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失音失重,銅質碳化紅斑綠銹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例如,部分地方博物館會來煙云澗,定制原比例的仿制品,以滿足游客想要觀賞歷史文物的需求。

  這一點陳文哲之前就知道,他知道一些比較知名的博物館,內部展出的古董,都是現代仿制品。

  但是誰仿制的,還真不太清楚。

  現在他卻知道了,這仿青銅第一村肯定是其中之一。

  也是由此一來,煙云澗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每年的產值也都在1個億以上。

  可以說從仿制到創造,煙云澗已經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產業之路。

  這得益于這位領頭羊,將自己學習到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還引導他們走上一條正確的發家致富之路,而不是任由村民去做那些制假販假的勾當。

  這一點幾年前的陳文哲是絕對做不到的,他也不過是在有了足夠的財富之后,才有了造福一方的想法。

  而人家在幾十年前就想到了,而且那個時候,所有人還都不富裕,這一點尤為難得。

  首先參觀了這一個村莊,接下來就是重點了,進入這里的市場。

  來到了這仿青銅第一村,看到的最多的自然還是仿制的青銅器。

  煙澗村為我國乃至世界上,高仿古青銅器第一村,這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也只有來到這里,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技術。

  在這里,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80余人。

  這里的仿古青銅器產品,主要有各個歷史時期文物復仿制品、人物造型、工藝品等三大系列1000多種。

  其中的洛陽鼎、天子駕六、蓮鶴方壺等大型仿古銅器,已被全國許多大型企業作為鎮廠之寶。

  這里出產的的仿古青銅器,已經被至少20家博物館或展出。

  如果是普通人過來,看到的也不過是無數精美的青銅藝術品。

  而陳文哲過來,他卻可以通過一件件仿古青銅器,看到所有的制作技術。

  也是從此,陳文哲看出,這里的人真的具有鉆研精神。

  他們悉心鉆研傳統技藝,并融入現代技術,改進生產工藝,仿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失傳統,這可太難得了。

  比如傳統失蠟法制作技藝,僅靠一輩一輩口傳手授,不系統、不規范。

  而這里的一些專業人士,通過查閱資料,外出考察學習,請教專家,仔細琢磨,反復試驗,做好記錄。

  經過上千次試驗,制作的仿古青銅器,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失音、失重、銅質碳化、紅斑綠銹”的效果。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國家,在夏商周時期,青銅制作的產品就已出現,最初是容器和兵器,后來青銅器又發展為禮器和樂器。

  他們不僅是青銅器制作技藝的實踐者,更是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者。

  這里的一系列仿古作品,越來越精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市場的支持。

  人家絕對不會墨守成規,比如現在的銷售模式。

  煙澗村的青銅器是這里的龍頭產業,不少村民都因為制作青銅器而脫貧致富。

  青銅制作形成了市場,也從而致使了煙澗村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周邊的村子的發展速度。

  在之前煙澗村的青銅器,都是由批發商親自直接來批貨。

  但近些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煙澗村開始了在網絡上銷售的嘗試。

  只不過剛開始由于經驗不足,網絡銷售一開始并不是很景氣。

  而這時,當地開始支持,也是由此開發除了線上渠道,使煙澗村經濟效益大增。

  走在這座特殊的市場之中,陳文哲看到了當地最為出名的三種藝術品。

  這地方最為出名的肯定不是說不清那種最好的青銅器,而是唐三彩。

  當然,在這仿青銅第一村之中,這個并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其仿制的請鷗汀器。

  陽洛是我國青銅器制作最早的地區,在洛陽夏文化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青銅器,還發現青銅作坊。

  青銅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陽洛仿古青銅器的制作成功,不僅再現了歷史風貌,而且還可以做為室內裝飾品,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

  陽洛這地方,自1973年以來,復制了數千件仿古青銅器。

  其中主要有馬踏飛燕、犀牛、醉邪、方彝、車馬俑、人物俑、奔馬、各種酒器、刀、劍等,都生動地再現了遠古風采。

  這些作品,很多陳文哲都十分熟悉,但是不熟悉,或者說他沒有的也有。

  比如青銅犀牛,其中比較出名的應該是,一位老農民發現的西漢青銅犀牛。

  他上交國家,獲得了五十元的現金獎勵。

  不要以為少,因為那是在1963年。

  那是位于西山興平豆馬村,那里的一位村民老趙,正在村外的斷崖上取土。

  可就在他用鐵鍬取土的過程中,感覺下面有什么東西。

  將其清理出來一看,這竟然是一個灰色的陶甕。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老趙透過陶甕的裂痕向里面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像牛一樣的器物。

  看樣子有著悠久的歷史,應該是古代的一件文物。

  老趙并沒有多想,直接將其給帶回了家中。

  清洗干凈后,才發現這原來是一只犀牛形狀的器物,上面更是有著精美的花紋。

  本想著過幾天去鎮上預估一下價格,誰曾想這件事立刻在村中傳開。

  村支書聽說后更是一刻都不敢耽誤,當天就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考古學家得知消息后,立刻趕往了豆馬村中,隨后在村支書的帶領下來到了老趙的家中。

  在耐心勸說下,老趙最終還是將那件器物給拿了出來。

  眾人看到后瞬間被其給深深吸引,并聲稱這是一件古代的青銅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至西漢時期。

  在查閱相關史書后,他們也確定了文物的用途,其實是一尊青銅酒器。

  犀牛的背部是可以打開的,而頭部的右側則是一根吸管狀的瘤紋身,雕刻著精細的淺金流水紋,犀牛的形象更是打造的十分逼真。

  要知道我國的犀牛,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滅絕了。

  因此后世并沒有打造過有關犀牛的器具。

  如此一來,社村青銅犀牛就更加珍貴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