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兩個孔子”,指的當然不是孔丘跟孔希路。
孔希路雖然很強,儒學造詣當世最強,但坦誠地說,縱觀華夏上下這幾千年,他還不配。
“兩個孔子”,乃是意指經學的古文今文之爭,也就是《周禮》與《王制》之爭,乃是孔子其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于經學和禮儀、制度的不同理解。
姜星火緩緩道:“從周為孔子少壯之學,因革為孔子晚年之意,如此一來,恰如一竹,從中一劈兩半,本源清楚矣。”
“孔子不得位,不能施其政,故而托魯史而成《春秋》,立素王之法,以資后世。”
姜星火先給《春秋》定了個性,嗯,其實即便是較真的話,姜星火這話也確實沒什么錯,書都是人寫的,孔子著書立說的時候,自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
孔希路似笑非笑,道:“故而我等后儒,見《王制》與《周禮》不合,不知此乃素王之法矣?”
“對,正是如此。”
兩人對話簡單,但蘊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如果不能對先秦儒學的思想體系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很難理解姜星火和孔希路在說什么。
這里有一個關鍵詞,叫做“素王”。
素王這個詞,語出《漢書·董仲舒傳》,“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這里面的“素”,意思是空、虛,指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到了東漢經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王充《論衡·定賢》里說“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意思就是孔子雖然不是王,但他做了王的事業,也就是著寫《春秋》,從此以后,儒家以素王專門指代孔子。
網址htTp://uoqiuw.cc
但在孔子之前的時代,素王這個詞,更多是意指上古時期的帝王。
之所以董仲舒要這么吹孔子,原因就是他要進行托古改制。
這不巧了嗎?姜星火也想這么干。
改革的思想阻力大不要緊,前輩們早就趟出路來了。
只要旗幟正確,一部分敵人也可以變朋友。
眾所周知,董仲舒是“公羊學”的傳人,嗯,這里再科普一句,無論是公羊還是左氏、谷梁,都是《春秋》這本書的注解,相當于朱熹對四書進行的注解,意義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用自己的學術理解,去掌握話語權,跟教皇解釋圣經差不多.原因就在于,《春秋》這本書寫的很簡練,俗稱微言大義,如果沒有注釋的話,普通人通讀下來,基本都是處于看不太懂的懵逼狀態,所以掌握了《春秋》這本最重要的書的解釋權,其實就掌握了經學的話語權。
而董仲舒就是要讓公羊學版本的春秋注釋,成為官方版本。
“所以,國師這是要行董仲舒之事?不,還要比董仲舒更勝一籌。”
年輕的曹端這時候也回過味來了。
董仲舒托古改制的本質,其實就是依托素王孔子的思想權威,事實上,在崇古之風盛行的漢代,確實需要推出一個古代權威人物,以為自己學說背書,所以董仲舒才選擇了孔子.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傳》里哀公十四年的那句“撥亂世,反諸正,莫近于《春秋》”為思想綱領,首創新王改制之說,宣稱《春秋》是應天作新王之事,董仲舒正是打著孔子和《春秋》的旗號,進行政治活動、實現政治理想的。
而如今南孔家主就在這里,這位世間一切美好德行的繼承者,行走著的孔子代言人,若是姜星火不好好利用,那才是舍近逐遠。
姜星火輕咳了一聲,方才道:“董仲舒是托古改制,孔子又何嘗不是呢?諸位觀《王制》,更近乎于周禮,還是更近乎于《春秋》?”
周禮這東西自不必說,懂的都懂,老木乃伊了。
而《王制》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王制》是六經之一的《禮記》里面的一篇,如果光看內容的話,其實就是記錄古代的種種政治制度,也就是封國、職官、爵祿、祭祀、葬喪、刑罰、建立成邑、選撥官吏以及學校教育這些方面,看起來是不是沒什么特別的?
但實際上,《禮記》在六經里的地位非常之高,而《王制》更是禮記里面最有分量的東西,孔子弄得,絕非是無用之功,這里蘊藏了他奮斗一生后,到了老年面對諸國亂象無能為力時,留給后世的寶藏。
其實在了解這些的時候,姜星火也總覺得,自己要是一切順利的話,在這一世死亡之前,應該也給后世留下幾本書.
