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爺這邊情況轉好,整個朝廷都松了一口氣,只有那些想要趁著這次事情建功立業的臣子們反而捶胸頓足,甚至有人上書漢王爺有造反之實,必須嚴懲,當然這種論調在朝堂上現在屬于少數,內閣大老和皇帝都定下來的事情,你上書了不算。
談判中漢王爺死咬著軍權不放,但是這也是朝廷最忌憚的一點,所以談判的過程比較困難。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漢王爺到了西域仍可以擁有三衛建制,每一衛滿人可達兩萬,但是三衛中只有一衛可以留在城內,另外兩衛尋常必須派守邊關。
理論上漢王爺擁有六萬人成建制的軍隊,但是實際城內最多兩萬人,并且沒辦法短時間內聚集在一起,畢竟西域如此的廣闊。
而且趁著這次機會重新劃分后西域會成為三個宣承布政司,都有三司管理,其他的軍隊都在各地的都指揮使之下,名義上他們是西域王國的屬地,但是同時歸屬朝廷管轄。
西域和中原間,想要過來就得走嘉峪關,漢王但凡有任何異動都不可能短時間內打進來,這就是朝廷的打算,而且西域的問題很多,大部分人是外族,雖然現在絲綢之路通暢,商貿越來越繁忙,但是過去了之后,漢王必然也被很多瑣事纏身,無暇顧及其他。
漢王還要求不用西域國王的名號,繼續沿用漢王,但是朝廷死活不答應,朱瞻墡有時候不太明白為什么要在這些名頭的事情上爭的不行。
最后漢王爺問朝廷要錢,朝廷死活不給,最終答應下來給漢王爺十萬兩銀子,這件事情算是蓋章落幕了。
朱高煦的事情和平解決,皆大歡喜,朱高煦手底下的將領們也都樂見其成,他們不想和朝廷打,主要是眼瞅著打不過。
這日一大早,朱瞻基來了,帶著親衛隊來到了杭州府的城門外。
早就得到消息的朱瞻墡和朱高煦已經等在城門口了。
朱高煦瞧著不遠處緩緩行來的朱瞻基隊伍,頗帶著些不屑的說:“這當朝太子的排場就是大,他爹每日躺著節儉,可不如他這般排場大。”
朱瞻墡有些擔心的說:“二叔,您可別給大哥使絆子,大哥這人眼力不容沙子。”
“放心吧,二叔也不傻,都已經談好了,沒必要找不痛快,但是這小子要是在我面前使威風,我可不慣著他。”朱高煦滿不在乎的說。
“二叔,你我皆是臣子,順著是應當的。”朱瞻墡再次提醒。
朱高煦一擺手說:“瞧他隊伍走的慢,你前幾天說的要到帖木兒帝國建立港口又是怎么一回事?趁著現在細說一下。”
“二叔,南洋現在基本穩定,雖然南洋諸國里面還有點內部問題,但是基本影響不到我們,就算是他們內部政變,都小心的不要觸碰大明的利益,現在他們和大明是綁在一起的,所以我覺得是時候去西洋了。”
“西洋諸國雖然也和我們有貿易往來,但是不夠緊密,對其探索也不夠多,從南陽出發過了馬六甲海峽,有孟加拉國和天竺,再往西就是帖木兒帝國還有其他的一些小國,之后就是一片廣袤的大陸,天竺是咱們的叫法,他們自己叫德里蘇丹,目前是分裂狀態,所以我打算直接繞過他們將港口建立到帖木兒帝國。”
“看來這些年你對西洋的情況掌握的很全面。”朱高煦贊賞了一句。
朱瞻墡一笑:“天竺與我朝接壤,但是因為高山橫亙,難以從陸地過去,得走西域繞路,所以麻煩的很,只要能通海運便可以起商貿之路。”
“你想要天竺?”
“何樂而不為?”
兩人相視一笑,朱高煦又問:“怎么不將港口直接建到天竺去?”
“天竺歷史悠久,他們有著自己的等級制度和悠久的文化傳統,與我朝完全不同,之前我們能如此順利的讓周遭小國臣服,包括東瀛在內他們其實都屬于我們的文化圈范疇,天竺則完全是異域文化,而且現在他們處于內部分裂的狀況下,想要和平貿易可以有點難,所以我打算在帖木兒帝國建立港口,前后包夾,這次我打算是海軍壓境。”
朱高煦知道朱瞻墡的做事方式,他不是個主張征伐的人,所以很少直接用兵,多是作為威脅手段,但是對于天竺,顯然他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打仗的準備。
“等二叔到了西域就開始聯系帖木兒帝國,按你的說法,帖木兒帝國和天竺關系也不睦,他們應該很樂意這樣做。”
“我也是這么想的。”
“那五五分賬?”
