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畫像懸掛于閣中,李世民親自將最后一幅洛玄夜的畫像懸掛于八卦乾正位上。
畫上洛玄夜頭戴朝天冠,身著明光鎧,一手牽馬,一手持馬槊,威嚴沉重。
李治身著太子服飾跟在李世民身側。
時間滴滴答答過去,李世民緬懷良久后,輕吐一口氣,“稚奴,朕要做的事,大致都做完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便是教導你,如何去做一個好的君王。
你看,這里懸掛的都是朕的功臣,朕能有如今的成就,離不開這些人,以后你也會有這么多賢臣能將,輔佐你成就大業。
朕已經下令,讓天下所有州刺史、都督、都護、貴戚都來到長安,朝拜朕,也來朝拜你一番,順便宣布一件朕深思熟慮之事,你要好好看,好好體悟。”
太極殿中,諸位宰相都對天子所言感到震驚,尤其是主管吏部的洛玄辰,只覺風雨欲來。
概因李世民所說的那一番話——“國師教導過朕,這社稷如果是人,那官制就如同骨架,人是堂堂正正的站著,還是軟趴趴的直不起腰,都在于官制。
從地而出。
有州便有刺史,有縣便有縣令,有都督府便有都督,諸如此類。
六月三十,諸道宣慰大使返回長安,向朕以及諸卿匯報了諸道事務,諸卿應當還記得。
朕思來想去,要重新劃分天下諸道的監察區,以免出現宣慰使和當地州刺史勾結之事。
同時對天下諸州的刺史重新梳理一遍,將一部分州刺史合并,新增,以及轉封國。”
這如何能不讓眾人震驚,這么大規模的調整行政規劃,難度很大。
魏征幾乎在李世民話音還沒有落下時,就直接問道:“陛下所思,可曾想過以下問題嗎?
重新劃分州縣后,縣衙以及州府中,土地名冊和戶籍名冊,要如何轉移?
在冊的府兵如果分屬兩州,要如何去分配他們的土地?”
洛玄辰接話道:“官員裁撤倒是小事,但現在吏部幾乎所有記錄的州縣中的事務都要大改,吏部人手不夠,可能會耽誤接下來的科舉以及官員擢選。”
房玄齡也勸道:“陛下說要將州刺史改封國,難道是要在國中分封嗎?這不是已經被否決之策嗎?”
諸位宰相基本上都反對李世民的做法,認為這簡直就是在沒事找事,現在已經不是隋朝年間,經過武德以及貞觀初年的兩次政治區劃調整,現在的州縣都已經趨于穩定,不需要再調整重新劃分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的說道:“朕對于州縣并不會大改,所以諸卿不必這么慌張,朕要調整的是道這一級別的監察區,譬如將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以及江南西道,江淮道分為淮南道以及淮北道。”
他略一頓,諸宰相沒人再出聲,州縣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地方制度,任何一點改變,都會很麻煩,就算是如同隋煬帝楊廣那樣僅僅改名字,都會導致大量公文修改,如果天子不動這個根本制度的話,那問題不大。
至于州縣之上的道,這不是行政級別,僅僅是臨時設置的監察區,雖然這些熟讀歷史的宰相,都知道,在漢朝的時候,曾經州也只是監察區,和現在的道,從功能上,完全一樣,但最后州還是一步步擁有了行政以及軍事功能,最終成為凌駕于郡之上的最高級別行政級別,道的最終結局大概也是如此,但至少在此刻,道的確是不那么重要。
今天的天子,有些不同。
在李世民不慌不忙說出那番話后,在座的諸位宰相就都感受到了,天子這是有備而來,眾人互相暗地對視幾眼,皆緩緩坐起一些,殿中氛圍有些不同了。
半躺靠在御座上的李世民見狀,嘴角泛起一絲絲笑意,“第一個問題想必諸卿都了解了。
現在回到第二個封國問題。
諸卿,朕想問,武德元年大唐有將近兩百個州,現在的大唐又有多少個州呢?”
