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121章 改變之路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開局推演,美利堅大亨

  每一塊鋼鐵里,都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

  這句話是誰說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語道出了19世紀國家興衰的根本。

  19世紀什么工業最重要?

  肯定就是鋼鐵工業了!

  鋼鐵即是國家,因為工業生產離不開鋼鐵。沒有鋼鐵就無法制造蒸汽機,無法制造機床。也就不可能以機器生產機器。自然也就沒有了工業革命。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國一直以來對鋼鐵工業都是極其重視的。

  從1862年,南華的大華鋼鐵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爐膛直徑10英尺,年產量不過區區3600噸左右的煉鐵高爐,再到1870年,大華鋼鐵的1號高爐年產量達到3.6萬噸鐵,從蒸汽鼓風機到熱風爐,再到開始使用卷揚機將物料送到高爐頂部,皮帶機、火車和手搖軌道車等被用來移動爐子和主軋跨。這些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高爐的產量。

  四年后,也就是帝國五年,大華公司的7號高爐生產了10萬噸生鐵/年。

  如果說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那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作為世界頭號鋼鐵大國的大明帝國,無疑已經找到這個秘密——技術。

  當歐美各國還在那里靠著小高爐堆積著產量的時候,大明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大型高爐,甚至出現了一座高爐的年產量相當于一個國家的巨型高爐。

  “這就是龍伯嗎?”

  在徐州的帝國鋼鐵公司內,潘志俊仰望著巨大的高爐,看著爐口噴吐的煙霧,他的目光中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能不驚訝嗎?

  “沒錯,它就是龍伯,這座巨型高爐不僅是帝國,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煉鐵高爐——日產生鐵量達450噸,焦比900公斤/噸生鐵左右。知道它為什么叫“龍伯”嗎?”

  程東海反問之余,用驚嘆的目光看著這座巨型高爐。

  “龍伯,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個巨人國,名叫龍伯國。龍伯國的人身材個個頂天立地,走幾步就能繞世界一圈。”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巨人的意思,是巨人的意思……名副其實、名副其實啊!”

  潘志俊連連點頭說,說著一口西南官話的他,在驚嘆的時又說道。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這次就引進這個?”

  這次潘志俊來大明是為什么?

  就是為了引進鋼鐵廠所需要的設備,身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過學,雖然二十五歲,卻已經是候補道,深得徐州的信任,當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現在身處徐州是米納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國占領后將其稱為徐州,華夏那邊的徐州,則是中華帝國的京師所在。

  從帝國占領米納斯吉拉斯就開始對這里的鐵礦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在這里發現了帝國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鐵礦——儲藏量近百億噸,于是乎帝國多家企業共同成立“帝國聯合鋼鐵公司”,這間公司不僅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設備,而且還是帝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年產量超過四百萬噸,占帝國鋼鐵產量的30。

  也正因為這里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所以潘道臺才會選擇和帝國鋼鐵公司合作。

  “華夏很大!”

  程東海說道。

  “華夏未來需要修建的鐵路何止十萬里,以華夏之大,各行各業所需要的鋼鐵又豈止十萬噸?如果僅僅只是立足于當下的話,又何必另建新廠,一個利國驛鐵廠,再加臺小高爐也就足夠了。”

  利國驛鐵廠是李徐州創辦洋務時辦的第一座鐵廠,最初投資不過區區幾十萬兩,年產量不過數千噸而已,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年鋼鐵產量已超過14萬噸。

  因為沒走漢陽的歪路,加之從小到大的擴建以及鐵路筑建的需求,鐵廠的發展頗為迅速,目前號稱是“遠東第一大廠”,當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驕傲的產業。

  論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島的造船廠——去年青島造船廠建造了一艘2800噸的防護巡洋艦,號稱是“遠東第一艦”。

  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得益于上萬名留學大明的留學生回國,帶回的技術以及知識,華夏的洋務事業發展遠超過歷史,從東北到中原腹地興建了大量的廠礦企業,修建了大片的鐵路,尤其是沒有了滿清的掣肘之后,更是達到突飛勐進的程度。

  其實,就是李皇帝還是李大人的時候,以徐州、海州為中心又以鐵路輻射到豫東南、皖北的洋務圈的洋務發展也遠遠好過歷史,除了天國的威脅,讓朝廷不得不“縱容”地方實力派,打壓保守派,以維持滿清統治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有南華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加上那位叛出南華的趙田豐在借鑒南華經驗的指導下,徐州的洋務運動并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四面開花,全盤皆輸,而是有重要,有選擇的有序推進,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錢沒歷史上那么多,自然也就不能那么揮霍了。

  這反倒是成就現在華夏的工業發展,不能不說是陰差陽錯吧。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源源不斷的留學生涌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費的留學生,無論是在大明學習什么專業,他們回國后,都給古老的帝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就像潘志俊,這位貴州巡撫之子,他16歲留學大明,在南苑大學學習冶金,五年后回國后,先進利國驛鐵廠,去年調任工部后,就上書朝廷,建議興辦遼東鐵廠——去年,地質考察人員在遼東發現大鐵礦。

  無論像他這樣的官二代們,甚至中華帝國的開國功臣之后,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后他們,正全力的推動著那片古老土地的變革。

  “確實,以華夏之大,所需鋼鐵又豈止百萬噸,不過……”

  潘志俊抿了抿嘴,猶豫道,

  “不過這樣的大型煉鐵高爐所需要附屬設備之多,遠多過小廠,這也意味著投資更大,再加上鐵礦礦山以及附屬設施的投資,至少需要投資上千萬元,這筆錢……華夏那邊百廢待興,實在是拿不出來啊!”

  說著拿不出來的時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龍伯”,雖然拿不出錢來,可他知道只要建成這樣的一座高爐,其產量就超過華夏現在一年的鋼鐵產量了!

  這可不就是一爐頂一國嘛!

  “哎呀,我的老同學,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程東海大笑道。

  “可和帝國鋼鐵合作嘛,比如,我們共同出資建設遼東鋼鐵公司,我們出設備,技術,你們出土地、礦山以及建設資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