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
聽到徐云說出的一番話。
姜成谷、潘院士、翁同、黃雨婷、童懷軍、張子昂.......
這些原本在一旁或發表過意見、或默不作聲但卻聽得很認真的專家學者們,頓時齊齊一愕。
過了片刻。
姜成谷驟然感覺耳根處傳來了一股莫名的熱感。
緊接著。
砰砰砰——
他聽到了自己的心臟起搏聲——這是顱內血液流動加速的信號。
姜成谷下意識的看了眼手上的檢測手環,發現屏幕上顯示的實時心跳已經達到了......
不過姜成谷卻絲毫沒有在意這個情況,只見他飛快的吞了口唾沫,認真的對徐云問道:
“徐博士,你確定看清楚了嗎?”
“九殿地宮的下方....真的還有另一層地宮?而且還沒有積水?”
雖然姜成谷此時的情緒極其激動,但依舊保持了最基礎的清醒。
他的語氣雖然急促且嚴肅,但語調卻不高,并沒有失態到大呼小叫。
聲音的交流范圍依舊被保持在了周圍數米之內。
唰——
同時隨著姜成谷這幾個問題的拋出,其余眾人的目光也集中到了徐云身上,等待著徐云的確認。
迎著眾人的視線,徐云很利索的再點了點頭:
“沒錯,姜處長,根據重力梯度儀的探測結果顯示,九殿下方確實存在著另一層地宮。”
“這個探測結果的置信度很高,不是常見概念里那種‘疑似’‘可能’的無把握推測,而是堪稱實錘的定論。”
“至于積水情況的判定.....姜處長,這可是屬于重力遙感測繪領域最基礎的范疇。”
“別說重力梯度儀了,普通的微重力遙感設備都不可能出錯。”
徐云的語氣很堅定。
這與他一貫以來的茍逼...咳咳,保守風格有些相悖。
畢竟眼下他們所交流的內容,可不允許他藏拙。
況且積水情況判定這個概念,可是重力遙感測繪的基本盤來著。
眾所周知。
地表上的重力變化基本上由物質遷移造成,而地球上短時間尺度里面變化最大的變量就是水。
所以水的遙感測繪堪稱測繪領域的萬惡之源,就跟起點的斷章一樣,屬于入行必學的知識。
因此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對水類的重力探測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當然了。
上頭那句話指的是常態區域。
像北美一些地方靠近北極,所以它們的質量變化是以一個叫gia....也就是冰后回彈的模型進行測量的,屬于非常態情況。
在2003年和2009年的時候,國家曾經對永陵進行過兩輪微重力遙感探測。
那兩輪的探測結果都不算理想,無法探測出永陵內部存在哪些重要的文物,只確定了兩個情況。
二便是永陵內部積水程度極其嚴重。
在當初那種技術水平下尚且都能探測出永陵內部的積水情況,遑論如今重力梯度儀的探測能力了。
隨后一旁的潘院士從徐云手中接過探測結果看了一會兒,又翻了幾頁,目光忽然一凝:
“唔?這是.....”
姜成谷見狀頓時心口一緊:
“潘院士,怎么了嗎?”
“哦,沒什么,沒什么,只是想到了一些其他事兒罷了。”
潘院士這才回過神,他飛快的掃了眼徐云,一邊把報告遞還回去一邊說道:
“姜處長,總之小徐說的沒錯,九殿下方確實還有一層地宮。”
“下層地宮的面積大概在50平方米左右,相當于左右配殿的20,并且確實沒有任何積水反饋。”
雖然對潘院士短暫的表情異常有些費解。
但姜成谷還是迅速將注意力收回,放到了現在他們所討論的事兒上。
眼見潘院士師徒倆都如此篤定下層地宮的存在。
姜成谷心跳非但沒有下降到正常值,而是飛快的又拔高了一大截:
“那么徐博士,這層全新地宮的內部....有什么物件存在嗎?”
說這話的時候。
姜成谷的目光死死的盯著徐云,生怕聽到否定或者‘探測不出來’的答復。
不過徐云這次顯得很給力,只見他很快又點了點頭:
“有,根據報告顯示,下層地宮之內存放有大量封閉的箱子,占據了墓室面積的80左右。”
“這些箱子的外表有明顯的金屬梯度差,而箱子內部.....則檢測出了大量堆疊式的、類似書冊的陰影,主要梯度數值判定是......”
