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出來了”在于華沉浸在對未來作品的構想當中時,身邊突然響起了一個聲音。
是謨言。
“小說看完了?”于華問道。
謨言沒說話,點了點頭。
“感覺怎么樣?”
謨言猶豫了片刻,說道:“難受!”
于華笑了,只要不是光自己一個人難受就行。
“那你覺得寫的怎么樣?”他又問。
謨言沉吟著說道:“寫的好,拍馬也難及!”
于華揶揄道:“林老師又沒在這,不要拍馬屁。”
他一直覺得,謨言在林老師那比自己待遇好,很有可能就是這小子馬屁拍的好。
“我這是就事論事。這部小說確實寫的太好了,林老師不愧是我的楷模。”
“也是。這種黑暗殘酷的風格,肯定合你的胃口。”
謨言一臉問號,你是怎么有臉說我的?
兩人現在同在國立文學院學習,不同的是于華所在的是國立文學院和燕大合作的作家班,而謨言所在的是國立文學院和燕師大合作的作家班。
光聽名字,于華的班比謨言高了半截,他一直以此為傲。
不過于華明年就畢業,而謨言是今年九月剛剛入學,還得在國立文學院待兩年。
這一期的《當代》剛剛上市,兩人早就知道了林老師的最新力作會發表在這一期上,早早的便守在書店門口,一人買了一本,回到文學院躲進了圖書館急不可耐的讀了起來。
這會兒小說讀完了,兩人終于可以順暢的交流。
這種交流很快就有第三人開始參與,然后人越來越多。
今天《當代》新一期上市,聽說了上面有林為民的新作品,很多同學都急著拜讀。
眾人在圖書館門口的討論聲越來越大,讓還在館內讀書、寫作的同學們不堪其擾。
出來指著門口的牌子,上面“為民圖書館”五個大字。
“看到沒有?圖書館,就不能小點聲?”
眾人被訓的沒有一點脾氣,只好轉戰教室,熱烈的討論著《狩獵》的內容。
大家一致認可這部小說在質量上的優秀,但關于這部小說當中所傳遞的觀念,卻有人不贊同。
“這部小說好是好,不過問題也很突出!完全是把人民群眾當成了敵人在描寫。”
“這是文學作品,不是樣板戲。我覺得這么寫很真實,我們從小長到大,那些因為流言和誹謗被毀掉的人還少嗎?伱們忘了靠這一句揭發就能夠把人釘死的時候了嗎?”
“可現實中總是有好人的,這部小說里,我們看不到。”
“怎么看不到?你對好人這個詞的定義太過片面了。我們眼中看到的好人,是以我們自己的所看到的東西來判斷的,但站在別人的角度就一定是這樣嗎?
我舉個例子。《狩獵》里的張警官,他替高老師出頭,應該算是好人吧?可他完全是因為心地善良嗎?
并不是,是因為他是老刑警,他很清楚胡桃在污蔑高老師,如果他真的是一個純粹的好人,他應該做的是揭穿胡桃的謊言,還高老師一個公道。
可實際上呢,他只是在高老師的苦苦哀求之下,私下里到學校提高老師說明了情況。
這種并不完全純粹的善良,或者說叫審時度勢的善良,算不算善良呢?
我認為當然是算的。
《狩獵》這部小說最大的優點就是寫盡了人性。我們總是一廂情愿的認為人性就是二元對立的存在,但實際上人性永遠是復雜的、多變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說的不錯。你看看胡桃的父親,如果單純站在胡桃的角度,這是個非常好的父親。為了女兒出頭報警,為了女兒動人,為了女兒鬧事破壞高老師的工作。哪怕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大家也會認為這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可對于高老師來說,胡桃的父親就是個惡魔,因為他是胡桃一切邪惡行徑的執行者。”
“你們看過《烏合之眾》這部書沒有?我覺得林老師一定是看過這部書,要不然他的小說里不會如此精準的把握大眾的普遍心理的。簡直太可怕了!”
“我承認你們說的都很對。可我覺得這部小說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給大眾傳遞出了好人沒好報的信息。無論是高老師、張薔還是表姐,他們的善良并沒有換來善良。”
“這是什么理論?小說就一定要傳遞善良?高老師的死、張薔的死還不夠警醒世人的嗎?看完這部小說,你們再看到那些多嘴多舌、自詡正義的人,心里不會抵觸嗎?
我覺得這就是這部小說真正的意義!”