“二叔,我出力大。”
“四六,四六。”
兩人相視一笑,朱高煦樂意和朱瞻墡合作,畢竟到目前為止和朱瞻墡一起他都賺到了,人有的時候就是迷信的,成功一次就認為肯定能成功第二次。
朱瞻墡的目的自然不僅僅是天竺,天竺在中亞和大明中間的海域,走海路過去就必須經過天竺,蒸汽船的航行能力,行駛一段路程就得靠岸補給,天竺沿岸是不錯的補給點,得拿下來。
進而取下中亞,將來中亞的能源也是關鍵的戰略物資,變成有史以來,后世之孫會感謝我的。
交談時,朱瞻基已經到了城下了,帶著勝利者的姿態,朱瞻基騎著高頭大馬進了城。
好在他也不是飛揚跋扈的性格,進了城見到朱高煦便下了馬。
“二叔,這趟要不先回一趟京城吧,也見見嬸嬸和堂弟。”朱瞻基面對朱高煦拉起了家常,兩人關系向來不睦,這顯然已經有點為難朱瞻基了,只是和談完成了,朱瞻基也得做出姿態來,也得告訴朱高煦他家人都沒事。
現在再想到應天城下,朱高煦那些污言穢語,朱瞻基還恨得牙癢癢。
“回去一趟,但是去西域就不帶著老婆孩子了,那邊風沙大,還是繼續留他們在京城吧。”朱高煦早就猜透了朝廷的想法,朝廷肯定防備著他,這時候全家人都過去,顯然不可能,不如自己先找個臺階下吧。
朱瞻墡在旁邊悠悠的來了一句:“二叔,西域的美女那么多怕是不敢帶著嬸嬸去吧。”
“還是你懂二叔。”朱高煦哈哈大笑了起來。
朱高煦給朱瞻基準備了宴會,朱瞻墡和朱瞻基騎馬并行在杭州府的街道上。
許久未見的大哥帶著微笑開口:“瞻墡你又立了一個大功啊。”
“哪里敢稱功啊,都是朝廷做好的準備,談也大部分都是鴻臚寺的人談的,我就是憑著和二叔的關系不錯讓我領了這差事,我基本上什么都沒做。”
“謙虛是好,可也不用事事謙虛,瞻墡此事你是首功,父皇定會好好賞你,對了祁鎮的事情若微和我說了。”說著朱瞻基臉上的笑容更甚了。
“大哥是說將來教育祁鎮的事情嗎?”
“是啊。”朱瞻基對于朱瞻墡的爽快非常的滿意,證明朱瞻墡對于自己這個大兒子是非常重視的。
“祁鎮眉眼間很像大哥,既然大哥有意讓他學習新式知識,我這個做弟弟的自然不能推遲,大哥放心。”
朱瞻基又叮囑了一句:“地球是圓的,人是猴子變的這些知識就沒必要先和他說了。”
“大哥,地球真的是圓的。”朱瞻墡堅定的強調了一遍,進化論有爭議,但是地球是圓的沒爭議啊。
“鄭和哪一日回來,哪一日你就是對的。”
朱瞻墡苦惱了起來,鄭和久去未歸,如果一直不回來,他打算派出第二隊人馬了。
“一起回京城吧,許久沒好好的聚聚了。”
“恩,大哥。”
幾日之后,關于朱高煦出任西域國王的圣旨就昭告了天下,大明朝廷兵不血刃的解決了漢王之亂,還派漢王去了西域發展,在朝堂眾人看來可謂是一舉兩得。
順天府的火車站,朱瞻墡和朱瞻基一起走下了珠江郡王號專列,朱瞻基回頭一看那威風凜凜的專列火車說,這位年輕的太子爺充滿了羨慕的說:“瞻墡說好了,你送我一臺專列的,可不能不算數。”
“大哥哪有這樣薅弟弟羊毛的,多少還是要給點的。”朱瞻墡故作摳門。
“哈哈……哈哈。”朱瞻基仰天大笑出門去,一串笑聲算是付錢了。
火車站,三哥三嫂,孫若微,陳新月都在等著了,孫若微抱著朱祁鎮第一時間遞給了朱瞻基,朱瞻基對于自己這長子顯然非常的喜愛,接過來就逗他笑,可惜這孩子是真拉,又拉了。
陳新月走到了朱瞻墡的身邊微微的笑著說:“殿下,辛苦了。”
兩人相視一笑,陳新月的笑容永遠溫暖人心。
朱瞻墉對著兩兄弟說:“大哥,五弟,父皇已經在宮內等著我們了,二哥也回來了。”
朱瞻埈回來了?這倒是讓朱瞻墡意外。
“三哥,二哥回來是為什么?”