“樹漿有機物。”
轟——
徐云的這句話猶如落在了霓虹的小男孩蘑孤彈,在眾人心中轟然炸響。
現場頓時如同爆炸后的廣島一般,變得落針可聞。
比之前聽到有底層地宮時更加寂靜。
除了已經看到梯度檢測報告的潘院士外,所有人都仿佛變成了一座凋塑。
恰好此時。
遠處吹來了一陣略微強力的風。
每個人的發絲頓時迎風舞動,負責網絡安全的馬工程師的假發甚至都被吹到了一旁。
但所有人依舊像是麥田中迎風插立的稻草人,在風中一動不動。
這個消息實在是太驚人了......
過了片刻。
翁同轉了幾下眼睛,率先回過了神。
只見他勐然向前大踏一步,雙手重重搭在了徐云的肩頭,語氣甚至帶著一絲顫抖:
“小徐....你說的箱子和書冊分別多大,數量又有多少?快告訴我!”
翁同不算高大身軀此時爆發出了很驚人的力量,以至于徐云的肩膀都被抓的有點兒痛。
與第一頁的內容不同。
第一頁的報告中包含了積水和地宮規模的相關信息,算是開頭的綜述。
所以徐云不怎么需要對照就能匯報出相關情況。
但新一頁就不太一樣了。
這一頁上包含有大量的梯度數據,因此即便是徐云也必須要借助邊上的數據庫來進行分析才行。
“0.0006t對標的應該是1.2m.....”
“△4.65....那就是52厘米左右.....”
“右標字符5t3,哦,找到了....30厘米。”
過了好一會兒。
徐云方才從操作臺邊抬起了頭。
此時此刻連徐云本人都沒有察覺,他拿著數據報告的雙手正微微有些顫抖。
隨后他看了眼迫不及待的翁同,深吸一口氣,說道:
“翁伯....翁教授,根據我們的數據對照,最終對底層地宮的內部情況如下.....”
“地宮內擁有金屬梯度反饋的箱子總數18個,規格均為1.5x2x1,單位為米。”
“其中部分箱子為堆疊狀態...也就是一個箱子上放著另一個箱子。”
“每個箱子內部存有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度3厘米的樹漿有機物,基本可以判定是在箱子內部呈豎直樣式擺放的書籍。”
話音剛落。
一旁的翁同便從桌上拿起紙筆,獨自計算了起來。
雖然翁同是個實打實的文科生,但在此時此刻,他卻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數學素養:
“1.5x2x1,一個箱子的體積就是3立方米...嗯,3立方米沒錯。”
“一本書的體積是0.5x0.3x0.03是0.0045立方米,那么一個箱子可以存放667...不對,這不能用四舍五入,應該是可以存放666本書籍。”
“如果這些書是用繩子綁縛或者書架架著的話,那么數量要再少點....用一個箱子裝650本來算好了。”
“650x18就是......”
算到這里。
翁同的筆尖頓時一用力,將演算的稿紙戳破了一個洞。
不過他卻渾然沒有在意一般,迅速在另一個空白處寫下了演算的答桉:
隨后翁同緩緩抬起頭,看著自己的老搭檔童懷軍,喃喃著問道:
“老童,永樂大典的規格是多少來著?”
童懷軍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
“永樂大典完書于永樂六年,一共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據《尚書補傳》以及現存的少數永樂副本統計,《永樂大典》正本規模宏大,單冊......”
“高50.3厘米,寬30厘米,厚度約在23厘米之間。”
不得不說。
兼任金陵博物館講解員的童懷軍,說話的聲音確實很有磁性與韻味。
如同一壇老酒般綿長而又回甘,一時間眾人竟有些出神。
不過很快。
這股意境便被黃雨婷給打破了:
“所以說....翁教授,童教授,地宮下的那些箱子里,裝著的就是《永樂大典》?”
童懷軍聞言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正準備開口:
“沒錯,多半就是《永......”
結果童懷軍的話還沒說完,便被翁同給飛快的打斷了:
“不是,肯定不是!”
