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而來,不亦樂乎!”司馬鏡拿著《論語》搖頭晃腦的讀著。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前面幾十名學生也跟著司馬鏡搖頭晃腦的讀著。
就這樣司馬鏡跟著讀一遍,后面的學生跟著念一遍。
當通讀一遍之后,司馬鏡再一段一段向這些學生解釋著文中的原意。
“叮叮叮!”下課鈴響起之后。
“下課!”
“起立!”班長叫道。
“同學們再見!”
“老師再見!”
而后這些學生就笑著跑出了教師。
司馬鏡看到這幕笑道:“真是充滿活力,你們算是趕上好時代了!”
這點他還真沒有說錯,像他這樣的大儒,在荊州他只收最頂級的門閥士族子弟,或是寒門當中資質優秀的弟子。教授的也是最頂級的學問,他的弟子在他的學院畢業之后,拿到的就是最頂級的仕途通行證。
而現在他只能教授最簡單的論語,學生也是一些八九歲的孩童。
其實他和其他在薊都的大儒也不是沒有想過在大乾開辦私塾,想用這種方法來影響大乾的底層,為儒家興盛打下根基。
只可惜徐偉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大乾的公立教育讓他們這個想法煙消云散,同時大乾根本不認可私塾教育。
當初是因為把《論語》還有其他儒家經典納入國學當中,而讓這些大儒一陣興奮,但后來他們發現了徐偉只是把《論語》當做啟蒙教材,而其他的儒家經典也沒有多看重,雖然用來教學但在科舉考試的份額當中卻不多。
而且其他學派的經典也在中學高學范圍內納入國學當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算是貶低了儒學。
這樣的做法一度讓這些大儒憤憤不平,他們認為儒學是治國的經典,但徐偉的一句話就讓他們啞口無言。
“這個世界不止儒學才能治理國家!”
開海之后,整個大乾的眼界大開,大乾學界也知道了有其他文明了,這些文明雖然沒有儒學,但同樣興盛。這個發現讓很多一直圈在儒學的大儒尷尬不已,他們一直以為自己是不可缺少的,大乾文明傳承是因為他們,卻沒有想在整個天下當中,儒學卻是一種普通的治國學問,即便沒有他們也會有另一種學問傳承大乾的文明。
同時徐偉也說道:“管理一個300人的村莊,要學多儒家經典做什么,能讀書識字看懂法令就夠了!”
大乾的出現,可以說顛覆了這些儒生的想象,以培養普通百姓治理國家,明明只是勉強識字的泥腿,但在朝廷的培養下,居然可以一級一級從村長鄉長做到縣令太守,而且這些人邊執政邊學習,只要人口基數比較大,總是會有人才冒出來的。
他們這些年觀察,大乾朝廷的縣令太守綜合素質,居然比他們大漢時期還要高,這一點連他們都不得不承認,要不然的話大乾的盛世也說不通。
當然還有另一種他們說不出的原因,就是大乾橫掃了整個天下的門閥世俗,地方上一片白紙,治理起來難度根本不大,所以即便才能平庸的人,按照大乾的規章制度做事也可以出政績。
但這個原因他們根本不可能說出來,要是承認了這一點,這不就相當于大乾說他們才是天下的害蟲是正確的,所以即便是為了他們自己的臉面,他們也不會承認這一點。
徐偉的種種行為讓他們明白,只要他這個執政沒有死儒家在大乾就很難復興。
于是不少大儒只能失望的南下南海,為儒家尋找新的根基之地。
當然還有大部分的儒士吃不了苦留在薊都,而他們也算是趕上了朝廷盛世的一波紅利了。
幾年前大乾的教育法頒布,6歲的小孩都需要義務教育。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普及,徐偉砍了一部分建設的資金,強制規定了每年財政收入的一成用于義務教育。
那時候大乾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了600億錢,一成就相當于有60億錢。
這樣的投資力度可以是全所未有,當年在薊都就有上百小學建立,同時小學也在大乾上百個郡,幾千個縣快速普及。
雖然徐偉早有準備,建立了師范學院培養老師,但對于大乾上千萬適齡學生而言,他的這些準備還是有點杯水車薪。
加上當時私塾泛濫成災,所以徐偉思考之后,決定招募原本大漢的讀書人作為老師,把他們招入體制當中成為學校的老師,同時禁制私塾建設,用這樣的方法限制他們的影響力。
私塾是封建時代的傳承,人身關系依附極強,而老師卻是工業時代的傳承,學生一生以幾十名老師,每位老師也只教導他們幾年時間,雙方的關系就比較疏遠。
徐偉就是用這種方法,快速收編了大乾范圍內的私塾。而司馬鏡他們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到薊都小學成為老師的,但現在他想要招收像諸葛亮這樣的弟子就非常艱難了。好在他年紀大,現在也看開了。
就在這個就在司馬鏡打算進入自己的辦公室的時候。
一個穿著軍裝的人來到他面前道:“請問的是司馬鏡老師嗎?”
司馬鏡點頭道:“老夫是!”
“執政有個問題想請教你,邀請您明天去執政府一聚。”
司馬鏡奇怪問道:“執政能有什么問題要請教老夫?”
他可不認為自己會入雷公的眼,薊都有多少大儒,但雷公從來沒有接見過他們。
軍人道:“好像是有關于三代時期的歷史問題,執政讓您多準備一些這方面的史書!”
“史書?”司馬鏡也感到一陣莫名其妙?
“老夫明白了!”
翌日,他來到了執政府的小區。
而此時這個小區之外還有許多他的老朋友,像許邵,黃彥承,荀悅等等大儒。
他們對其他人的來到也是一陣驚喜,一次性召集如此多的大儒,難道執政想通了!
他們通報之后就被放入小區,進入這個小區之后,他們也是一陣驚訝,這小區和他們其他居住的小區沒有多大區別。
但這里卻是大乾朝廷的心臟,整個中央朝廷的大部分高官都居住在這里,這個小區的面積僅相當于大漢時期一個宮殿群的面積,甚至比不上當初洛陽城門閥的府邸。光從節儉上而言,大乾朝廷的確是比大漢要強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