大唐雖然秉持和平,不輕易開啟戰端,但架不住周圍某些國家太能跳梁,經過十幾年被迫的開疆擴土,先后打死了漠北冬突厥,威脅河西走廊的西燕國,掌控西域通道的高昌,以及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遼東國,現在大唐疆域廣大,州府數量有三百多,遠遠超過了貞觀初年。
長孫無忌回道:“陛下,有三百六十州。”
李世民笑著搖搖頭道:“錯,是一千余州。”
李世民此言一出,眾人自然知道他說的是什么,長孫無忌說的是內州,也就是直接刺史管理的中原州,李世民說的則是羈縻州,這些羈縻州府情況可就太復雜了。
有的是按照城池劃分,一座城池就是一州,比如遼東城改為遼州,蓋牟城為蓋州,卑沙城為卑州,等等還有許多。
還有的因為沒有逐水草而居,沒有城池,那就直接給官職,按照官職來管理各個部落,在官職的最上面,就是三可汗,組建合議制度,這本來也是草原風俗。
“番人本來是沒有中央集權制度的,同一族群,大部落管理不了小部落,所以時常會有小部落犯邊,后來我們是如何處理的,諸卿還記得吧。”
一提起這件事,殿中幾人就開始頭疼,胡人的組織架構太爛了,比如說突厥可汗投降了大唐,還來參加朝貢,但轉頭邊境就有突厥部落來犯邊,最讓大唐感覺抓瞎、無語的就是,這件事還真的和突厥可汗沒關系。
大唐一開始還責備部落首領,但后來就發現,不是他們不想管,是管不了,因為在胡人各個部落間,都是商量的來,沒有上下之別,所以也就不存在服從誰的命令。
后來大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捏著鼻子,教這些胡人搞中央集權,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族群內部,立一個絕對的權威,誰不聽他的話,大唐就打他。
一切和大唐的朝貢、交流等,都只能由這個首領來做,最絕的是,他死了,我讓他的兒子上,你們不要想著用以前那種方式來和中原交流。
這些人合法性以及力量的來源,都是大唐的支持,這樣一層層的構建起來了一套,讓邊境安穩的體系。
這種體系很成功,僅僅十幾年的時間,番人遭災之后,已經不南下打草谷了,而是上報都督府,請求大唐賑災。
按照預想來看,以后是要一步步將這些深度漢化的人再往中原內部遷徙,賜姓,再把中原大姓遷出去,一步步交流。
但,“前些時日,國師和朕講了一些話,讓朕突然有些不安啊,貞觀年間,有朕,有諸卿,所以一切政策,總是能夠按照我們的想法走下去。
如果后世子孫做不呢?
如果在一切還沒有塵埃落定的時候,他們就把現在這一套體系玩崩潰呢?
國師和朕說,我大唐穩定邊境沒有錯,但務必要記得,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現在大唐周圍的契丹、突厥等番部,因為距離大唐太近,都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在進度,幾乎每十幾年,就能翻一番。
從夏商那種形態,最終走進大唐這種形態,不會超過百年,朕深深擔憂啊。”
國師竟然和天子說了有關于這些,理藩令聞言沉吟道:“陛下,國師所言的確是有道理,這些年和番人接觸時,幾乎已經和漢人無異,但臣以為,現在這種政策是沒有問題的,大唐的邊境相比較過去所有朝代,都更加安穩,幾乎沒有和那些番部發生戰爭。”
李世民伸手制止了理藩令的后續發言,“朕自然知曉,現在的政策幾乎是最好的,但朕覺得,如果能夠往上,再多加幾道保障,那就更萬無一失了。
自古以來,論對地方管控之強,就沒有勝過分封的。
秦朝最后的希望就是帝扶蘇冊封諸王侯,如果不是遇到昭圣王、項王、漢高帝這些神人,秦朝未必會亡。
漢朝的諸侯也成功的鎮壓了地方百多年。
到如今,我大唐已經相繼建立了秦國、燕國、齊國這三大王國。
在中原以內,實際上一直都存在著一些王命難以到達的所在,諸卿都知道,比如黔中,比如南詔之地,還有嶺南,從秦朝就已經開始納入中央王朝管控。
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的平地上,才建立了郡縣,在那數不清的山中,還有不知道多少土民,不遵從王命,甚至時常圍攻縣衙。
在北方番部中,還時常會有爭端,況且如果有一天,大唐君王沒有能力控制番部該怎么辦?
