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九十七章 英雄輩出的時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星火

  幾天之后,陳念飛到了AH,見到了早就已經對他翹首以盼的吳濤一行人。

  雖然小組成員對這個天降的專家并沒有多大的“敬畏”,但他們臉上的興奮是絕對不會造假的。

  原因很簡單,這兄弟就是財神爺啊!

  或者說,是財神爺的化身。

  按照上面的意思,他是代表星火小組過來的,主要目的是驗證新材料的性能,而之前那通電話里“HT7”使用權限這件事情,也是星火搞定的。

  所以,眾人心里其實已經做好了打算,那就是:

  不管這哥們多么外行,他在這幾天的時間里一定要好好陪著他,千萬不能掉鏈子。

  不管他提出的要求有多不合理、又或者說多“官僚主義”,也一定要耐著性子去做到。

  沒辦法,在數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們遇到的這樣的事情確實不少。

  但很顯然,這不是星火的做事風格,也不是陳念的做事風格。

  見到吳濤的第一句話,陳念問的是:

  “燒結階段溫度時間參數確定了嗎?我們需要一個準確的參數,來確保后期復現的穩定性。”

  聽到這話,吳濤不由得愣了一愣。

  上來就直奔主題?

  不應該先客套一下,勉勵兩句,再說點諸如“革命尚未成功,還要繼續努力”之類的官方發言嗎?

  他下意識地上下打量了陳念一番,看他年齡不大,于是也回過味來。

  懂了,少壯派,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樣。

  于是,他趕緊回答道:

  “函數已經確定了,只有幾個關鍵時間點涉及到溫度變化,控制難度不大。”

  “氣氛呢?”

  “高熵合金燒結過程用的還原性氣氛,后續兩個步驟滲碳、滲氮,這也不算關鍵,關鍵是石墨和硼氮化硼粉末作為燒結助劑的劑量,我們測試了很久才拿到合適的比例”

  陳念順勢問道。

  “是的,1.2啊?等會兒?”

  陳念的話音落下,吳濤突然回過神來。

  什么情況?

  這個信息自己之前可沒有透露給星火小組啊!

  燒結助劑比例可以說是這份新材料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工藝參數之一,對面這人是怎么知道的?

  很顯然,他不可能是根據己方提供的那寥寥幾句信息量極為有限的描述反推的,那答案似乎就很明確了。

  他們也做出同樣的材料了?!

  吳濤目瞪口呆地看著陳念,他突然理解了星火小組為什么對這個成果那么積極了。

  廢話,能不積極嗎?

  撞車了都!

  但問題來了,如果他們早就已經做出了樣品,為什么還要把機會給到自己的小組?

  從邏輯上,這似乎也說不通啊。

  看著吳濤疑惑的眼神,陳念也沒有多加解釋,而是一邊跟著他往實驗室的方向走,一邊繼續問道:

  “現在你們實驗室的產量能有多少?如果明天啟動抗輻照實驗的話,能準備足夠多的樣本嗎?”

  “明天?”

  吳濤微微皺起眉頭,把剛才的疑惑暫時拋在了腦后。

  “明天恐怕不行,得后天,我們加班加點燒,盡可能多出樣本。”

  “那就定了,后天吧。”

  “明白。”

  吳濤沒有再多猶豫,而是直截了當地答應下來。

  事實上,這種作風已經遠超他的預期了——這才是真正的“結果導向的工作方式”。

  而隨后,陳念也再次向他展示了什么是星火的效率。

  幾人花費了兩天的時間,組員燒爐子的同時,陳念就帶著吳濤做各種測試。

  沒錯,是陳念帶著他做。

  這個看上去三十歲都沒過的年輕人所表現出來的干練和專業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他對儀器的熟悉程度上,更關鍵的是,他似乎對材料本身,都極為熟悉。

  許多數據他只是掃一眼,就會立刻得出“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結論,而同樣的結論,吳濤需要仔細讀完報告、仔細驗算驗證后才能得出。

  毫無疑問,都是與陳念的判斷一致的。

  這讓他對那個神秘的星火小組更加好奇,這樣的年紀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那組織里的其他人呢?

