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2010年,第一代曜變作品就已經制作出來。
  之后年年升級,可謂是步步驚喜。
  陸大師自1998年,獨自成功燒制兔毫盞。
  2000年獨自成功燒制油滴盞后,又義無反顧投身到復原曜變的漫漫征途。
  沙場點兵,十年征戰,2010年,他終于成功燒制出第一代曜變盞。
  那他是怎么燒制成功的呢?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先前陳文哲已經意識到,瓷器的各種釉色,都是有著潛在聯系的。
  比如郎窯紅、郎窯綠,這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都是同一種元素呈色,可就因為溫度的不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兩種顏色。
  溫度把握不準確,同樣的呈色劑,卻能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釉色,這就是很多窯變瓷的基礎。
  而在建盞之中,也是這種情況,只不過在燒制建窯黑釉瓷器的時候,一種呈色劑,顯色更多變。
  就像之前說的滴釉盞、兔毫盞,都是溫度控制不好,就形成其他多種釉色。
  而曜變盞,也是這么慢慢的被摸索著燒制出來的。
  陸大師走的路子,就是通過燒制油滴盞,慢慢的形成斑點,最后再形成耀斑。
  所以,剛開始燒制出來的第一代曜變盞,陸大師戲稱是油滴盞2.0版。
  只不過他的油滴盞有所不同,他燒制的油滴盞在結晶狀的油滴邊上,發現了些許光暈,所以才會戲稱為2.0版本。
  就是這一點不起眼的斑核暈彩,就好像在黑暗的夜里,看到了曜變黎明的那一抹淡淡的曙光,照亮了他的心。
  從此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便再也停不下追求極致光明的步伐。
  所以,在2011年,第二代曜變作品出世。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經歷過無數次失敗。
  一次又一次燒制出器型完整、而且帶結晶狀油滴的建盞,在油滴圈的周圍,光暈也明顯增加。
  但在陸金喜眼里,這兩年第二代第三代的作品,只能算油滴盞3.0版、充其量稱3.0加強版,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曜變盞。
  可以說自從在油滴盞2.0版的滴外發現了些微光暈后,陸大師就知道,自己對曜變燒制的感覺是對的。
  探尋的路徑正確,研究的方向正確,自然進步就開始變快!
  自然而然,他對自己追求曜變極致幻變的步伐,就越是充滿了信心!
  從此,就像脫韁的野馬,他腦洞大開,思如泉涌,曜變的燒制技藝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從2010年的第一代到現在的第八代,一代更比一代強;
  從剛出現僅有的一點油滴,到如今的神、形、色俱佳,每一代作品都在不斷地升級,不斷地向宋代曜變天目靠近。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看到了更多干貨,也知道了為什么古代曜變盞那么難以燒成。
  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而制作一窯建盞,速度再快也得三五天、一個星期吧?
  按照這個概率,得燒制多少建盞,才能出現一只完美的曜變天目建盞?
  所以,里面肯定有不是偶然的必然。
  剛開始也許是偶然,但是研究透徹了,就肯定能找出里面的必然來。
  這才是陸大師最厲害之處,他就找到了問題的重點。
  而且一步步,慢慢的全都實現出來。
  經過多方研究,通過不斷試燒,他認為古人燒制曜變盞之所以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概率,是因為他們在燒制時,其爐內溫度以及氣氛無法控制。
  只有在爐內溫度和氛圍,達到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偶然出現。
  完全任其自然,這樣沒有任何控制的燒制建盞,曜變出現的幾率肯定就不大。
  由此他認定,曜變斑核、光暈和幻彩的生成,需要一定溫度的變化和調節,從而讓爐窯內的還原氣氛達到極致。
  找到了感覺后,摸對了門路,陸金喜此后每一年新研制出的作品,都比上一次呈現可喜的變化!
  2013年的第四代作品,比起前三年的加強版油滴盞,進步尤為明顯。
  此時的油滴稀了,結晶少了,滴外的光暈更加明顯,油滴已經變成聚落的斑核,各自成群。
  到了2014年,他燒制的第五代作品,已經出現了曜變的雛形。
  這第五代作品的斑核的結構更加清晰,斑核外部的光暈,已經可以看到耀眼的色彩。
  甚至在盞的外壁,也呈現出藍色和紫色的光暈。
  就這樣,陸大師一步一個臺階,在曜變研制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直到201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又一次打開爐門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情景,讓他驚喜的發現。
  什么才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真正體驗。
  此時,已經是陸大師的第六代作品,也是在此時曜變初顯,出現曜斑。
  那圓形滴狀,圈內平整,結構錯落有致,藍彩奪目,圈外呈現藍、紫、黃等多彩光暈。
  經過不斷的總結積累,隨后的一年時間里,曜變燒制技藝日趨穩定,出品的第七代曜變盞技驚四海。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在能夠一次上釉、一次燒制過程中,復原出如此驚艷的曜變建盞!
  時刻關注國內建盞發展的霓虹有關方面,很快就發現了陸大師曜變的驚人進展。
  霓虹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率先了陸大師這一階段的曜變作品,并且派出古瓷研究專家小林仁,專程前往建陽,尋訪陸大師。
  小林仁經過研究認定,陸大師新燒制的曜變建盞,是當今最接近霓虹館藏國寶宋代曜變天目的曜變建盞。
  2017年,陸大師燒制的第八代曜變盞,已經堪比宋代古瓷。
  此時他燒制的建盞,器型已經大巧不工,古樸厚重,渾然一體。
  盞內斑核外彩色兔毫,耀眼奪目,耀斑完美平整,聚落成群。
  耀斑外光暈幻變,藍彩隨光線、角度變化,不斷改變盞體顏色,彩色光暈變幻萬千,美輪美奐、精彩絕倫。
  “集一方礫土,造一寸窯土,靈一雙巧手,燒一物萬化,彩一色天地,凝萬色池窯。”
  這就是對于陸大師的最高禮贊,看到這里,陳文哲也學全了陸大師的所有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