三大王國,秦國太遠,而且現在還沒有送回信來,燕國和齊國,以及西域高昌舊地,以及西燕舊地,如果有不軌的想法,該要如何呢?
朕記得在漢朝的時候,有侯國建在王國中,有侯國建立在郡縣中,有侯國建立在蠻夷中,這是朕想要效仿的。
遼國公世鎮遼州,便是朕的嘗試。
朕想要將這種制度推行下去,在皇命難以抵達所在,將功臣、宗親等封過去。”
李世民停下講述后,殿中諸宰相相互交流一番,洛玄辰心中微微嘆息,這一分封,科舉制度基本上百年內,要直接被打死。
因為貴族出鎮,需要的反而不是文人了,或者說,文人的地位會很低,地位低,就不能吸引人。
社會在向上走,之前洛玄辰認為科舉將會改變天下局勢,是因為他看到了,其他諸如當兵、經商,等等都不如讀書科舉。
但貴族,講究的是血脈傳承,講究的是門生故舊來維持地位,文人只能是處理一些刀筆之事。
但分封,這是大唐國策,他不能說什么。
房玄齡沉吟問道,“陛下所言,是如今賦稅能夠覆蓋開支的州,保持不動,以及位置關鍵的州,保持不動,然后將那些難以控制的州,世襲分封,讓功臣鎮守。”
“然也!”
李世民望著眾人,諸宰相也在望著他。
八月的大唐,熱鬧非凡,一輛輛車,一艘艘船,來自各州的刺史,紛紛進京述職,駐守各地的都督也都回到京城,李孝恭和洛玄云這四大都護府的高官,也從諸大都護府返回長安。
長安城極少同時云集這么多的高官,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召集群臣,長安,不,大唐一定是有重大變動,所以天子才會將這么多高官召集回京。
這些年大唐變動大的讓人有些目不暇接,從秦王出外就藩建立王國開始,整個天下就一件大事接著一件大事,就仿佛是天子在著急做什么一樣。
數百名四品及以上的高官出現在長安,上百個國公,整座大唐,幾乎九成的高官顯爵都在這里了。
這可讓長安城中的士子興奮不已,或者說,現在全天下的士子都在往長安趕。
雖然現在大唐在推廣科舉制度,但貞觀這些年,傳統貴族的力量在不斷復蘇,所以舉薦制度,反而比科舉更加興盛,而且在大唐發展的過程中,士族高門,以及傳統關隴等高門,立下功勛的同時,攫取了大量利益,上上下下幾乎把持了七成官位。
這幾乎是注定的,畢竟打仗一贏,就要封賞,這一封賞,就是讓貴族集團不斷膨脹,如果不是遼東國由李世民親自掛帥,會膨脹的更加厲害。
士子門都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某些權貴的賞識,進而直接進入仕途,如果能夠從品級官開始,那就更好了。
長安中的喧囂,端坐在皇宮中的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他很高興,站在宮墻上和李治笑道:“這就是大唐,人才層出不窮,未來你的主要職責,就是將人才從這些人中選拔出來,然后將國事交給他們,知人善任,這就是君王所應當做的。”
一波波的高官出現在長安,長安百姓還會對這些來自不同州的官員評頭論足,有的嘲諷寒酸,一看就是窮州,有的諸如蘇州、揚州這一類,就會引來嘖嘖贊嘆。
舊有詩歌唱“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如今天子高坐明堂之上,進入皇宮的人卻不止數百,僅僅是官員就有數百人,還有郡公以及國公級別的宗親、外戚,還有許多已經不理事的功臣,此刻都出現在了宮中。
縱然是寬闊的太極殿也站不下這么多人。
從太極殿中,一直站到了殿外,無數人影憧憧,各色的官服,分列站著,在這些人中,往日被前呼后擁的高官,現在只不過是最低階的官員。
震撼最大的莫過于州刺史,上州刺史從三品,當然,上州不多,即便是下州刺史,也是正四品下的高官,尤其是刺史掌握一地政務,是當之無愧的一方大吏。
在民間,縣令就被稱之為百里侯,在一個縣中,擁有幾乎絕對的生殺大權,至于監察,就算是姬昭所在的時代,很多時候都流傳不出去,更不用說在古代這種通訊條件下,能夠監察到,基本上全憑運氣,縣令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管理至少幾個,乃至于十幾個縣的刺史。
但往昔風光的刺史,在此刻卻只能排在隊列的最后,在這里,天子說什么幾乎都是聽不到的,只能由傳唱官復述。
太極殿前的那一級級臺階,上面站滿了人,那臺階在此刻,就仿佛白玉階一般,散發著光芒,那光芒代表著權力,誰更靠近那座宮殿,誰就擁有更多的權力。
在那座宮殿的終點,則是至高無上,擁有幾乎無限權力的皇帝。
只要能夠獲得皇帝的信任,就能夠如同魏征那樣,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宰相,成為天下權力最大的幾個人之一。
“咚!”