咳咳,扯遠了,總之,《王制》的內容跟周禮是截然相反,乃至背道而馳的,這也成了經學里面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之間的矛盾沖突之所在,是解不開的。
原因也很簡單,這都是孔子弄出來的。
一個孔子,弄出來了兩個背道而馳的思想,聽誰的?
姜星火給出了答案:“孔子壯年問禮,因時局動蕩,需尊周王,方有海內升平之希望,加之資歷淺薄,畏大人言,故此有‘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之語,推崇周禮;然而周朝禮制,到了春秋之時,早已不適應社會的劇烈變化,積弊肉眼可見,孔子到了晚年之時,自覺已無救時之希望,又擔憂王道不行,故此繼承周禮而更改制度,親自修訂,以圖留給后世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將其思想隱喻于《王制》和《春秋》之中。”
所以,姜星火面對古文和今文學派之爭,或者說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爭端,選擇了董仲舒的今文學派。
事實上,公羊學所宣傳的《春秋》經義,確實與《王制》更加相合,而《王制》按姜星火的說法,那就是孔子的托古改制思想。
所以這么串下來,姜星火的思想脈絡就很清晰了。
孔子托古改制寫了《王制》和《春秋》,董仲舒托古改制以公羊學為依據,寫了《春秋繁露》,并且運用了《王制》。
“所以國師的意思,是以《王制》來統御六經,進而對六經做注?”
姜星火沒有笑而不語,那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模棱兩可,如果事有不成,隨時可能把他們賣了,而是頷首道:“這件事的立意便是如此了。”
曹端和孔希路琢磨了一下,沒說話。
但沒說話,其實在某些時刻,比說了很多話還能表明態度。
姜星火也不急,看著窗外莫愁湖雪景,又自己給自己倒了杯酒,不知不覺間,喝醉了酒的高遜志竟然已經在眾人旁邊睡去。
過了片刻,曹端終于開口,他的眼神里閃爍著一些渴望:“那國師打算讓我寫什么文章?”
曹端可沒忘了,這才是姜星火找他們要做的事情,注六經這種大工程,肯定不是讓他們來弄的,最多就是掛名牽頭和審核之類的工作。
“你寫《孔子學術譜系考》。”
一聽這話,曹端有些頭大,但還是忍住了沒叫苦。
孔子的學術譜系,主要以秦的大一統為界限,分為先秦和兩漢。
先說先秦時期,孔子在世的時候收弟子,主要有兩撥人,一撥是魯國本地的山東弟子,另一撥則是燕趙等地的河北弟子。
山東是今文學派正宗,河北是古文學派正宗,但正如左可以無限劃分一樣,基于鄉土而構成的今學正宗,同樣可以無限劃分,當時就劃分出了魯派、齊派、韓派等三個主要派別,分別宣傳自己的思想。
而古文學派,則不是根據地域劃分派別了,而是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特長,也就是自家學了什么、什么學得好,就主張以什么來解釋儒學,即所謂的“緣經立說”,一共分成了《周禮》派、《國語》派、《左傳》派、《孝經》派等等。
兩漢時期,古文學派蓬勃發展,這種“緣經立說”就更明顯了,東漢朝廷很重視經學,家里但凡有一本家傳經學的真東西,都能成為大儒。
如今過了上千年,倒是涉及不到現在明初的學術界,最多是各家有些自己都說不清的傳承,之所以要做這個工作,就是要正本清源。
嗯,非要說的話,跟編族譜差不多。
你說這東西有道理,那你得把脈絡給捋出來。
“如何?”
曹端沉吟之際,姜星火催促了一聲,這兩個字,卻是恍若敲鐘般蕩在了曹端心頭。
曹端整理了一下思緒,方才答道:“孔子以《王制》為后世立法,秦漢制度與《王制》不同,遂以《王制》為無用之書。秦漢以后,今古文兩家學派龐雜而混淆,導致孔子改制大義的隱沒,而今古文兩家學派不過是源自孔子早年、晚年的兩套學說體系,后世‘以古亂今,不分家法’,如今要通經致用,自當追溯本源,歸宗于孔子,合該梳理清楚高于天下的。”
見了曹端這份態度,姜星火滿意地笑了笑。
“來,喝酒。”
曹端接過酒杯,囫圇咽了下去,看著窗外雪景,卻兀自打了個寒顫總感覺自己出門吃個飯就被綁上了賊船。
可問題是,現在自己還有的選嗎?