國立文學院教室內的討論只是《狩獵》這部小說發表后無數讀者群體當中的一個縮影。
第一時間看完小說的讀者們都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這部小說中所描寫的人性太過于黑暗了,對于小說中很多人物的行為和話語他們甚至不敢細想。
那些行為和話語,讀者們都太熟悉了。因為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做著那樣的事,說著那樣的話。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小孩子不會撒謊,只有大人才會。”
“人家怎么不誣賴別人,專門誣賴他?”
“知道你委屈,可這件事你畢竟也有不對的地方。”
“人家一輩子的名聲都毀了,你委屈一下又有什么關系?”
“這件事是組織上做的決定,我也幫不上忙。”
“同志,你要有大局觀!”
所有看完這部小說的讀者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他們都置身于這個故事當中,似乎就是街頭巷尾的某個人。
信口雌黃、自詡正義、假冒偽善……
《狩獵》如同一道沾了鹽水的鞭子,狠狠的抽在了所有人的臉上,讓讀者們都感受到了一股徹骨的疼痛。
有人渾不在意,有人因此反省自身,也有人惱羞成怒。
短短一個星期之后,讀者反饋陸續寄到《當代》編輯部。
跟大家預想的差不多,毀譽參半。
贊許的說這部小說刻畫了人性的多變和復雜,揭露了官僚主義的虛偽,諷刺了愚蠢落后的道德觀,深刻的批判了人性的丑陋和從眾心理。
批評的則說這部小說是嘩眾取寵,高高在上的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企圖以虛構的事實來離間人民群眾樸素的階級情感。
林為民看了不少讀者來信,其中著重看了批評他的那些,看完之后只能無奈的搖搖頭。
這些批評聲當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批評他把高老師的悲劇歸咎到某一個群體身上。
不作為的官僚、不明真相的群眾、幫親不幫理的親朋、撒謊成性的胡桃……
可實際上,林為民在小說當中完全沒有傾向性的批判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在這場狩獵高老師的行動當中,所有人都各有分工,他們只有兩個身份,要么是兇手,要么是幫兇。
那些企圖站在自身角度批評林為民和這部小說的人,無非是被這部小說的內容刺痛了,產生了應激反應。
心虛的人,總會習慣性的自己對號入座。
跟《燃燒》發表后文化界的一片罵聲相比,這次文化界不少人對林為民卻是夸上了天。
反之,上回把林為民好一頓夸的官方媒體和普羅大眾,對林為民和《狩獵》的批評卻不絕于耳。
原因也很簡單,《燃燒》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left,而這次的《狩獵》又帶有明顯的right傾向。
所以,《狩獵》發表后的輿論情況幾乎是上次《燃燒》發表后的大翻轉。
對于林為民這種反復橫跳的作死舉動,很多人不能理解,又或者干脆罵他就是個騎墻的兩面派,哪邊風向大就往哪邊倒。
可實際上,林為民寫書從來不看什么風向,也不會把人的思想簡單的劃分為left和right。
外界的輿論還在不斷的擴散,林為民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周末,石鐵生夫妻倆來恭儉胡同看望陸遙,林為民也來了,大家自然免不了聊到《狩獵》。
現在外面對于這部小說的討論越來越多,褒揚和批評的聲音都有,最為有趣的是輿論的風向剛好跟上次《燃燒》發表之后來了個對調,所以大家很好奇林為民現在的心態。
“有些人越是跳腳,就證明他們越是心虛。小說不是匕首,也不是槍炮,能把這些人炸出來,只能說明他們平時肯定沒少干虧心事。”林為民帶著幾分調侃的語氣說道。
陸遙笑道:“為民這話說的不錯。我看完這部小說,最大的感受是后怕和不寒而栗,包括替高老師和張薔委屈的情緒。如果有人在看完這部小說后的第一反應是認為他挨罵了,那只能證明這個人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林為民聞言點了點頭,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
每個人閱讀都會有代入視角,第三人稱的寫作方式,正常的讀者一般代入的都會是主角,放在《狩獵》當中,這個視角自然是高老師的,讀者們會替高老師憋屈、憤怒、咆哮。
在這樣的情緒下,有一定閱讀經驗和素養的讀者可能會跳出高老師的視角去審視作品,但他們更多的也是一種總體感受,比如陸遙所說的后怕和不寒而栗。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每個人在強權面前都可能是弱者。
所以,那些一上來就把自己代入到圍觀群眾視角的人,思想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當然了,也不排除有那種總是高屋建瓴的高人,他們總能從一部普普通通的文學作品當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面對這種人,你即便是寫一首詠鵝出來,他也能給你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