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中都是新大陸第一個遵循華夏城市型制的城市,雖然沒有城墻,但是卻有城門,其城門的靈感來自華夏的牌坊,我們即將通過的“永定門”開工于盛德八年,在盛德九年歲末竣工,其采用六柱五間牌坊式結構,與傳統木石牌坊結構不同,其采用大垮度鋼混結構,它主體高達46.6米,比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還要高大……”
雙層大客車上的乘客們趕緊埋頭記下這一重要信息,接著紛紛站起來,他們無不是帶著贊嘆的表情望著那座巨大無朋的雄偉建筑。雕梁畫柱,濃墨重彩的牌坊看起來甚至為壯觀,等到接近時,他們才注意到威風凜凜的抱鼓石獅子只是取了一個造型,在上面還刻有浮雕。
導游是位年青的婦女,穿著一身明裝的她,聲音溫婉動聽,不過那個婦人卻是西洋人的相貌。
一名年青男子把三四歲的孩子抱到膝蓋上,似乎讓他能看得更清楚一些,與此同時,他們終于到了城門下方。
“在“永定門”抱鼓石獅內側上,刻著“奠基”、“出征”、“勝利”和“征服”四副以戰爭為主題的浮雕,在外側,則刻著為大明犧牲的戰士的名字。”
女導游向他們介紹道。
“今日大明天下永定,全賴帝國忠勇將士之犧牲,將犧牲忠烈勒石記功于此,以彰顯其功……”
車上的乘客們無不是盡職盡責地伸長脖子,他們想看到那些人名字片言只字,當然也有人用相機拍下精美的浮雕照片。
這些乘客們的身份各異,他們之中有一群來自非洲殖民地的東瀛人,脖子上挎著廉價的“康士”相機,對于他們而言,來帝國本土就是朝圣。還有一對穿著打扮看起來和美國牛仔差不多,一望而知是北海殖民地過來的夫婦,帶著一個八九歲模樣的小孩,他們是來參觀的。還有一些穿著打扮看起來和普通大明人沒有什么區別的人,大概來自南方各省。
他們從各地乘輪船,乘火車來到這里,來到帝國的心臟,就是為了參觀這座帝國的新都,從他規劃那天起,就為全世界所矚目。
“你看,這就是中都!”
手指著是街道兩側的建筑,詹天佑向身邊的妻子介紹道。
他的神情顯得有點兒激動,中都,他終于又一次回到中都了。
中都!
從1877年提出“新都計劃”,到1878年動工。大明帝國用三年多時間在這一片新征服的荒野上建造起來的新首都。城里不見古跡遺址,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與喧鬧,但其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致的建筑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市區既有現代化的高層建筑,也有傳統的華夏式的建筑和歐洲巴洛克式建筑。
在這里古典與現代,華夏與西洋似乎以一種完美的方式互相融合在一起,就像是這個帝國一樣。
“嗯,這就是中都,我知道了。”
笑靨滿面的譚菊珍,在說話時,雙眸中只有身邊的詹天佑,相比于中都,她的眼中只有身邊的這個男子。
兩年前,學成歸國的他,剛一歸國,就深受李總督載培加以重用,當時他雖然定有娃娃親,可尚未成親,于不少家世比她好的人家來給他說媒,勸其另娶,可是他沒有一絲動搖和不甘,甚至在功成名就時,就迎娶她過門。
她,又如何不感動呢?
“菊珍,我和你說,當年對巴開戰時,我和陸軍學校的同學一同隨軍出征,我所在的部隊,就是最先抵達這里的部隊……”
“呀,你,你真的隨軍出征了?那你在信里怎么不說?”
一低頭看到妻子滿面擔心的模樣,譚菊珍說道。
“菊珍,你看我這不是好好的嘛,你放心,以后我們會經常在一起的,你看現在我們不就在一起嘛。”
丈夫的回答,讓譚菊珍的臉上再次露出笑容,他們是青梅竹馬,在十二歲定親后不久,他就被派遣赴大明留學,七八年的相思明月,終于結束了。
觀光大客車繼續前行,經過了一段高級商店、影劇院和飯店林立的繁華街道,半個小時后,離開了雙層觀光大客車的他們,在街上逛了一會,然后就進了附近的一家餐廳。
餐廳是很有北部特色的烤肉,就在他們剛一坐下,突然,就有人喊道。
“天佑!詹天佑!”
激動的聲音從不遠處傳了過來,下一瞬間,一個人影突然從一旁沖來,“闖”到了詹天佑夫婦丙的面前。
“海生!”
正陪著妻子的詹天佑,聽著聲音就激動的站起身說道。
“鄭海生,你,怎么……”
不等詹天佑開口,鄭海生就像連珠炮似的不停的問道。
“天佑,你不是回國了嗎?怎么又到中都?對了,我在報紙上看到了,華夏的已經光復了,你現在……”
打量著詹天佑的,鄭海生突然像是想明白什么似的,激動的說道。
“這么說,你是被新政府派到大明公干的。”
“哈哈,還真讓你說對了,”
詹天佑笑道。
“我受大帥派遣來公使館武官處任職,原本還想等安定下再聯絡一直老同學,不曾想在這碰到你了,對了海生,你現在……”
“我現在在參謀部任職。”
“參謀部!那可是好地方,沒想到你這么快就進參謀部了,”
因為在大明讀的軍校,詹天佑又怎么不知道青年軍官進入參謀部意味著什么。
“臨時借調。”
鄭海生搖了搖頭,把目光落在詹天佑身邊的女子身上。
“天佑,這位是?”
“啊,瞧我,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內子。”
“呀,居然是弟妹,天佑也不早點介紹,都是我太莽撞了,弟妹,我是鄭海生,與天佑是陸軍學校同班同學!”
鄭海生連忙站起身來自我介紹到。
“而且還是同宿舍的好友,真沒想到,我們又見面了!”
沒有什么比他鄉遇故知,更讓人激動,在這個時代,故友的重逢更是彌足珍貴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