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當眾叱責盧象升的時候,盧象升的尸體早就凍的邦邦硬了。
幾天后,突圍的副總兵劉欽在戰場上找到盧象升的遺體,確認甲下穿麻衣(服父喪),并有督師關防。
他將遺體抬到新樂縣,交給盧象升麾下的贊畫楊廷麟,楊廷麟又將遺體運至真定東關,加以清洗。
順德知府于穎獲悉后,急忙趕去確認,發現盧象升真的戰死后,立即上報朝廷知曉。
七天之后,楊嗣昌才來回確認盧象升戰死,并上報皇帝。
對于盧象升戰死之事,崇禎沒有任何表示,不出殯也不撫恤,一直都在外面停尸。
畢竟朝廷大員為國戰死,無論如何家屬都得看朝廷的安排,放好做下一步的動作。
可結果是什么安排都沒有,盧象升比孫承宗還要慘,至少皇帝還嘴上找人讓撫恤一二呢。
甚至當盧象升的家人請求褒恤時,崇禎帝也不答應。
待到楊嗣昌死后,崇禎才給盧象升追贈頭銜。
一方面是因為楊嗣昌在,一方面是因為崇禎覺得盧象升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信任。
若是能早點把他給撤職,換人上,興許就沒有這一系列的慘敗。
崇禎懊惱的不是盧象升戰死,而是自己沒有像處置袁崇煥那樣果斷的處置盧象升,臨陣換帥。
所以說在崇禎眼里,死人是沒有統戰價值的。
即使他是個大明的忠臣,那也屁用沒有。
反倒是活著的人,且手里有兵力的,即使犯了錯誤,崇禎還得捏著鼻子安撫安撫。
比如左良玉,即使是熊文燦都左右不了,皇帝以及楊嗣昌還得給他們做潤滑劑。
比如山西巡撫許鼎臣,就是不奉詔來勤王。
他說自己要謹防錘匪出雁門關,從而占據整個山西省,進而威脅京師。
畢竟山西還有兩縣之地在許鼎臣的手中。
當大明的忠臣,死的是最快,最憋屈,且大明的皇帝還認為你死是耽誤他的事了。
刻薄寡恩不知道是朱家皇帝骨子里帶的,還是崇禎自己就無師自通。
就這樣,盧象升的家人在清軍南下的時候,抗清作戰死了百余口,謚號什么的還是南明以及清廷章總給的。
章總也沒別的意思,不單單是想要打臉崇禎。
縱然是心里屬實是看不上崇禎的操作,但是該夸還是要夸的,畢竟雙方干的是同一個職業。
當然夸崇禎這是大清皇帝的傳統,歷代皇帝明面上都得時不時的夸耀一下崇禎的所作所為。
盧象升戰死,高起潛逃跑都逃不明白,被清軍打的大敗。
于是各路勤王兵皆是觀望縱敵。
以至于清兵連克昌平、寶坻、平谷、清河、良鄉、玉田、薊縣、霸州等地。
清軍攻占玉田時,知縣直接開門投降。
大明內部政見分歧,楊嗣昌、高起潛沒有與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升配合好,導致他戰死,幾十座城失守。
這件事在朝廷上引起軒然大波。
清軍入塞不但使得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計劃成為泡影,十面網的策略也必將洪承疇等人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得起義軍死灰復燃,逐漸成為一張破網。
張獻忠、羅汝才等人縱然現在不知道這個消息,但這種事是隱瞞不住的,一定會加快他們反叛朝廷的。
更不用說盧象升認真琢磨如何對付山西的錘匪,楊嗣昌也想要趁著賀今朝在四川盤踞,前去圍剿,堵死賀今朝出川的道路,從而徹底平定錘匪。
現在他 所有的謀劃全都完蛋了。
先前崇禎為了配合楊嗣昌剿滅賀今朝,還下令在全大明的國境內禁止《水滸傳》的流傳和刊印,以免眾人爭相效仿水滸傳的行為。
因為這些年據朝廷查明,確認當年賀今朝被關進縣衙大牢,就是給牢里的犯人講水滸傳才蠱惑人心造反的。
所以崇禎對于水滸傳深惡痛絕。
當然他不知道清廷把三國演義列為專用的軍事教材,否則定然是一并給禁掉。
明軍的接連失敗,讓楊嗣昌也越發的感覺到壓力極大,許多言官都開始彈劾他。
他也多次上書引咎辭職,但崇禎對他信任有加,直接把彈劾他的言官都給貶黜,派到吳國俊身邊去薊鎮戍邊。
對于楊嗣昌的辭職,崇禎也只是讓他落職帶冠行事。
但是對于目前的軍事行動,得找個人替代盧象升。
想來想去,楊嗣昌想到了在詔獄關著的傅宗龍,提議把他放出來接替盧象升。
崇禎表示贊同,現在就只能從詔獄里挑選一下可用人才,讓他頂在前頭。
可在此之前,與傅宗龍一同被抓的邵捷春,自知無法出獄,于是在獄中服毒自殺,沒有看到傅宗龍出獄的節目。
傅宗龍出來之后,總覺得有些不真實。
崇禎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官職讓傅宗龍接替盧象升,總督各鎮援兵,并賜以尚方寶劍。
但傅宗龍看著清軍傳來源源不斷捷報,立即讓他陷入了工作當中,想要遏制住清軍。
經過他不眠不休的研究,發現目前只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不可輕戰,嚴加防守,伺機反擊。
可當他覺得有機會反擊的時候。
最讓他絕望的事是,隨著盧象升高起潛的戰敗,傅宗龍此時雖名為總督,實已無兵可督。
屬實是光桿司令了。
除了研究戰報之外,還能有什么作用?