恐怕整個組織都是一個所謂的“天才集中營”吧  而從陳念的視角來看,這兩天的工作也沒有白費。

  他完全驗證了這份被暫時命名為“WT12”的材料的性能,并且根據系統的提示,在工藝上給出了相應的優化建議。

  這些建議的分量不算太重,因為吳濤小組的成果出乎意料的完整。

  哪怕沒有自己,這份材料也仍然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優化和完善,并最終定型。

  到達AH的第三天早上,所有的材料都已經準備完畢。

  經過初步檢測之后,這批材料全部的達到測試標準,迅速被運往科學島上的HT7裝置進行測試。

  站在實驗室門口,吳濤感慨地看著遠去的車輛、以及車里自己的學生,開口對陳念問道:

  “陳工,你真的不過去看看嗎?雖然說模擬的結果比較樂觀,但想要真正測出來抗輻照性能,還是要到現場去看的。”

  “你對這份材料那么.那么熟悉,應該要臨場指揮才對。”

  聽到這話,陳念搖了搖頭,回答道:

  “沒什么好指揮的,這只是走個過場,材料的性能不會出問題的。”

  那么確定?

  吳濤下意識地瞥了陳念一眼,后者的臉上沒有任何情緒波動。

  就好像他在說的事情不是一次足以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突破,而是中午要吃的午餐一樣平淡。

  “好吧.我還是要過去看看的——伱知道,這個事情吧.”

  “你肯定得去,你是負責人嘛。”

  “我害,其實你們手里早就有相應的技術了吧?”

  吳濤終于還是說出了他心里的疑問,但一旁的陳念卻笑了起來。

  “我們真的沒有。”

  “我們只是查閱了你們歷史的實驗數據,心里比較有底而已。”

  鬼才會信這話。

  吳濤癟了癟嘴,倒也沒有繼續糾結下去。

  反正現在星火就是國內科研界最大的頭子,你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吧。

  眼看接吳濤的專車已經到位,他跟陳念告別之后準備離開,而在他上車之前,陳念突然叫住了他,開口說道:

  “預印本你們該發就快點發了,不用再等了。”

  “今天實驗完成,明天就發出去吧。”

  吳濤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釋然點頭。

  對啊,星火都那么有信心,自己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陳念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一片預印本論文在aRXiv發布。

  標題簡單直接到離譜,直接就是《一種成熟可用的商用聚變堆第一壁材料》,混在一堆民科發布的夸大其詞的論文里,幾乎讓人分不清這玩意兒到底是可靠的成果、還是某個絕望的材料人臨終前的幻想。

  再看發布人的名字,吳濤。

  7000引用的大佬,雖然算不上多權威,但他過往在耐高溫、抗輻照材料領域的研究有目共睹。

  一時間,整個學術圈的熱情都被點燃。

  而這篇論文里有關新型材料合成思路的簡要介紹,更是推動所有材料實驗室都快速運轉起來。

  雖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據和參數,但哪怕是只看論文本身的數據結果,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優美且簡潔”的意味。

  是的,這種材料的元素構成很復雜,合成方法也很繁瑣,但它的每一步,都有著極強的邏輯性。

  這種情況下,不試一試,誰能甘心?

  于是,大規模的復現實驗在論文發布的第一時間便立刻啟動,哪怕有人對此有所懷疑,可在EAST的加持下,他們還是愿意一試。

  畢竟,這個項目組可是在幾個月之內,就解決了人類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的等離子體控制問題的怪物級項目組啊。

  他們敢大張旗鼓地啟動建設,怎么可能沒有任何準備呢?——

  不過,與之相反的是,包括普通民眾、以及部分領域外的學者,對這份材料的疑慮反而更深。

  而他們的邏輯也很簡單:

  華夏近期達到的突破性成果實在是太密集、太頻繁了,這不符合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

  同時,從技術角度分析,也有人認為高熵合金與硼氮化硼、石墨烯材料的結合缺乏說服力,認為這只是某種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博弈。

  對待這樣的情況,輿情部門也是懶得去管——反正答案揭曉就在這幾天之內,等抗輻照數據一出來,什么輿情風波都會迎刃而解了.