《明報》那檔子“走進甲骨文”,可差點都快成了他一生恥辱了,要不是從來沒對他點名,曹端怕是現在都沒臉出門,這位國師布局環環相扣,現在想起來還讓曹端心悸。
不過姜星火倒也沒虧待他,教他的東西,如今曹端自己逐漸悟出了一些,眼見就是沉淀一番,以后回鄉就能開宗立派,成就一代名家了,而且恐怕比歷史上還要更為著名,因為很多哲學思想,是注定不會被時間所掩蓋的,也不算揠苗助長了。
曹端胡思亂想著,姜星火卻只是撫掌大笑:“如此善莫大焉!這便是于千年后重新究其本源,去偽存真,雖劃清之事頗為繁雜,但亦是一件大事。”
確實是一件大事,畢竟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雖然在歷史上爭得很厲害,但由于同出一脈,就像是武俠里華山派的劍宗氣宗又往后傳承了無數代一樣,很多過去的是是非非都難以論斷了,如果真的能辨析清楚各自的源頭,再加以部分人為的推理闡述,總之,能把這些理清楚,就是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不過聽起來雖然工作量很大好吧,實際上工作量也很大,但總歸是有個頭尾的,其他的不論,其實重點就在于兩漢時期,在董仲舒幫助漢武帝托古改制以后,漢朝就將儒學立為官學時就設立了五經博土,郡縣鄉里均設經師,經學自此大盛,而當時經書均以漢代使用的隸書改寫,也就是今文經義,后來又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篆和小篆,成了古文經義,古文經學多治章句訓詁,今文經學則研究微言大義以托古代制。
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爭得很厲害,但其實截止到漢章帝白虎觀會議,兩派就開始逐漸互相接納了,而等到東漢末年,歷史地位極高的大儒鄭玄,在古文經義的基礎上,吸收今文經義的精銳,才算最終融會貫通,登抵宗師境界。
所以漢章帝到漢靈帝這段時期,其實都沒什么好說的,主要是之間的學術譜系的脈絡,需要梳理清楚。
當然了,能揚名的事情,也沒那么容易就是了。
畢竟兩漢加起來也有好幾百年呢。
曹端這頭自個去頭疼了,姜星火能找他,也是他有這個本事不是?
搞定了曹端,接下來就輪到孔希路了。
“孔公。”
姜星火給孔希路遞了杯酒,笑瞇瞇地看著他。
不消說,既然孔希路排在了曹端之后,那么他要寫的文章的任務難度只會更大,不會更小,而且他的地位,也比曹端更重要。
孔希路半是無奈半是釋然,拿人手短,該還債了:“說吧。”
“以《王制》為核心,做一份《古今文學考》的文章,大概有兩個要點。”
姜星火捋了捋,方才和盤托出,道:“其一,公羊學這一脈倡導托古改制,又與《王制》頗為呼應,故此還是孔學正宗,這一點不變,但要從《王制》上闡發六經的微言大義,說明孔子傳下來的六經,用以在于拯救時弊,不僅是批判過去,而且還要用以更正未來換句話說,孔子做《王制》留給后世,不僅是要與周禮做劃分,更是要推演未來的社會制度。”
“所以,后來秦漢的社會制度與《王制》所言不符,其實并沒有關系,圣人希望的只是改變,因為當時具體形勢所限,即便是孔子也想不出超越時代的社會制度。”
這相當于給《王制》和后世政治實踐之間的不對應,打了一個小小的補丁,算是自圓其說。
“其二,《王制》之中種種制度,皆是孔子所想的新制度,雖然有些后世并未采用,但諸如選官、郡縣、治化這些道理,還是能追根溯源找到思想源頭的,所以后世制度改革和思想流變,也要理出一個脈絡來,這便是《古今文學考》的初衷了,意義上,跟《孔子學術譜系考》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從譜系入手,一個從制度和思想的交錯脈絡入手。”
見孔希路半晌沒說話,姜星火又加了一把火:“經學有微言大義,孔子素王改制的宗旨為微言,群經所載典章制度與倫常教化為大義,西漢以后微言斷絕,這一千年來諸儒專講大義,可想來孔公也明白,若無微言,又何來大義呢?”
