學的發表和出版日見艱難,未來必定會更加邊緣化。

  林為民感慨道:“這種邊緣化可能更接近于現代社會的文學常態,恰恰給更普遍的文學生存提供了社會的參照。大浪淘沙嘛,喜歡的人還是會繼續寫,喜歡看的人還是會繼續看,留下來的往往也是好的。”

  感受到林為民話中的樂觀和豁達,劉以也笑了起來“著相了,著相了,還是你的思想境界高!”

  聊天進行到最后,劉以又同林為民聊到了他來香江的目的,他目光中帶著幾分懇求說道:“為民,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你們出版社是不是可以適當的引進一些我們這里的作品?”

  林為民聯想到剛才劉以的一番話,自然明白他是想為香江的作家們開辟一條新的發表渠道。

  林為民沉吟片刻,說道:“這個話我不能馬上答應你,因為我做不了主。不過我這次來的目的伱也清楚,是為了引進梁鳳怡女士的作品。既然梁女士的作品能引進,我想其他人的作品應該也是可以的。回去之后我會跟社里溝通一下這個問題,爭取早日給你答復。”

  劉以滿臉真誠道:“為民,有勞你了!”

  林為民擺擺手,笑著說道:“以前總是我給你推薦我們內地的作家,這一次也輪到你來給我推薦了。”

  劉以也笑道:“好,以后我一定多給你推薦!”

  聊到傍晚,劉以請林為民吃了頓飯后,把他送回了酒店。

  晚上,林為民洗了個澡,正準備休息,卻接到了前臺的電話,說有人找他。

  林為民好奇,自己在香江總共也沒認識多少人,相熟的更少,誰會來找他呢?

  帶著好奇來到樓下大堂,林為民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

  “耀明兄?”

  林為民驚奇,想不到來找他的會是潘耀明。

  潘耀明是香江三聯書店的總經理,85年林為民和石鐵生等人正是受到潘耀明的邀請才來到了香江訪問。

  “為民,好久不見了!”潘耀明上前和林為民親熱的打了個招呼。

  寒暄幾句后,林為民問道:“你怎么知道我來香江了?”

  潘耀明笑道:“我聽柳同志說的。”

  那就不意外了,柳同志就是新H社的。

  “找我有事?”

  潘耀明點了點頭,“確實有點事!”

  今天還是兩更,落枕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