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最早的根雕作品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潞澤會館的石柱礎雕刻,取材廣泛,造型新穎。

  大多為飛禽走獸,與吉祥植物相結合,一動一靜,交映生輝,產生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從中可看出,古代藝人獨到的構思和高超的技藝。

  而這里面也不是沒有遺憾,因為里面有部分珍貴建筑,已經損毀。

  潞澤會館雖然因近300年的歷史,和保存較為完好,忝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它的部分精華卻永遠消失了。

  現在再也看不到那上面的手工藝術和匠人心血,這部分精華就是戲樓前的九龍壁、文昌樓和魁星樓。

  它們通通毀于六七十年代,像是九龍壁,原來位于潞澤會館中軸線最南端。

  它坐南朝北,高約10米,寬約8米。

  墻面鑲嵌數百塊琉璃構件,裝飾華麗。

  照壁南面,有雙重須彌石座,束腰部位飾多變的福壽圖案。

  壁體為三個圓形立體雕塑,依次鑲嵌“二龍戲珠”、“麒獅戲斗”、“漁樵耕讀”圖案。

  圖案之間與兩側分嵌兩副對聯,內聯為“經壁輝光媲美富,羹墻瞻仰對英靈”,外聯為“浩氣已吞吳并魏,麻光常蔭晉與秦”,極言武圣關羽的威名之高。

  照壁北面,雙重須彌石座,圖案與南面相同。

  壁體中部鑲嵌九條祥龍,環繞九龍四周飾寓意富貴的“福”字、牡丹和吉祥如意等圖案。

  潞澤會館的九龍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它歷經了二百四十多年風雨后,遇到了大風暴,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它同附近的文昌閣、魁星樓同時被拆毀了。

  當然,現在陽洛這邊也不是沒有好東西,因為這里畢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所以也有著不少傳承人。

  在走出會館的時候,陳文哲就看到了一件精美的根雕。

  這是一件《黃河人家》的根雕作品,制作的十分精細,手藝也是頂級。

  看到它,陳文哲就好像是看到了作者手中的刻刀,在原木上翻飛。

  或粗獷有力,或精雕細刻,經過一番雕刻,一塊名不見經傳的原木,就完成了一次華麗變身。

  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故事場景,無論是花卉樹木還是蟲魚鳥獸,一塊小小的木頭上“裝”的盡是精彩世界,這是木雕展示的傳統魅力。

  這是孟津木雕,也只有近距離,才能感受到這種木雕藝術之美。

  陳文哲能夠看出來,這里面七分自然,三分人為,就是這樣才更能顯現出其中的巧奪天工。

  此時是金秋時節,陳文哲就因為一件根雕,走進了別人的工作室。

  也是來到了這里,陳文哲才發現,這里居然別有洞天。

  從此也可以看出,陽洛真不愧是千年古都。

  走進位于孟津的安氏木雕工作室,空氣中飄來一陣陣金絲楠木的香味。

  這里的的主人是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孟津木雕第五代傳承人的。

  此時這位木雕大師正在專心雕刻,他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擅長油畫、石雕。

  在繼承祖業的基礎上,2009年至2015年,他赴胡建學習根雕、木雕技藝。

  從此掌握了從選料、構圖、打胚、雕刻、打磨到成品的全過程技藝,以及浮雕、立體雕、鏤空雕等各種雕刻技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選材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崖柏、紫檀、樟木、銀杏、沉香等。

  他做的木雕講究七分自然,三分人為,他以根雕為主,依天然樹根形態,按照根材的特征立意。

  機動靈活地把握多雕少雕的部位,該留的留、不該留的就不留。

  還可以根據根材的色澤、洞穴、疤瘤、紋理等創作,創造一定的意趣。

  而木雕作品的創作是立意在先,不像根雕是因材立意。

  作者一旦明確主題,就可以按個人喜好、志趣去雕刻。

  而那幅作品《黃河人家》,呈現黃河人家的生活場景,用根雕藝術弘揚黃河文化。

  早期木雕以佛像居多,之后逐漸發展為花鳥山水。

  近年,他以傳統木雕工藝為基礎,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在總結多年的雕刻經驗上不斷推陳出新。

  所以才會雕刻出一批具有陽洛地域特色、創意十足的根雕作品。

  這些作品飽含河洛文化元素,富有民俗藝術內涵,被藝術愛好者喜愛和。

  根雕茶臺、花架,根藝燈具、裝飾畫……

  這家工作室內,形式多樣的木雕、根雕藝術品琳瑯滿目,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真正的木雕,市場潛力肯定不如根雕大。

  不是根雕更好,而是因為現代人追捧。

  當然,古代人也喜歡根雕,特別是古代的讀書人,畢竟這是一件雅事。

  既然有人追捧,自然就有很多作品傳世。

  很意外的,在這家工作室之中,陳文哲看到了一件很古老的根雕藝術品。

  “這應該是仿品吧?”看著眼前的龍,陳文哲很快就確定,這應該是仿品。

  因為他想起來了,這條龍是出土之物。

  不過,確實應該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根雕作品。

  這件根雕作品發現在荊楚,屬于江陵“馬山1號”楚墓發現的根雕辟邪。

  依據樹根自然成形,圓雕彩繪,整體為一長形彎曲的龍形。

  全長0.69米,高0.31米至0.4米。

  圓身,高足,卷尾龍首,目、耳、鼻、嘴、須、齒俱全,面目猙獰。

  馬山楚墓,戰國楚墓群。

  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82—1983年發掘10余座長方形土坑墓。

  1號墓有斜坡墓道,葬具為一槨一棺,槨上覆粗竹席。

  槨內用隔板隔成棺室、邊廂、頭廂。

  棺外橫束三道麻布,套一件絲質棺罩。

  棺內空間被衣衾包裹充塞,蓋在上面的是一件素絹綿袍,和一件滿繡龍鳳紋的絹衾。

  其下是用13層衣衾裹殮尸身,衣衾外用九道錦帶橫向捆扎。

  共出土衣衾19件,包括絹衾、夾衾、綿袍、裙、綿袴等。

  衣料有絹、紗、羅、錦、刺繡,包括了先秦時期絲織品的全部品種。

  隨葬絲麻織品、銅器、陶器、漆器、竹器和木俑共130余件。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