孔希路當然明白姜星火這是什么意思,這是在官方層面上,暗示可以把“釋經”的權力交給了他。
“六經道喪,圣道掩敲。”
孔希路鄭重說道:“這文章,我寫。”
“孔公高義。”
姜星火與孔希路對飲一杯,寫文章與注經的事情,就算定了下來。
如此一來,有這兩位大儒出手,在理學內部掀起學術糾紛,就算是成了。
而有了這攤子事,想來本就被復興的心學和實學所分流的理學,該是更加應接不暇了。
在輿論上,思想界內部有了巨大的爭執,就可以隨便他們去撕,去吵,因為對于原本占據統治地位的理學來說,無論怎么吵,其實他們都是虧的。
如果注六經這件事成了,那么朱熹的那套《四書章句》在學術界和科舉考試中的地位,肯定是理所當然地要下降的,因為四書本來就是六經的階梯。
而以主張變法的董仲舒的公羊學為基礎,再配合上孔子自己托古改制的《王制》,把《王制》抬到“打開六經這扇大門的鑰匙”的地位,到時候變法的學術依據和支持,不就更加充足了?這些都是一環套一環的。
孔希路和曹端吃飽喝足,先一步告辭離去,而高遜志如今睡在溫暖的閣樓里,若是貿然喚醒拉到外面寒冷的風雪中,恐怕有患病甚至猝死的風險,所以依舊沉睡著。
姜星火獨自欣賞著越來越大的風雪,他甚至看到了街邊有大皇子府的旗幟的馬車路過,想來是家里的誰出來游玩了,按照馬車的規格,身份還不低。
不過高遜志并沒有沉睡多久,不多時,便悠悠轉醒過來。
看著桌上杯盤狼藉的樣子,高遜志揉了揉皮膚有些松弛的臉頰,問道:“他倆都同意了?”
“高太常何必明知故問。”
姜星火頭也沒回地說道,他的眼眸此刻似乎都沒有焦點一般。
“那伱怎么不走,還要我幫你做些什么嗎?那你可得求我,我跟他倆不一樣,你于我無恩。”
“沒有。”
姜星火這時候轉過頭來,看著他。
若是此時來一句,“你的孫女在揚州過得不錯”,恐怕就是絕殺。
但姜星火不是這樣的人,既然高遜志沒有參與暴昭的陰謀,他也不會把高遜志怎么樣,哪怕對方不認可自己其實就算高遜志真的跟他對著干,姜星火也做不出來脅迫人家妻女的事情,畢竟連景清的女兒他都沒怎么樣,還好好地供人讀書生活。
高遜志沒那么重要,既然他不想幫自己,姜星火自然也不會強迫。
姜星火坦誠道:“只是諸事繁亂,如今驟然放空下來,反倒有些無所適從了。”
高遜志也是當過九卿的,對此倒是頗為理解,道:“你現在是國師,雖然沒有宋時平章軍國重事之名,卻有參知政事之實,若是不忙,反倒該你自己反思了。”
姜星火苦笑一聲,搖了搖頭道:“不只是這些問題,我現在只想做好眼前的事情。”
他站了起來,看著窗外飛舞的雪花,忽然道:“你覺得現在,天下如何?”
高遜志聽出了姜星火話語里的異常之處,凝視著他,片刻后才緩慢開口道:“如久病之人,忽下猛藥,一時有氣血充盈之狀。”
“重癥就得下猛藥,腐肉就得刮骨刀。”姜星火輕描淡寫說著,目光卻變得幽深難測。
高遜志聞言微怔,沉吟許久后才繼續道:“沉疴難去。”
“大雪白茫茫一蓋,什么都好了。”
此時此刻,莫愁湖的冰面上,已經看不到冰了。
無論是美好的還是丑惡的,隨著雪越下越大,都沒了蹤影。
“你這句話,究竟指什么?”
