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歪嘴于,古銅張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修復一件青銅器之后,既然需要做銹,那么在修復的過程當中,肯定也需要去銹。

  青銅器的銹,按其形態來分大致有發銹、釉銹、貼骨銹和浮銹數種。

  發銹膨脹,釉銹硬脆,貼骨銹依附地子,浮銹松散,對于青銅有害銹,一般都用鏨子或刻刀剔凈。

  然后用粘合劑調顏料,封密起來。

  其它的銹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方法,一般胎身已經膨脹起的發銹不能除去。

  銅器上的銹,一般先用刻刀小點錘敲敲、震震、撥撥、刻刻來剔落。

  而后可用酸梅泥、紅果泥糊敷,用以使銹松散,再用刻刀撥剔以去銹。

  這樣去銹不傷地子,銅器紋飾清楚。

  對于商周青銅器,除去水銀浸地和翻銅地的青銅器,可以用碳酸銨來除銹。

  醋酸水涂液也可以去銹,但是一定要嚴格控制。

  對于商周春秋的銅器不能泡,否則會使銅器失去美麗的外觀都變成紅磚色了。

  這種方法適用于硬質銅銹的器物,如水銀浸地、黑漆地、綠漆地等銅器。

  此外,還可以利用化學試劑除銹,化學試劑要根據銅器銹蝕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最后,為了保護青銅器,可使用蠟封。

  我國古代青銅器是幾千年前的歷史遺物,經過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蝕破壞,出土的銅器往往是破碎和殘缺不全的。

  因而大多數的青銅器都經過番修復工作,以利于它們的長期保存,更好發揮它們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個完整的文物修復過程,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

  研究器物的時代特點、造型藝術、鑄造工藝,成為近代鑄造工藝的重要借鑒,因而修復工作是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我國傳統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源遠流長。

  宋代金石學,帶動了這種技藝的興起與發展。

  之后逐漸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術流派。

  這種技術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

  當然,這些技藝一般都帶有顯著的地域特點。

  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藝,包含清洗、拆除、去銹、矯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紋、鑄造、打磨、補色等十余個步驟。

  這些工序,每個步驟均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陳文哲之前學到的修復技藝,主要是來自大海市,因為他主要生活區域就在那邊。

  他看到的被修復的古董,都是出自大海地區,自然就學到了那里的技術。

  而且他學到的這種技術,還是出自名門,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宮造辦處。

  早在新華夏成立之前,大海地區的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水準,已在全國享有盛譽。

  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末內務府造辦處設立的古銅局,其中有一位名為“歪嘴于”的巧匠,為宮中修復和仿制了許多古銅器。

  其弟子張泰恩繼承衣缽,被世人稱作“古銅張”。

  1919年至1937年間,張泰恩前后共收11位弟子,7位出師后自立門戶。

  其中王德山修復技藝最為精湛,他在鼎盛時期將手藝傳承給了徒弟王榮達。

  王榮達出師后,來到大海市為古董行修復青銅器。

  他極有天賦,對青銅器紋飾和形制研究至深,修復造詣極高,對技藝環節多有革新和完善,在業內頗有名氣。

  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之所以能在解放前的大海孕育與發揚,得益于當時這座大都市海納百川的地理和文化優勢。

  當時,大量的珍貴文物與相關人才匯聚于此,使文物修復行業得以蓬勃發展。

  新華夏成立后,各行各業都站到了新的起點上。

  大海博物館于1958年設立文物修復工場,是國內首批組建文物修復和復制團隊的文博機構。

  通過招賢納士,將流散在民間的修復能人巧匠匯聚一堂。

  “古銅張”第三代傳人王榮達,作為業內高手之一,于同年被聘入上海博物館。

  自此,他成為技術特色鮮明的打海博物館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的第一代創始人。

  這么算起來,陳文哲也算是“古銅張”的傳人,而且肯定是嫡傳,只不過他是沒有過明路的傳人,算是偷師學藝。

  這也是陳文哲第一次系統性的,學習到古董修復技藝。

  大海博物館的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主要包括清洗、除銹、矯形、拼接、刻紋、翻模、鑄造、配缺、打磨、作色、做舊等十余道工藝環節。

  每一道環節都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材料,使文物的壽命得以延長。

  在培養傳承人的過程中,要求充分掌握青銅器本身的器形紋飾特點、歷史流變發展和制造工藝技術。

  在深研原器的基礎上對所有工藝反復磨煉,全面掌握。

  在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氛圍中成長的修復師們,不僅以完整的技藝傳承為天職,更以前輩們的鉆研精神為楷模,力求改進完善每一個環節。

  而陳文哲就是學到了他們最終成果,因為也只有最好最頂級的技術成果,才能用到最頂級的古代青銅器之上。

  陳文哲學到的工藝,就是出自一件國寶級青銅器之上,那是一件奩。

  之所以記起這件東西,還是因為此時是在青銅鏡博物館之中。

  那么青銅鏡博物館,又跟奩有什么關系呢?這關系可大了!

  奩,是指古代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

  由于當時古代女性梳妝打扮用的鏡子,是青銅制作而成。

  為了防止在空氣中氧化發黑,所以把鏡子用盒子裝起來。

  因為鏡子是梳妝的必備用品,所以也會把有梳妝功用的奩稱為鏡奩、或鏡匣。

  最早文獻記錄奩的資料,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

  “鏡蘞。《離監》切音廉,本作奩。”

  作注為:“鏡匣也。”

  奩作為女子的梳妝用具沿用千年,其形制和裝飾也隨著當時社會意識、社會生產力發生著演變。

  不同形式的奩盒,從一個細微的角度,為我們演示著不同階段的審美意識及社會觀念。

  特別是這件青銅奩還是西漢時期的,還有,這件青銅奩是錫與銅或鉛鉛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鑄而成的合金,模范鑄造而成。

  (本章完)

  請:m.yetianlian.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