一道清亮的聲音在宮中響起,那是象征著朝會開始的鐘聲,剛才還在交頭接耳的眾人,紛紛安靜的站回行列中。
千牛衛穿著宿衛服,手持弓矢和刀槍,守在殿前以及殿下,威勢凜凜。
大明宮的太極殿御座之上,李世民正對著大開的大門,他的目光遙遙望向排列在殿外的群臣,數量之多,數都難以數盡。
下一刻,伴隨著鐘聲響起,群臣皆下拜道:“吾皇萬歲萬安,萬年萬福!”
待群臣皆手持笏板立在殿中時,李世民從御座上站起,朗聲道:“召集諸卿進京,概因有波及全大唐之大事發生。
自古以來,未曾聽聞有一人而治九州四方者。
自古以來,朕不曾聽聞過有不依靠臣子,而能夠獨治的君王。
朕聽聞,君王善待他的臣民,就會獲得忠誠。
朕時常翻閱史冊時,會想起漢朝靖難諸侯,朕多次想要效仿,但群臣皆勸諫朕,說分封是取亂之道,在過去數百年間,皆是如此。
朕前些時日,見到有橫斷山脈中的蠻夷,襲擾我縣城,乃至于殺死我大唐百姓。
橫斷山脈中,行軍困難,其中土民桀驁難馴,一向都難以制服,數百年來,都不曾有中原王朝能夠管控。
朕左思右想,若是真的派遣大軍,那只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土民只需要往山中一躲,我大軍便只能徒呼奈何。
朕思及至此,與其如此,不如將之賜予諸功臣,宗親。
朕聽說在橫斷山脈之中,有千百部落,皆生活在高山之上,斷崖之間,神出鬼沒。
那朕就在那里建立上百個王公國!
攜帶了甲胄、刀劍,深入到其中為朕剿這些不服王化的匪患。”
聽到這里,在場的郡王和國公,基本上都麻了,很多人甚至都已經站不穩了,這么大的陣仗,就知道沒好事,果然啊,竟然是要把我們這些人大規模流放。
那都是什么鳥不拉屎的破地方啊,誰想去那里開拓,而且蠻夷別看面對大唐軍隊的時候弱,但真的小規模去開拓,那可是很強的。
當初蜀中有一支無當飛軍,就是用那些夷人所組建的,在山地里面,和那些在山里健步如飛的人打,那不是找死嗎?
越想越覺得喪氣。
李世民見狀也不在意,畢竟他真正的殺手锏還沒有放出來,“開拓出來的土地和人口,朝廷一概不收,全部歸于諸侯。
朕所劃分的邊境中,所開墾出來的土地,上面所種植的糧食等,朝廷一分不要,所有收益都歸于諸侯。
除金銀銅礦外,其余山林漁業所得,朝廷同樣不要,全部歸于諸侯。
這個期限朕給一百年,一百年后,會如何,朕就不知道了。
朕會蓋上天子印,這是天子和諸侯間的約定。”
雖然依舊有人不愿意去,但有人心動了,一百年啊,那些條件都不算是什么,但這一百年,只要不作大死,非要參與什么造反之事,這一百年,豈不是家族都能夠延續下去?
