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43章、折沖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蜀臣

  公元242年,紹武五年,春三月。

  發源于岷山山脈的湔水(沱江),東出龍泉山金堂峽后,依次蜿蜒過犍為郡的牛鞞、資中與漢安三縣,最終在江陽縣匯入大江。

  此水道乃是蜀地物資轉運物資至江州的首選道路。

  是故,現今在犍為郡境內的湔水(沱江)兩岸阡陌縱橫、人聲鼎沸,無數青壯在杜鵑鳥的呼喚聲中忙碌著春耕。

  他們先前都是魏軍俘虜,如今乃是大漢新建號的折沖軍。23sK

  折沖者,克敵制勝也。

  軍如其名,他們對克敵制勝有著莫名的狂熱。

  蓋因大漢并不將他們成兵戶,而是只需隨征三載,便會被免去俘虜的身份,可自決是否要繼續留在軍中。

至于離開行伍之后,以何為生計嘛  大漢朝廷對折沖軍有獎勵政策,以斬首記功授田與獲得賞賜。

  能否獲得養活自身的田畝、能否積攢夠安家娶婆娘的資財,一切就靠他們自己奮爭罷。

  自然,如果他們在折沖軍中呆了三載,卻無有臨陣之時或不獲斬首之功,但仍不想再操刀矛為卒的話,同樣是有生路的。

  比如,他們可以給朝廷當佃戶。

  朝廷會給他們畫出田畝,讓他們無償為國家耕種一些年頭后,再將田畝賜給他們;尚有入鹽井、鐵礦等處給官府當苦力數年博得生存之本等。

  就是這種卸甲的方式,會令建立功業的同袍者以及當地黎庶鄙夷罷了。

  想安家娶婆娘,那就更難了。

  而如果不想卸甲仍想在軍中效力的人,則會轉去其他將率的軍中,隨軍待遇與升遷制度皆如漢軍士卒,再無彼此之分。

  為自己的待遇而戰,熱情自然會高漲。

  這些折沖軍被美好的前景所激勵,不僅在屯田時任勞任怨,更在日常演武中十分刻苦,那勁頭就連鄭璞、關興等將率都給驚到了。

  原本,他們還以為要想讓折沖軍恢復士氣與敢戰之心,至少要半年的時間操勞與制定嚴厲的軍律來約束呢!

  那料到他們竟如此“識趣”邪?

  不過,如此情況乃是好事。

  鄭璞就覺得既然他們如此識趣,索性給他們多添加些操練的強度吧。

  反正軍心可用嘛。

  權當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了。

  再者,鄭璞是想讓他們徹底習慣行伍中的令行禁止、將操刀矛待戰變成一種本能,待滿了三年之期后便鮮人卸甲歸田了。

  從一名新卒變成一名老卒,需要歷經招募、演武與數次臨陣后仍活下來的過程。

  在慘烈的戰場上淘汰,猶如大浪淘沙。

  是故,每一名老卒都可稱為精銳,亦是征伐的絕對中堅。

  如今朝廷尚未還于舊都、尚未興復漢室,戰力超群的老卒怎能輕易卸甲歸田呢?

  至少,鄭璞就覺得委實太可惜了。

  荊南,武昌。

  吳主孫權的車駕外出二十余里迎陸遜,同載而歸。

  在他與雒陽曹叡達成共識,驅兵入荊襄以后,大漢便將封閉了關隘、終止了兩國之間的貿易。且他曾多番令使者攜國書入蜀,但不管是永安還是漢中黃金戍圍都不讓使者入境,國書倒是傳遞進去了,卻是沒有回音。

  這令他十分焦灼。

  蓋因他也知道了,魏國雍涼大軍與雒陽中軍退兵的時候,竟故意放棄了郿縣與漆縣以及岐山令漢軍得以守御的空間,隱隱有縱容漢軍轉兵歸來攻打吳國之意。

  事實上,不管是他還是入駐襄陽城的朱然,都覺得戰火將至。

  源于保密的干系,丞相將鄭璞、關興等人遣歸蜀地時,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揚他們的官職變動,亦讓無法得悉消息的江東諸人,皆以為丞相乃是督鄭璞與關興等部歸來漢中郡了,將要從黃金峽出兵東三郡了!

  對此,他乃是讓將軍唐咨督本部扼守子在上庸,歸朱然節制,時刻監視著漢軍的舉動。

  而呂岱則是留鎮在江陵城,作為朱然與屯兵在西陵峽的步騭兩部后援,兼顧策應著東三郡與永安兩處的安危。

  自然,身為吳國軍職最高的陸遜,亦被他招來了荊州任大都督,總督各部兵事。

  因為他實在無人可用。

  亦無法分身。

  太子孫登去歲病故了,今歲正月的時候,他才剛剛冊立孫和為太子,正是東宮變動之際,他不可擅離廟堂而引發動蕩。

  至于安撫吳地世家豪族等事,且讓全琮接手罷。

  其實陸遜在建業的時候,就作書來給孫權諫言過如何守御之事了。

  很簡單的戰術:拖著。

  他聲稱漢魏兩國乃是死生之敵,而吳國放棄了盟約,對大漢而言乃是一時之忿。

  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是故,若是漢軍挾忿怒興兵來犯,江東只需堅守城池不出,將戰事的時日拖延,待漢軍覺得無利可圖之下,便會自動罷兵歸去了。

  畢竟,還于舊都才是大漢的夙愿。

  而與江東死斗令魏國坐收漁翁之利,乃是舍本逐末之事。

  雖說昔日昭烈帝就曾執意興兵了,但丞相諸葛亮并不會犯如此錯誤,哪怕一時無法息怒,但在戰事曠日持久后,定會接受事實的。

  當然了,此期間吳國可繼續向漢軍示好。

  如頻頻做國書讓巴蜀重開貿易、以讓利的方式,示吳國并沒有與大漢為敵的誠意等。

  而在守御的部署上,陸遜覺得不應該側重在東三郡,而是永安與交州。

  緣由很簡單。

  一者,漢軍從漢中出東三郡,進易退難,并不是理想的征伐之地。

  且哪怕漢軍占據了西城與上庸等地,亦不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相反,還要提防魏國從子午谷出兵與吳國一并來夾擊。

  另一,則是先前的廖式的叛亂。

  這場持續了一年有余、誘發荊南各郡縣與交州動蕩的叛亂,漢軍不可能熟視無睹,亦會趁著這些地方的人心未安之際出兵,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對于陸遜的建議,孫權皆深以為然。

  但孫權思慮了一番,還是覺得將他招來江陵坐鎮。

  不管是讓呂岱得以分身前去交州坐鎮,還是以昔夷陵之戰的戰績,令荊南士庶與各部將率安心。

  無獨有偶。

  此時魏國的朝野,皆在坐等著漢吳戰事的爆發。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