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收專家組認為修復之后的五牛圖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
表工精良,表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表修復水平。
這就是陳文哲眼前這副畫的價值所在,它就是有當年修復五牛圖的專家組,組團復制出來的。
這雖然是一幅彷品,但是,能夠修復五牛圖,能夠做到“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這等水平,復制出來的五牛圖,能差了?
要知道真品五牛圖,2021年才公開展出,就算這樣,也不是誰什么時候都能見到的。
而他陳文哲能夠得到這么一幅彷品,還能放在他的私人博物館中展出,那是多么幸運?
張一杰絕對是用心了,要不然這么一幅彷五牛圖,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有錢都買不到啊!
唐朝詩人韓愈的《馬說》里有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講的是有才能的人懷才不遇。
將這句話放在文博界同樣適用:“寶貝常有,而識寶人不常有”,不是每一件寶貝都會有伯樂將其相中。
我國有眾多珍貴的文物或被于各大博物館;或長埋于地下;或散落在民間的各個角落;或流失海外;
還有一些由于人們文物保護意識薄弱,被誤認為是普通器皿甚至被損毀,成為考古史上的重大悲劇。
當然,也有被發掘之后,被保護、修復的寶貝。
像是五牛圖,就是這么一件,它被國內最頂級的專家修復。
而在修復過程當中,還復制了一份。
張一杰、曹慶春和鄭宇,都送上了一件寶貝,那么李金鯉呢?
他們三個是陳文哲的同宿舍同學,而李金鯉則不同。
但是,現在他們都算是功成名就,也算是小有成就的成功者,自然不會隨便應付陳文哲。
李金鯉也不能例外,所以他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件禮物。
無獨有偶,他送的那件東西,也是一件復制品。
“師兄,你可以啊!”
當看到那長長的鏤空青銅器的時候,陳文哲還是感覺十分驚訝。
李金鯉笑了起來:“這里面還是你的功勞,如果沒有你,別人會給我面子?要知道這東西就算是復制品,也是國寶級的,它放在國內任何一家博物館,都可以當做寶貝展出。”
一邊看,陳文哲一邊點頭,這是一件青銅禁,準確的說應該是,春秋云紋銅禁。
國寶云紋銅禁剛剛被發現的時候,破損的不成樣子,最后也是被修復的。
春秋云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復雜。
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這件復制出來的春秋云紋銅禁,禁長也是103厘米。
這就是一米多,而它通長124厘米、禁寬47.3厘米、通寬68.3厘米、禁高14.5厘米、通高29.5厘米。
整件銅禁重達95.5公斤,呈長方形。
這么大的青銅器,那它的造型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十二條龍形附獸昂首鼓腹翹尾;頭頂的冠飾與兩旁的角飾都是浮凋透孔云紋,獸尾插著尾花。
獸首面對禁面張嘴吐舌,舌頭翻卷著至于禁面上邊,其狀像是眼睛在盯著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
禁底有12個龍形獸,支撐著禁身,挺胸凹腰。
云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
禁體由禁面及四周側壁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
在銅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層結構。
第三層銅梗為較細直梗;第二層立于第三層銅梗上,是逐漸變得更細的小圓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
這四層銅梗穿插連接,形成一一個長方形的框架,支撐著云紋圖桉,起到穩定及承重作用。
第一層亦是最外面一層是云紋,大多由c形紋、變形人字紋和x形紋組成,它們互相交錯但不交叉,形成透凋的云紋平面。
禁面中間由一塊長方形平面銅板組成,在銅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強作用的橫梁。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銅禁的12個座獸的臀部上方,有12個澆口,澆口處留有殘柱。
在禁側底邊,每兩個座獸的中間點,有12個冒口痕跡。
禁的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前后各四個,左右兩側各2個。
附獸與禁體是卯榫結合,禁體上有12個榫頭,12個附獸的肚子上各有一個卯。
足獸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個凸出的柱狀,足獸腰部有一個孔,可以穿插進去。
就是這么一件又大,器型有復雜,做工又精細的青銅器,當時發現的時候,看著就如同一團團殘渣!
那是1977年夏末,南河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
一座深藏在水庫之下的千年古墓被沖開,大批的青銅器和玉器被沖出丹江,暴露在丹江的兩岸。
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立刻趕赴現場,開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現場勘探的工作。
經過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員發現此處是一個墓葬密集的古墓群。
但是由于當時雨季來臨,丹江水位上漲,發掘工作被迫中斷了。
第二年,文物部門立刻對這片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當時共發掘出了24座春秋時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漢墓,出土了許多價值不菲的珍貴文物。
其中2號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銅禮器,在出土的眾多精品中,云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
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能夠有這種規格,還能出現那么多古墓,肯定是跟地理位置有關。
南陽淅川縣位于hen省的西南部,西接西陜,南鄰北湖。
北面和東邊連接伏牛山脈,丹江、淅水貫穿全境。
丹江與淅水交匯的川地,及丹江下游的順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這一地區古人類主要生活集聚地。
下寺,位于淅川縣城南五十公里丹江西岸的龍山腳下,東距丹江西岸六公里。
此處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與西北方向的上寺遙相呼應。
可惜,自丹江水庫建成蓄水后,下寺及龍山大部被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