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
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棄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遺失。
這就是后來曾經轟動天下,也常引發歷代學術爭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鳳翔孔廟中,呆得并不安穩。
90多年后,曾經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間在接連爆發的戰亂中坍塌。
令人痛惜的是,鳳翔孔廟在戰火中被焚毀,廟內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盜運一空。
陳倉石鼓,在亂世中重新遁跡于草莽江湖。
在這里還有一段傳奇,就是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導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這就跟現在弄得假綠地一樣,直接上綠油漆。
當然,這是玩笑,但都是政績工程,其實都是一個樣,都是為了諂媚上級。
當北宋王朝一統天下,并逐步剿滅割據一方的諸侯之后,全國的經濟與文化在短短數十年得到恢復,并取得了飛躍。
當宋仁宗查閱前朝遺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無意中發現了關于石鼓的傳奇紀略,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
宋仁宗是我國歷史上頗為有名的書畫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祿相許,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找陳倉石鼓的下落。
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聞得此消息后,便竭盡心力去尋找傳說中的10塊大石,試圖投君王所好。
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
只可惜,尋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遺失的作原石鼓仍沒有蹤跡。
心急的司馬池施展了畫蛇添足的拙劣招數,私下遣工匠連夜采集相似石材做偽。
很快,他便參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
這一招,果真讓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獎。
只可惜,飽學的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了偽造的石鼓。
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封賞,又因造偽欺君而獲罪。
9面石鼓現世,又經歷造假風波,因而失蹤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動天下。
坊間認為其價值能以一敵九,隨即便引發了豪強們一擲萬金尋找“作原石鼓”的風潮。
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家出身的向傳師到了鳳翔后,石鼓殘斷的歷史才獲得轉機。
向傳師是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金石家。
最初與石鼓的淵源,來自于他重金求來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
在對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時,他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
但事實上,“作原石鼓”已遺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問世。
否則宋仁宗又怎會滿天下張貼黃榜,以高官與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發現,令向傳師徹夜難眠。
經多方探查,終于查明這份拓本源自關中的太氏家族。
唯恐夜長夢多,他立刻便備馬出發。
當抵達太氏村莊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驚呆。
原來,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
官府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財產全部燒光。
這個噩耗,對于千里跋涉而來的向傳師而言,可謂晴空霹靂。
身心疲憊的向傳師,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棧安頓下來。
隔日清晨,向傳師被后院傳來的磨刀聲驚醒。
原來,客棧后面一個屠夫正在磨刀。
向傳師循聲走到屠夫門前,只見屠刀被磨得寒光閃爍。
而令向傳師一驚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雖然破舊卻有幾分石鼓的風貌。
他走近細看,磨刀石上隱約浮現的一些熟悉的字跡依稀可辨。
原來,這就是那面失蹤了200多年,引得幾朝幾代人魂縈夢繞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鄉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狀用來搗米。
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
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這也是陳文哲一眼就看出不對的原因,因為他看到的這只石鼓完好無損也就罷了,但是其上的文字是全的,不是只有下半部的四行文字。
當然,就算到了此時,這面石鼓的傳奇也沒有結束。
在發現了屠夫家的石鼓之后不久,鳳翔知府接到一封向傳師的書信。
于是,連夜調集軍兵趕往關中,護佑石鼓與向傳師回到鳳翔。
隨即,又將石鼓送往汴梁。
向傳師因尋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諸多封賞,并獲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終得團圓,但它們顛沛流離的命運卻仍在繼續。
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個書畫皇帝。
在對待石鼓的問題上,他不僅繼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癡迷,更多了一重溺愛。
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運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學之內保存。
隨后,又被他搬進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后,宋徽宗居然突發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裝了金身。
靖康之變時,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押解到東北荒原之中囚禁。
而10面石鼓,則因鼓身被填注的黃金,而被金兵視為珍寶,尾隨著被掠的徽欽二帝北遷。
石鼓被運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發現其價值。
他們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荒野。
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直到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元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
王檝出身于鳳翔虢縣(今BJ市陳倉區),與石鼓同根同源。
他將其保存于孔廟之中,并請專人看護。
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神都。
然而,10面石鼓在神都的安穩日子,只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
霓虹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10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在金陵短暫停留后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