高遜志抬起頭望向姜星火,眼眸中閃爍著濃郁的疑惑和探尋。
姜星火嘴角勾勒起一抹弧度,輕聲道:“具體怎樣還是要看天下局勢如何演化。”
高遜志點頭,但心底依舊存有幾分懷疑,因為他覺得這似乎并非姜星火本意。
“我們還是回歸正題吧,今天確實有事情要問你,乃是建文余孽的事。”
姜星火擺手,將剛才提及的話題再次拋到腦后。
高遜志見他態度堅決,也不便多說,轉而道:“與我無關。”
“真的與你沒關系?”
姜星火打斷他的話,他盯著高遜志,說道:“暴昭死了,他的余黨銷聲匿跡了大半年,可現在,他們又開始活動了,他們想干什么?永樂元年都要過去了,建文帝就算活著,難道還能把天翻了嗎?”
“我真不知道。”
高遜志的態度很堅決。
“年終歲尾,事情很多,這段時間你還是跟他們一起在屋子里著書立說吧。”
姜星火話鋒轉的太快,一時間差點把高遜志閃到了腰。
合著沒有施恩于我,就給我整點不存在的把柄,總之都是要我給你干活是吧?
可你說高遜志剛才面對姜星火的逼問,心里沒鬼,那也不對,因為茅大芳這個忠誠于建文帝的死硬分子確實沒死,之前也確實找到過他。
正因如此,高遜志才把孫女送到了揚州。
而這種事情實在是太過敏感,高遜志不敢也不能對任何人說起,可他也不知道茅大芳的行蹤是否被錦衣衛等情報機構所發覺,若是真把供出來,胡亂攀咬些根本沒做過的“罪名”,他又該如何是好?畢竟茅大芳來見他這件事,他可從來沒交代過,到時候就是百口莫辯。
幾乎所有的復辟活動都是這樣,像這些建文舊臣一樣,一開始還會有人念著舊主的好,會有人往來奔走,試圖反抗,可一旦這些文臣發現在新朝過的也不錯,漸漸地,隨著新皇的皇位坐穩,這種反抗活動,就會消失了。
到了最后,甚至內部之間,都會互相仇視,因為那些試圖反抗的人,就成為了試圖過安穩日子的人的敵人。
都是吃皇糧的日子人,能過得下去造什么反?吃飽了撐的?
“要我做什么?”
高遜志松口了,心中念頭閃過,閑著也是閑著 姜星火也不跟他客氣,干脆交代道:“經史分流,經是經,史是史,我聽說你對國史頗有研究,不妨也出一本書,務求簡潔明了,梳理一番國史。”
高遜志也不意外,注六經,尊《王制》,目的都是為了在思想界起到方便變法的作用,而一直以來,思想界都是有以六經為史的觀點,這顯然是跟姜星火的主張相沖突的。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六經都是靜態的、記錄過去的史書,那么怎么跟托古改制相契合,繼而自圓其說呢?
“過去程朱理學以讀史的方式來解經,我覺得大為不妥,六經既然是孔子托古改制,以《王制》改周禮的思想表現,那自然是不能歸于史書,以讀詩書的辦法來看六經的。
高遜志的領會能力很強,大約總結了一下,說道:“便是說,凡史事成跡,芻狗糟粕,諸子攻之不遺余力,如今要以六經為新,就得簡明國史。”
“對。”
姜星火點了點頭,說道:“把國學和經學分開,國學就是正經的歷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這些東西,而經學,則是圣人智慧,治世哲學。”
“梳理國史.倒也不難。”
這項工作只是要他以客觀的角度,充分發揮史學功底,集合之前的史料,簡明清晰地摘出一些王朝脈絡,以及重要歷史事件來,沒什么政治立場。
雖然是為姜星火的變法側面服務,但對于他而言,并不會受到什么攻擊。
“這東西寫出來你給誰看?”
姜星火理所當然道:“國史教育,下至私塾,上至國子監、國家行政學校,都可以當做通識讀物來看,放心吧,寫出來光是這本書,就夠你和家人衣食之用了,干凈錢。”
如此,高遜志才算放心了下來。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這種套路,跟請退休政要寫自傳回憶錄,然后幫忙出版宣傳銷售,是一樣的錢很干凈,但這人情你也算是認下了,以后總不好一邊拿錢一邊反對了吧?那得多大臉。
處理好了儒教內部變革的事情,姜星火方才離開了勝棋樓,接下來還有很多挑戰在等著他,這個年過的并不輕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