  辦公室里,李想坐在陳念的對面,一邊把玩著手里被陳念帶回來的那一小塊樣本,一邊開口問道:

  “你這玩意兒保真嗎?看著跟一般的金屬材料也沒太大區別,確定能達到第一壁的要求?”

  陳念翻了個白眼,一針見血地說道:

  “你對材料性能的判斷是不是基于它的重量的?不,應該說,是不是基于他的密度的?”

  對面的李想尷尬地笑了笑,回答道:

  “確實.我感覺這玩意兒太輕了,有點不耐造的樣子,就它還能耐3500度以上高溫?”

  “你要這么說的話,氣凝膠更輕。”

  陳念無奈地搖了搖頭,繼續解釋道:

  “實際上,覺得某種材料越重越好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這本身是一種因為生活常識而導致的‘慣性直覺’。”

  “越是在化學周期表靠后位置的材料,它的原子質量就越重,化學性質也越穩定,在復雜化合物大規模涌現之前,這些材料確實是耐操的代表。”

  “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們對材料的探索已經不再停留于材料本身,而是突破到了材料的微觀結構上,元素本身的原子序數能代表的意義開始下降,反而是不同元素之間的化學鍵、以及材料內部組成的晶體結構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也不怪你有這種想法——事實上,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在少數。”

  “不然的話,現在網上對WT12的質疑怎么會那么多呢?其實有一部分,就是來自于這種樸素的科學思維。”

  “這么說似乎不太友好但事實確實如此。”

  聽到陳念的話,李想微微點了點頭。

  從他的觀察來看,情況確實跟陳念判斷的一致。

  行業內頂層的學者都在積極實驗尋求復現,底層忙著喝彩、期待,反倒是中間層學者和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普通人質疑最多。

  不過,這倒也不能說不是一個好現象。

  至少可以看出來,民眾的科學素養是一天比一天提高的。

  放到幾年以前,大部分人對這件事情的反應估計就是“哦,知道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而已。

  現在,他們能根據這個看上去遙不可及的成果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聯想到與生活有關的各個行業、并且還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那就已經是彌足珍貴了。

  想到這里,李想感慨地說道:

  “所以你之前提出的全民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了。”

  “目前,民眾還僅僅是‘觀看’,等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之后,‘觀看’會不會很快發展到‘參與’?”

  “有這個可能。”

  陳念鄭重地點頭。

  實際上,在現在這個階段,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

  科研這項工作,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參與的了。

  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后,留給個人英雄主義的空間已經被壓縮到了極限,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可能出現像達芬奇、特斯拉、愛迪生、諾貝爾、牛頓、愛因斯坦那樣靠一己之力推動人類向前邁出一大步的史詩級人物了。

  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正確,但在很大程度上,它確實是殘酷的現實。

  科技的邊界幾乎已經被探索到了極限,不依賴于強大的團隊和先進的設備,幾乎沒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成果。

  歸根結底,這是“科研領域的階級固化”。

  但如果有一天,生產力突然得到爆炸性的發展呢?

  理論的邊界仍未擴寬,但準入門檻卻在不斷降低.

  陳念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期待,隨后,他開口說道:

  “常溫超導加核聚變,這兩種技術將會奠定人類未來數十年發展的基礎。”

  “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天量的生產力解放將會帶來重大的社會形態變化。”

  “未來某一天,也許我們樓下賣冒菜的老板,他的業余愛好也會變成‘研究金屬氫儲能電池的優化方案’、或者‘嘗試用成體系的數學方法來證明PNP’.”

  說到這里,陳念停頓了片刻。

  電腦上的郵箱正好彈出了來自吳濤的消息,而郵件的標題上則寫著大大的幾個字:

  “未發現明顯輻照損傷。”

  他輕輕舒了口氣,轉過頭來說道:

  “未來的幾十年,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