況且一百年后,不,根本就不用一百年,等到過幾十年,如果真的能打下一塊地盤,完全可以鳩占鵲巢。
土司那么難打,不是因為土司兵的戰斗力真的強橫,而是因為那里的地形就易守難攻,是天然的割據之地。
真的到了朝廷不要臉,要收回祖祖輩輩土地的時候,完全可以關起門來,憑借著山川形便去和朝廷抗衡。
聽說在西南山中,有不少延續了千年的土司家族。
中原雖然舒服,但的確是太過于危險,動不動就是族滅,政治斗爭實在是過于殘酷,漢朝時的世家大族,活到現在的幾乎沒有了。
這么一想,還真的不如分封到橫斷山脈中。
李世民自然知道,一定會有這種想法,就如同當初靖難諸侯中,也有不愿意靖難的,但只要大部分人有用,就足夠了。
至少這一手,能夠讓大唐保證許久的西南邊境安穩,而且還能拓展諸夏的生存空間。
況且。
李世民想想就想笑,如果有一天,就連黔中這些地方都能造反成功的話,那大唐可真是該死了。
要平原沒平原,要人口沒人口,割據一下還行,造反打天下那不是笑話嘛。
想到這里,李世民開始讓宦官宣讀他早就和政事堂商議好的圣旨。
他這一次是真正的大分封,宗親、功臣、外戚,一共分封了百多個郡王國和公國。
每一個國家的面積都不大,小的只有一個縣,大的也不到一個州的面積,基本上都是一座城,或者一座山。
其中有六十個都封在了南方,其中有十幾個,封在了益州西部的高原上,那里是巴蜀和高原的進出口,封在那里,是為了圍堵吐蕃。
不僅僅在巴蜀這邊圍堵,青海道那邊也有封國,封到這里,基本上都是宗親,心中叫苦連天,但一句話也不敢說。
直面吐蕃,這誰能不慌,而且生活在高原上,據說壽命會變短,這下可真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了。
正當許多人在哀嚎的時候,接下來的分封,更坑,李世民在河套上,建造了不少城池,現在他把不少人封了過去,讓他們半農半牧。
封到河套上,那目的是什么簡直路人皆知了,一個是監視北邊的燕國,一個是監視那些同樣在河套的番部,這沒有一個好惹的,一旦雙方之間發生戰爭,這些小國就是首當其沖,說不準什么時候就被一波推平。
更慘的還有直接被封到燕國之中的,燕國畢竟和秦國不一樣,秦國是因為完全要李承乾自己打下來,所有李承乾幾乎擁有秦王主權,但燕國是大唐打下來的,只不過讓燕王李恪管理,在燕國的土地上,甚至還有安北大都護府。
所以大唐天子可以在燕國名義國土上,將山丘、河流、牧場賞賜給其他人。
但天子敢賞,拿到手的人敢不敢要,那就要看手段了,一個不慎,在漠北那種地方,死個人是很簡單的事情。
相比較靠近吐蕃和漠北的封國,那封在安東大都護府中的封國,反而是最好的,還有就是封在齊國中的封國,至少沒有那么危險。
伴隨著圣旨的宣讀,殿中可謂是眾生相,有的人臉色煞白,比如裴寂的孫子,他就被封到了青海去一線面對吐蕃。
有的人深感慶幸,比如跟著李世民的那些功臣后裔,比如秦瓊的兒子,至少沒被坑的特別慘,有的去了齊國,有的在遼東建國,有的在南方。
李世民見狀心中不禁有些覺得好笑。
朕的嫡長子都跑到蠻荒之地去開拓了。
“……咸使聞之。”
宣讀圣旨的宦官都換了兩個,終于將圣旨宣讀完畢,殿外的傳唱官不斷復述著,殿外的這些官員,只覺天都要變了。
這一下建立了這么多的王國和公國,而且都是實封的王國和公國,這要多出多少官位啊?
而且這些官位,肯定不會由朝廷指派,而是這些王公帶著自己的親信去了。
比如世代為家族做事的管家,或者忠心的奴仆之類。
殿中已經響徹了跪拜之聲,無論心中如何想,建國終究是天子賜下的恩典。
化家為國,是好事。
好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