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許久都未有這么平靜了。
戰爭的結束,戰爭的勝利所帶來的巨大紅利,讓九洲的普通百姓都受到了好處。
天庭開始開放大量基層神祇指標名額,如今九洲格局,十洲而三島,比之從前,大為不同也。
九洲與太微相合,再講九洲,其實是講海內九洲,而此方世界真正的名字,已經改了。
是為“地仙界”。
傳聞永恒不滅宇宙之中,便是如此格局,經媧皇娘娘,紫微大帝等卜算,正式啟用此名。
何為地仙界?
便是比大千世界高,比永恒不滅宇宙要低,現在天地法則嚴密,且九洲地脈祖龍經過升級,有關大地的規則是改動最大的。
原本在九洲金丹就能開辟福地,元神就能開辟洞天,現在需要元神才能開辟福地,天仙才能開辟洞天。金丹只能開辟“靈府”,靈府則是比“靈境”,高級了一些。
太微三洲,摔碎了下來,跌入海中,化作萬千島嶼,其中帶著三洲地脈核心的,將來可能修補回來的,便是“海外三島”,而其余碎片則隸屬于此三島。
至于為何十洲,不是十一洲,則是太微西方招拒洲,與天外洲合二洲為一了,當初九洲和太微相撞,便是以此天外洲作緩沖,如今二者分離不開,便改名為西賀洲了,是九洲最為貧瘠,亦最大,最艱苦的洲域。此洲依然是三界山鎮壓。
加上光紀洲是沂武帝君所持,這么算下來,只多一洲也,便成十洲了。
太微損壞嚴重,乃是媧皇娘娘開啟造化道果,補天填地,黃天化身補的那個窟窿,即便是加上佛門極樂天境,也不算完美,所以還需返工一趟。
地母娘娘亦為太微碎裂的大地地脈續接,便是天上的周天星斗,也默默轉化混沌之氣,化作日月之精華,周天之星力,投入三島,為為其恢復生機。
自此,一應修行體系都徹底放開了,只是分為海內九洲正神體系,和海外仙道體系。
三島曰蓬萊,曰瀛洲,曰方丈。
蓬萊與原本的湯谷相連,是扶桑木之所在,棲息金烏之處,如今是以原本的東海大木,大椿老人為島主。
瀛洲之島,則成了海外墟市,黃天之前忽悠群山洞天,要開辟天庭墟市,確實做到了,只是總部并不設在天庭辰宮,而是此瀛洲島上,其中天官大帝,派遣三位星君,福祿壽,在其中建設道場,聚財生福。
方丈之島,則成了黃天的地盤,此島與真武大帝拉扯的中千世界所作島嶼相合,呈現葫蘆狀,在九洲地脈吞龍奪珠之中,獲得了關鍵性的力量。
而玄元子,即玄真道君,開辟馬甲北極玄天真武大帝,在九洲站穩了跟腳,還在太微天境開辟了北方玄天。
開辟玄天之后,太微五帝所占據的太微天宮被破解。
所謂太微天,乃是太微玄帝的居所,此帝君名為玄微,在前古不滅宇宙,與其他八位帝君,合稱九野帝君。
所謂九野,即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如今這什么太微天宮自成了北極玄天真武大帝的居所道場,順帶給黃天這個“赤明子”師弟,亦留下了位置。
至于九天應元雷府,雖然搬入九洲來了,但至今不曾破解其中禁制,不得入內獲取傳承,只待有緣傳人。
即便是九洲的雷尊神王,雷部之主,亦不得闖入其中,只得觀摩九天應元府的雷霆禁制,觀摩其中雷光,參悟道果,那處已經基本成了雷神,電神的圣地,即便不主修雷道,修行其他道的,亦有想來試試運氣的。
但這些都和黃天無關。
黃天正在挖掘文明,太微法則與九洲同,但文明不應該千篇一律。
玄元子師兄對著黃天說道:“上古三皇五帝,為什么能成為三皇五帝?那是因為他們有難以磨滅的功績,你的法力高強,有什么用呢?你要做那孫猴子么?”
“人世間的利益,都是小利,人世間的愛,也都是小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玄元子認為黃天應該趁著戰爭結束,劫數過去,祛除浮躁,回歸本真。
黃天仔細想來,似乎自己真就是這么一個為九洲大劫而生的劫眼,有著改變天地因果的能力,但這僅僅是戰爭之中。
現在九洲歸于平靜,休養生息,不宜再起波折。
無有風口,沒有大勢了。
所謂命運。
因,勢,利,導。
因已經結成了果,被人摘了去,結出道果。
勢已經平緩,不能升青云,錯過這個風口,沒能證道,就需靜靜等待。
利亦散盡,不復當年叱咤。
唯有導,引導,掌握方向,依然是自己的選擇權利。
鎮星星君的職位黃天辭去了,只留著土德太子之身,戰后的論功行賞是太乙的盛宴,黃天或者有功,但依然沒有真正的話語權。
其實在媧皇娘娘看來,黃天真正的價值就是背后的玄真道君,其余都是附加價值,玄真道君加入九洲后,黃天有此功勞,但也僅僅是吉祥物罷了。
黃天自是領悟這一重道理,好在昊天伏羲舍身補天一部分,大劫散去,天眷并沒有散去,功德反而暴漲了一部分。
也是黃天跟腳改變成了九洲創世神感孕之子,加上有無極寶珠鎮壓,才不至于下場很差,要是如同封神演義之中的申公豹,或者姜子牙,那才慘呢。
不再想著那些宏大的戰爭,史詩,神話,黃天踏踏實實的,亦不再裸露自己想要做天帝的野望。
只好好在太微這邊做這戰后文明重建之事,回歸本來初心。
太微遺民,因為遭遇滅世之戰,已經嚇破了膽,時時憂患。
“天不會什么時候塌下來吧?”
“地會不會陷下去呢?”
“大洪水會不會再來呢?”
饒是洪水已經治理好了,太微遺民,依舊畏水,只愿意棲息在高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