童懷軍轉過頭,一臉茫然的盯著翁同:
此時童懷軍的表情,頗有些類似當年安天旭老師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上,因為主辦方放錯曲子而誕生的表情包。
徐云和姜成谷等人也為之一愣。
這啥情況?
按照徐云所公布出來的數據,地宮里的那些書幾乎可以肯定就是《永樂大典》——這還是翁同自己算出來的。
結果怎么這會兒他倒開始否定起來了?
隨后在眾人的目光下,翁同繼續一反常態的說道:
“書冊的數量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我個人認為箱子里的東西應該是嘉靖陪葬的空白頁或者其他書籍,總之絕不可能是《永樂大典》。”
“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存在于九殿下的地宮,我當場就去把還在蓉城的那把斧頭給吃掉!”
眾人:
徐云也張了張嘴,想說一聲功利奶不可取。
但在看到翁同緊繃著的臉部肌肉后,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在過去的這兩天時間里,徐云和翁同也接觸過幾次。
配合翁瑜婧此前的介紹,他對于這位翁瑜婧口中的老翁同志,也算有了個大致印象。
實話實說。
翁同與徐云認知中的上一輩形象幾乎無二。
性格穩重、不茍言笑,只靠聽書,注重效率從不扯澹.....
可就是這么一位刻板的大叔。
為了保證《永樂大典》能夠順利現世,甚至‘卑微’到主動插起了反向flag。
或許對于翁同個人而言。
《永樂大典》有著某些必須要順利出土的理由吧......
因此包括徐云和陸朝陽等人在內,現場破天荒的沒有人去捅破翁同的這桿旗。
接著過了一會兒。
一直沒怎么發聲的陸朝陽忽然舉起了手,對徐云問道:
“話說小徐,我有個問題一直沒想通,不知道方不方便現在問問?”
徐云轉過頭看著他,爽快道:
“啥問題?陸教授你直說就行了。”
陸朝陽想了想,用食指朝地下指了兩下:
“小徐,我先問你,九殿地宮和下層地宮隔了大概多厚的土層?”
徐云掃了眼報告,很快報出了一個數值:
“下層地宮的頂部到九殿地宮底部的土層厚度,大概是6米左右。”
“六米...也就是差不多兩層樓對吧?”
陸朝陽在空氣中比劃了一個高度,又問道:
“這個土層厚度對于地宮的地深而言只能說中規中矩,那么為什么在九殿地宮排水系統完全失效的情況下,下層地宮反而沒有積水呢?”
“這厚度且不說雨水洪澇吧,幾百年的時間光是上層的積水滲透,估摸著也該滲進去了。”
聽到陸朝陽的這個問題。
姜成谷與黃雨婷等人也輕輕點了點頭。
陸朝陽的這番話,恰好也是他們心中的疑慮。
早先曾經介紹過。
對于皇陵這種建筑來說,地宮積水是極其常見的情況。
可以說就沒有幾個皇陵地宮不積水的。
但積水這種事兒也分嚴重度,不同皇陵的積水程度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是十幾厘米。
有的是半米。
有的一兩米等等。
其中永陵就屬于最嚴重的那種——目前國內遙感測繪的皇陵大概有三十多座,沒有一座的積水程度超過了永陵。
換而言之。
永陵的排水系統已經完全報廢,這種情況下九殿下方六米的下層地宮內,怎么可能會沒有積水呢?
待陸朝陽說完后。
張子昂這位工程大老也輕咳一聲,給出了數據上的看法:
“小徐,其實我剛才也想問來著的,你所說的底層地宮沒有積水確實有點奇怪。”
“因為根據我們此前采集到的土樣,永陵的土壤屬于飽和軟弱土層,孔隙比在1.3左右,不排水抗剪程度22.45kpa。”
“這是標準的第四紀后期形成的瀉湖相土壤,與定陵那邊的幾乎無二。”
“我按照定陵的數據簡單算了算,照理來說九殿下方14米的范圍內應該都是滲水區,6米這個區間內最少要積水1/3甚至1/2的地宮容積才對......”
看著一臉疑問的眾人,徐云下意識與潘院士對視了一眼。
片刻過后。
二人的臉上忽然極有默契的露出了一絲笑容。
隨后潘院士深吸一口氣,環視眾人一圈,說道:
“沒錯,如果單純是按土壤情況來看,九殿之下的地宮中確實應該存在不少積水。”
“但問題是......小徐他之前有說過那間地宮的外壁....就是普通的常規土層嗎?”
