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丙午神鉤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同樣是在北河,另外一座大墓在之前很早就被盜掘過。

  直到九十年代,這里又一次被人光顧。

  而且比較諷刺的是,這一座大么之所以被盜墓分子盯上,還就是因為有人在當地的縣志之中,發現了記載這座大墓的輿圖,也就是地圖。

  這個之前已經提到過,陳文哲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情,還是要感謝那群認真學習的盜墓分子。

  這一座大墓在清代之時,當地就知道是曹操墓。

  只不過后來又一次讓這座大墓,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只是有一天,一位愿意學習,并且十分努力的盜墓分子,不停的翻找縣志學習,最終重新發現了這座大墓。

  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就比較多了。

  雖然在清代之前,已經被盜掘過很多次,但是在九十年代,那群盜墓分子還是從中盜掘出約有970多件文物。

  其中完好無損,沒有一點瑕疵的就有250余件。

  而安陽高陵出土的能夠恢復的才二百五十多見,這可沒法比。

  至于種類,倒是跟安陽高陵出土的器物大體相似,不過有些東西更加珍貴。

  其中能夠證明墓主高貴身份的種類有青石圭、璧等禮器;

  其他還有鐵甲、劍、鏃、弩機構件等兵器;

  銅蓋弓帽、傘帽、鈴和煤精石虎雕等車馬雜器;

  陶硯,石枕,銅帶鉤、帶扣、鋪首、釵、環、帽釘,銀帶扣、鋪首、飾件,鐵帳構件、鏡、削等用具;

  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玉佩等裝飾品;

  灶、耳杯、盤、壺、罐、托盤、盆等陶瓷器;

  以及刻銘石牌59塊,刻銘石牌一類為圭形,其上也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銘文;

  另一類為六邊形,其銘文內容為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

  如“黃綾袍錦領袖一”“丹綃襜襦一”“鏡臺一”“書案一”“渠枕一”等。

  刻銘的字體絕大多數是漢隸,俗稱“八分體”,字體規整,遒勁有力。

  根據墓葬的形制與規模、出土遺物、石牌銘文的內容及字體、墓主骨骼的鑒定,要說這座大墓不是曹操墓,還真是難以讓人相信。

  當然,不管是不是,陳文哲看到的各種寶物都不會是假的。

  只不過,這些東西,看著都不算漂亮,像是一幅的帶鉤。

  這東西在古代更是平常,只不過如果是三國時期的東西,那么就顯得有點珍貴了。

  曹操墓之中出土的銅帶鉤還是不少的,只不過,現在吸引陳文哲的肯定不是曹操的東西。

  曹操的東西成套,不管是不是真品,是不是漂亮,一下子全部找到,并且展出的話,肯定會引起轟動。

  這些東西放在那里也不會跑了,所以陳文哲現在反而對于其他一些看不出來歷的東西,更加感興趣。

  比如一些明顯跟曹操墓風格不同的東西,就像是剛才提到的銅帶鉤。

  其中有三件帶鉤,明顯更加珍貴。

  仔細看了一下,陳文哲才發現,這些帶鉤還真都是來自不同的名人。

  猶豫上面有著一些銘文,所以陳文哲還是能夠推斷出一些來歷的。

  這三件帶鉤,分別來自魏、蜀、吳三國。

  其中魏國的鎏金銅帶鉤和吳國的銘文錯金銀銅帶鉤,形制與有名的東漢“丙午神鉤”相似。

  這肯定是出自同一品牌,實質代表了兩漢時期帶鉤的主流樣式。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即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

  這件帶鉤是東漢(公元25年220年)的青銅鑄品,現為吉省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東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長15.7厘米,全身嵌有11顆寶石,分別為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

  文物正面分為三部分,首部似鷹,眼窩嵌兩顆黑色玉石珠(紅寶石),前額嵌一綠松石,羽用金銀絲錯成。

  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舂食狀。

  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鱗片,體側嵌二銀片,似滴水狀。

  魚置于“神人”懷中,能活動而不脫出。

  尾部作飛鳥,口含一藍色寶石;

  雙足、雙翅卷曲向后成環形。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卷云狀,中心嵌一紅寶石。

  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

  下部飾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

  造型優美,鑄工精巧。

  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寶石,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珍貴工藝品。

  這么復雜的一件銅帶鉤,用到的工藝更是不少。

  陳文哲對于工藝更加看中,其中錯金銀工藝,源于商周時期,興盛于春秋中晚期,現已發現兩種工藝手法。

  比如鑲嵌法,就是其中之一。

  已發現的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采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

  一九七三年,我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

  其制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范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后,在凹槽內嵌金銀。

  第二步是鏨槽。

  第三步是鑲嵌,即在槽內嵌以金銀絲或者金片。

  第四步是磨錯。

  再就是涂畫法,這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

  這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錯,金涂也”,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涂”法主要工序也有好幾道。

  首先是制造“金汞劑”,再就是金涂、金烤,現此法通常稱為“鎏金”。

  現在全國雖出土發多件相似形制的“丙午神鉤”銅帶鉤,但只有這件保存最為完整精美,舉世無雙。

  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是東漢帝國命工匠制作完成后,賜予東北地區地方政權——扶余國(夫余)國王或者貴族的賞賜品。

  這件寶貝是宮廷錯金銀技藝的典型體現,代表著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統治。

  陳文哲看到的這兩件,雖然不如丙午神鉤精美,但是形制一樣,從此也可以看出其珍貴程度。

  這樣的寶貝,陳文哲自然是一眼就看出來了。

  那么他看到的特別的帶鉤可是三件,很顯然第三件也不簡單。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