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七百零六章精美壯觀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我國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

  古代的編鐘多用于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地位這么重要,還十分出名的編鐘,自然會受到重視。

  所以,里面有一套很復雜的編鐘,就被修復掛了起來。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看到了這套音樂系統的復雜,就只是鐘架,做起來就十分麻煩。

  這套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

  整個鐘架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梁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

  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

  鐘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

  短架(左)長335、高273、長架(中、右)長748、高265厘米。

  這套編鐘共65件,分為八組。

  上層3組為鈕鐘,19件;

  中層3組為南鐘,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

  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鐘,12件,另有搏l件。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

  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鐘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公斤。

  編鐘的懸掛有三種方式,下層鐘用環掛式,掛鉤為爬虎套環和雙桿套環兩種中層鐘用鉤掛式,掛鉤為框架鉤和焊鉤兩種;

  上層鐘用插掛式,是以插銷入揮、串鉤鐘鈕。

  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

  銘文多數錯金,全部甬鐘的記事銘文均為“xxx作持”5字,標明鐘的制作和享用者是誰。

  可惜,也不知道是那一家人真不懂,還是故意的,他們并沒有把這些東西是誰的,標記出來。

  不過,有著這么一套編鐘殉葬的,身份肯定低不了。

  看著照片旁邊的注解,陳文哲滿心的驚嘆。

  他們居然連搏鐘的銘文,都破譯了,這則銘文記載的是鑄造宗彝一事。

  宗彝,是指宗廟祭祀所用酒器,也指天子祭服上所繡虎與蜼的圖象。

  因宗彝常以虎﹑蜼為圖飾,因以借稱。

  蜼,一種長尾猿猴,古人傳說其性孝,古人以其形繡于袞服。

  編鐘銘文上的記載是鑄造宗彝,自然是只酒器。

  這種酒器,自然也被那位攤主的家族得到了,只不過照片一時半會的他沒有看到,因為他們這部影集,記錄的東西有點多。

  現在才看到編鐘,后面肯定還有更多的青銅器。

  又翻了一頁,這一張照片還是編鐘。

  看來這套編鐘,他們肯定要賣個天價,因為其上記錄的內容有點多。

  比如一件編鐘上的標音,明文標示了,鐘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

  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系。

  鐘銘所見律名28個、階名66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我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

  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那位攤主十分貼心,也是在此時,他居然送上了手機,其上有一場演唱會?

  陳文哲稍微查看,就知道這是在神都舉行的一場使用編鐘做的一次大型表演。

  而那套編鐘來自齊魯大地,那里可是陳文哲的家鄉,他自然也聽說過。

  只不過,他還真沒有親自聽過。

  那是在齊魯大地上意外發現的一座大墓,里面也出土了成套的編鐘。

  就是利用那套編鐘,現代人恢復了編鐘的使用方法。

  這么一套編鐘,全套編鐘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

  每件鐘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而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擊發構成悅耳的和聲。

  這一點就證實了,我國古編鐘每鐘雙音的規律。

  全套編鐘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

  當然,這些不是陳文哲本來就清楚,而是聽介紹得之的。

  人家讓他看這段視頻,肯定是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套編鐘,肯定不比齊魯出土的那套遜色。

  這一點陳文哲當然很清楚,他甚至十分清楚這些編鐘是怎么做出來的。

  鐘及鐘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

  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制作而成,工藝精湛。

  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

  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采用了圓凋、浮凋、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

  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

  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2根彩繪撞鐘木棒與鐘同出。

  據此并經實驗判定,這套鐘的使用共需5人。

  3人雙手執小模,掌奏中、上層鐘;

  2人各持撞鐘木棒,掌奏下層鐘。

  當然,這些內容是他通過回朔發現的。

  通過照片可以看到那些青銅器編鐘,而繼續深入回朔,就可以看到當年編鐘鑄造、演奏和陪葬的過程。

  在我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

  這套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就有2800多字。

  這些銘文陳文哲雖然絕大部分都不認識,但是通過回朔,他還是知道,其上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

  最主要的是,這一套編鐘是最好的,最頂級的,要不然也不會被一位王侯陪葬。

  通過回朔,陳文哲知道,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所以又有歌鐘之稱。

  編鐘雖作為一種較為古老的打擊樂器,但其音質、音準、音色等方面,絕不遜色于排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镲、小镲、缽等民族打擊樂器。

  也不遜色于定音鼓、馬林巴、鋁板琴、大軍鼓、小軍鼓等西洋打擊樂器。

  更不遜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擊樂器,如果不是使用起來有點麻煩,主要是這東西太貴,沒有幾個人用得起。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