眾人頓時一愣。
接著姜成谷率先反應了過來,心中隱隱冒出了一個猜測:
“潘院士,您的意思是......”
潘院士沒有接他的話,而是繼續說道:
“其實除了小陸所說的積水之外,底層地宮還有一個標準邏輯難以解釋的地方,那就是它不符合禮制。”
“華夏古代的皇陵在布局上都要遵守固定的章程,比如說選址,比如說朝向,又比如說地宮的布局。”
“九間墓室的布局是明朝的標準禮制,即便嘉靖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五年,他也很難打破這種規矩——所以很多人寧愿認為《永樂大典》存放于左配殿,也不相信嘉靖會再挖一個下層地宮。”
聽聞此言。
饒是對于積水問題依舊心有不解,翁同和童懷軍兩位考古專家還是點了點頭。
這話算是說道他們的心坎里兒去了。
早先曾經提及過。
在相信《永樂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群體內部,可以分成三個派別。
分別是認為永陵在左配殿的降臨派。
認為嘉靖在地宮同層開了個密室單獨存放《永樂大典》的拯救派。
以及嘉靖在地宮下方又挖了個第二層、用以安置《永樂大典》的幸存派。
其中幸存派不贊同拯救派的原因,就是地宮同層再開密室有違禮制,朝野必然強烈反對。
但實際上。
幸存派的觀點,同樣有些不符合明朝的皇陵規則。
因為理論上來說,帝棺所在的區域通向的便是‘地極’。
你在地極下方再挖個密室怎么著都有點膈應人吧?
只是明朝的禮制并沒有明確禁止這種行為,所以幸存派相對拯救派來說更容易接受一點——但也僅僅是一點罷了。
很多人秉持幸存派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真的信了它。
而是因為拯救派可能性幾乎為零,同時降臨派認為的左配殿必然早就被積水淹沒了,《永樂大典》即便放在里頭此時也早已和凢凢一樣湖的一塌湖涂。
所以很多人出于美好期許的角度,才選擇了幸存派。
可眼下的這個發現卻驗證了幸存派的觀點,對于翁同和童懷軍這樣的專業人士而言,你說他們沒點質疑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此前他們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底層地宮里是否存在《永樂大典》的探究上,對于地宮存在于下層的這個事實,也就抱著存在即合理的想法暫時擱置到了一邊。
但現如今聽潘院士這么一說.....
這確實有些奇怪。
積水、禮制。
這兩個邏輯問題同時出現,這就不是用巧合能夠解釋的過去的了。
隨后看著一臉茫然的眾人,潘院士也不賣關子了:
“諸位,我剛才看到了報告結果,所以厚顏站在上帝視角說一句比較指點江山的話,那就是......”
“你們的思維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
姜成谷頓時一愣:
“誤區?”
“沒錯。”
徐云點了點頭,從潘院士那兒接過了話頭:
“在大家的認知里,所謂的地宮,指的應該是地底下被挖出來的一個空間,就相當于咱們現代建筑里的地下室,對吧?”
“但諸位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呢....”
“那就是位于地下深處的不一定是掏出來的地下室,也可能是被‘埋’進去的盒子?”
聽聞此言。
眾人的臉上齊齊露出了一個問號:
不過很快。
翁同便率先反應了過來,眼睛瞪得滾圓:
“等等,小徐,你的意思是.....那個下層地宮,實際上是一個被埋在底下的巨大盒子?”
“也就是書籍封裝在箱子里,箱子的外部還有一層殼?”
“賓果!”
徐云朝翁同豎起了一根大拇指,臉上也浮現出了一絲感慨:
“‘盒子’與‘地下室’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地下室有前往地面的走道,但埋在地下的盒子卻沒有。”
“而根據重力梯度儀的檢測,底層地宮與九殿地宮以及地面之間,也不存在任何連接的通道。”
“也就是說嘉靖是先掏出了一個巨大的土坑,把那個‘盒子’塞到了地下,然后再在上方修建的九殿地宮。”
“如此一來,也就不存在所謂破壞布局的問題了,嘉靖這天賦點果然點歪了......”
姜成谷and眾人:
媽耶?
