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清淡高雅,形秀色潤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不管怎么說,一直到現在,都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宋代汝窯沒有白瓷。

  汝窯現存的瓷器全部為青瓷,這難道就說明汝窯無白瓷?

  只能說好像沒有,汝窯是青瓷窯,雖然青色深淺不一,但拍賣的都是青瓷。

  通過以上種種,可以確定的是汝窯確實燒制過白瓷,汝官窯當中的白瓷,就算有也十分少見。

  我國白釉瓷器發展歷程當中,宋代沒有乳白釉。

  而青白釉又叫影青。

  它是景鎮窯在北宋初中期的獨創,青白釉釉質含白瓷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

  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

  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鎮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瓷的統稱。

  因為底款有樞府銘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樞府瓷。

  卵白釉瓷器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殼色澤,故稱“卵白釉”。

  甜白,一般認為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

  由于永樂白白瓷制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

  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

  白釉瓷器是什么朝代的出現的,還有很大爭議。

  但是,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類瓷器。

  這一點毋庸置疑,它萌發于南北朝,到隋朝時就已經發展成熟。

  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

  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宋代,制瓷工匠們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此時燒制的青白釉瓷器,白而不瑩,白中閃灰,清淡高雅,形秀色潤。

  明清時期,德化窯燒制了色澤光潤明亮的“象牙白”,永樂窯燒制了釉色溫潤如玉的“甜白釉”,這些都不失為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

  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

  白如凝脂、渾然一色的白瓷,最具自然天成的情趣,它看似樸實無華、平淡無奇,卻極具誘人的魅力。

  因為正是有白瓷相襯,才有奼紫嫣紅的彩瓷爭妍。

  然而白瓷的出現絕非易事,它經歷了一個由青到白,漫長的工藝技術發展與提高的歷史進程。

  1971年在南河安陽,雖然出土了一批北齊時期的“白瓷”,包括碗、杯、罐、四系缸、長頸瓶等器物,但這批近似白瓷的釉面上卻微微泛青綠色,且為數有限。

  它表明此時白瓷胎釉,尚未達到成熟白瓷的標準,還是屬于青瓷向白瓷過渡階段的產物。

  成熟白瓷的出現是在隋代,唐代邢窯白瓷以其光潔純凈的釉色,成為風靡天下的名瓷。

  宋代定窯白瓷以在白色釉面,采用印花、刻花與劃花的技巧,將白瓷從純白色裝飾,推向一個繁花似錦的新階段。

  通過種種可以肯定,宋代可以生產白釉瓷,而且還能做的很好,比如定窯白瓷。

  那么汝窯就肯定可以生產白瓷,這一點應該能夠確定。

  但是,現在傳世的汝窯白瓷,特別是汝窯蔥根白釉瓷器,更是少見。

  不過,只要有,那就肯定能夠鑒定出來。

  鑒別瓷器的真假的方法也不過是那么幾種,比如造型就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

  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

  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

  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

  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

  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

  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

  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

  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

  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

  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征,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于識別真偽。

  由于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

  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

  既然過于謹慎,就難免失于局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

  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復印證方能看出。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