朱瞻墉壓低了聲音說:“回來的不單單有二哥,還有肅王叔,二叔任西域國王,二哥藩地蘭州府,肅王叔藩地肅州府,都是咽喉之地,父皇交代了他們一些事情。”
朱瞻墡點了點頭,這才是正常的,畢竟兩人都有兵權。
“這應該是肅王叔第一次進京吧。”朱瞻墡問了一句,他一直在外,肅王之前是否入過京城他不知道。
“是的。”
朱瞻墡回過頭對陳新月說:“新月派小生去聯系一下,約一下肅王叔,我要和肅王叔見見。”
“是,殿下。”
三兄弟這就先向著皇宮行去,在宮門口,剛要進去,卻見到朱瞻埈和肅王朱贍焰正走出來。
“二哥,肅王叔。”朱瞻墡打了一聲招呼。
肅王見是這三位,當即行禮,保持著謙卑和禮數,朱瞻埈以前和朱瞻墡一起監國的時候不怎么對付,但是那次征西域之后關系好了很多。
“大哥,瞻墡,前幾日剛解決了二叔的事情,厲害啊。”
他說話并未尊稱太子,這讓朱瞻基有些不舒服,他自己兩個嫡出的弟弟可以不稱呼,但是朱瞻埈可不是他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他其實還是比較在意這些事情。
朱瞻墡對著兩人說:“二哥,肅王叔,等會晚上我做東,一起聚聚,如何?”
朱瞻埈拒絕了朱瞻墡說:“五弟,我等會就啟程回去了,怕是來不及。”
“啊?怎么這么急?”
“父皇有命,必須速回,這次恐怕沒辦法聚了,等下次吧,還有我和李尚的兒子準備回京城來,到時候你這做叔叔的可要多照顧一下。”朱瞻埈近兩年戾氣削減很多,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只是懂得了隱藏罷了。
“我也打算讓新月和孝珠常住京城,到時候讓她們多照顧些。”
朱瞻埈只和朱瞻墡囑咐,因為他知道和朱瞻基說沒用,朱瞻墉也一樣。
肅王也作揖告別,朱瞻墡說:“肅王叔,晚上別忘了到我府上一聚。”
“好。”
簡短的相遇后三兄弟走入了皇宮。
朱瞻基是橙黃色的飛魚袍,朱瞻墉和朱瞻墡是都是紅色的飛魚袍,只是朱瞻墉是鮮紅,而朱瞻墡是暗紅而已。
三兄弟并排行著,周圍的宮女太監都不禁側目,大明朝的三位嫡出皇孫真是各個一表人才。
朱瞻墡和朱瞻基自不用多說,朱瞻墉雖然看著胖,但是因為朱高熾自己是胖子且腿腳不便,這兩年為了不讓朱瞻墉跟自己一樣,特地監督其鍛煉,身形已經健碩了許多,但是顯得三人中他最有福相也最壯碩。
一個王朝年輕一代的皇子們如此各個出色,怎么能讓人不暢想這個王朝未來會有多么的強盛。
春風和煦吹過紫禁城,結了一個寒冬的堅冰化作春水,順著瓦片流下,滴落在地面。
這森嚴的宮殿,在春風之下也有了溫柔之感,廣闊空明,心曠神怡。
行過金磚鋪就的地面,漢白玉石橋,跨過天子門檻。
“兒臣,朱瞻基。”
“兒臣,朱瞻墉。”
“兒臣,朱瞻墡。”
“叩見父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抬眼望去,高堂之上大明第三位皇帝,洪熙大帝端做龍椅,龍袍加身,云錦織造明黃綾羅,上繡升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金龍駕霧騰云,萬福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