這tmd也行?
不過仔細想想.....
好像還真說得通?
所謂破壞禮制破壞布局,指的是‘建筑’方面的事兒。
但如果只是在自己的棺材下方塞個‘盒子’,同時又不修建通道......
那么這就和建筑無關了。
就像現實里的宅基地。
出于風水啥的原因不能建地下室,但你在宅地基地下埋瓶酒總沒問題吧?
按照上層地宮近千平米的占地面積對比,下層地宮就相當于你在自家地下埋了臺冰箱。
行為上奇葩,但規矩上還真沒啥問題。
以嘉靖的獨特屬性以及對《永樂大典》的狂熱程度來說,似乎還真做得出來這種事兒。
接著很快。
翁同又意識到了一件事:
既然是盒子,那么就肯定要有六個封閉的面。
加之徐云所說的阻隔積水,那么這些‘面’的可選材質也就不多了——畢竟擋了四百多年呢。
按照徐云此前所提及的信息。
下層地宮的面積大概是五十多平米,那些裝有書籍的箱子不少呈堆疊狀。
那么‘盒子’的高度姑且按照3米來算吧。
假設它是個底部7x7的長方體,那么六個面需要的材料總面積就是.....
182平方米。
想到這里。
翁同不由對徐云問道:
“小徐,那個盒子的外壁是什么材質組成的?”
“銅?還是純金?”
徐云看了他一眼:
“外層是銅。”
“果然是銅嗎.....”
翁同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這個答桉倒是不出他意外。
底層地宮六個面的總面積大概180多平米,體積則是50x3,也就是150立方米。
以嘉靖在位時的大明國力,湊到這種規格的銅并不困難。
實際上。
在華夏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巨型的純銅建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四大銅殿。
四大銅殿因其工藝高超、價值高昂而又金碧輝煌,歷來被譽為四大金殿。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位于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頂端的武當山金殿,又稱武當山金頂。
武當山金殿建于明永樂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是四大金殿最早的一座。
內供真武大帝像,重約400噸,全銅鑄造、鎏金工藝,歷經600余年仍然瑰麗無比。
還有最重的五臺山銅殿。
位于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的大顯通寺,為重檐歇山頂式傳統建筑結構,全重達500噸,是我國現存最重的銅殿。
五臺山銅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也就是1608年,比嘉靖的時代還要更晚一些,從里到外渾然一體,天衣無縫。
五臺山銅殿寬4.7米,深4.5米,高8.3米,總體積175立方米左右。
最大的銅殿則是鳴鳳山銅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總體積257立方米。
所以以嘉靖的能力來說,鍛造出這么一座銅殿用于封存《永樂大典》,可行性方面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同時全封閉銅殿...或者說銅盒子的隔水能力自不必多說,考古史上多的是保存在密封銅盒里沒被腐蝕的文物例子。
想到這里。
翁同不由緩緩呼出一口氣:
“不虧是嘉靖,這手筆可是真大.......”
然而他的感慨還沒抒發完。
耳邊便再次響起了徐云的聲音:
“翁教授,除了外部的銅層,下層地宮的內部還包裹著一層材料用于加固防水效果。”
“內層還有?”
翁同眨了眨眼,不過很快便也釋然了:
“這倒也正常,我們在很多遺跡中也發現過類似的情況,金屬外殼的內部往往會附著其他一些材料,比如說鍍金之類的。”
“小徐,地宮銅外殼的內部材料是什么?”
徐云抬頭看了他一眼:
“金絲楠木。”
看到評論區有同學提到常溫超導,這里簡單聊聊我的看法哈。
首先這個技術雖然掛著常溫,但實際上需要高壓才能完成,壓強是10kbar——注意是kbar,也就是1萬個大氣壓,而不是10kpa。
也就是常溫常壓超導目前依舊遙遙無期,而且這個技術路徑和可控核聚變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此外這個發布者是dias,搞出過很多次有爭議的事情,很多人在說他被撤過論文,但實際上最大的黑歷史是金屬氫——對,金屬氫那事兒就是他整出來的,到現在都是一個笑料。
最后說個小技巧,當你看到某個科技成果是在被一堆金融博主狂吹的時候,就要做好這個消息失真的準備了。
五天碼了4.7萬字,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