難不成放出來又是背鍋用的?
畢竟他總督天下勤王兵馬,清廷如此肆虐,責任在他啊!
為什么朝廷那么多的大臣都不舉薦,偏偏舉薦一個在詔獄里吃牢飯的人?
還不是因為清軍幾次入塞劫掠,讓許多大臣都明白,好好干事能有什么好下場?
看看那些好好干事大臣的下場?
不如直接擺爛,少干少錯,還能保住性命。
傅宗龍好不容易出去收攏潰兵,把虎大威、楊國柱等殘兵納入麾下。
結果因為傅宗龍與與楊嗣昌、高起潛意見亦不一,以至崇禎降旨責備他,他率殘部到了京師外面,都不準他進入。
故而傅宗龍總督天下兵馬對抗清兵,先體會盧象升的路線,跟自己人先對抗一陣吧。
畢竟「攘外必先安內」!
內都安不了,如何能攘外啊?
楊嗣昌倒是把這個謀略貫徹到底了。
洪承疇帶領數目龐大的勤王軍北上勤王,希望皇帝能夠給他們下發軍餉,否則路上難免會嘩變,還不如不去勤王。
可崇禎已然是個窮逼了!
內帑都掏不出來二兩銀子,他開始向勛貴們借錢。
因為崇禎經過清軍的幾次入塞劫掠,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勤王兵是需要吃飯的。
否則山西巡撫、總兵耿如杞、張鴻功的舊事在重演,崇禎也遭不住。
至少要保證勤王兵不嘩變吶!
經歷過幾次之后,人總是要學會成長的。
無論是崇禎還是他底下的大臣,都成長起來了。
至于給勛貴們還錢,崇禎都沒想著要還這件事。
你們世代接受皇恩,到了國家危急之時,不得幫忙填窟窿?
談還錢那不就是俗了?
一個皇帝成為失信人員以及老賴是非常嚴重的。
你看他下一次還能不能借到幾十萬兩銀子。
大明的財政已經快要崩潰了,崇禎能不能收上稅銀,補充下一波軍餉,還是個未知數呢。
甚至借錢的人還會被沒有給皇帝借錢的人嗤笑,看看蠢逼是怎么被皇帝騙的?
皇帝如此失信的行徑總算是,解決了勤王兵的吃飯問題,讓勤王兵他們不至于跟著清軍劫掠,過于頻繁的舉動。
畢竟京師周遭的百姓,除了被清軍劫掠外,還得被欠餉的明軍劫掠。
屬實是本以為大明天軍到了是解救他們的,沒想到不僅沒有把他們從泥坑里帶出來,反倒把他們腦袋也踩進泥坑里。
勤王兵沒有把被搶掠百姓割下腦袋,再把頭發剃成清軍的模樣,就已經算是這幫勤王兵有點良心。
但不多。
多爾袞見明軍如此畏懼,更是心生不屑。
因為大明京師周遭已經被清軍洗劫幾次,多爾袞見部下劫掠的物資并不是很喜人,向西劫掠到山西邊境,再遠就直接就pass掉。
錘匪賀今朝是有實力與大清在野外對戰的,且己方是來搶掠壯大自身,而不是幫助大明去削弱賀今朝。
再加上從河北往山西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的好走。
尤其是皇太極在出兵前也囑咐他,此番出兵真正的目的是劫掠大明。
而不是要置氣與賀今朝相互爭斗。
前幾次爭斗,他們都沒有占到便宜,再去也沒必要。
大明周遭足夠富裕,只要咱們也能劫掠許多人口,慢慢崛起,將來有的是機會討伐賀今朝。
賀今朝占據四川吞并大明壯大實力,咱們大清也得趁著劫掠的機會壯大實力,如此方能不落下乘。
多爾袞雖然也不服氣,但對于賀今朝的實力,還是有著相當大的肯定。
在劫掠完廣平、順德、大名等地后,多爾袞就把目光放在了山東。
再往南也會跟大批勤王兵碰上。
如今就只能把目光往東看,那就剩下山東唯一的選擇了。
左右兩翼清軍,便分別向著山東而去。
事到如今,楊嗣昌也調整心態,積極參與到對清的作戰當中。
他得知清軍的動向后,認為清軍進攻山東,必走德州!
因此,他命令山東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導致濟南城兵力空虛,沒什么戒備。
清軍的正副帥多爾袞、岳托在軍事謀略方面上,更是吊打這一群的明廷指揮。
清兵繞開德州防線,從東昌、臨清州等處渡過運河,一路往高唐、一路往濟寧,然后合兵于濟南。
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最為兇悍,從河北一路打到山東,未曾一敗,臨近年關,將濟南團團圍住。
左布政使張秉文大驚失色,因為兵馬都被調到德州去阻擊清軍,現在城中守軍還不足兩千人。
他一邊派人快馬加鞭往朝廷報信求援軍,一方面動員城中百姓守衛濟南城。
濟南可是號稱中原第一大城,要靠著老弱守衛。
高起潛手里又有了兵馬,接到消息后更是不敢輕舉妄動。
盧象升打仗那么猛都戰死了,現在讓我領兵去救援,豈不是送死的行為?
不去,不去。
楊嗣昌對此毫無辦法,還一個勁的擔心是他調離了濟南守軍被追責的事。
多爾袞可不會放棄這個戰機,下令直接攻擊。
濟南城被圍,援軍也沒有,守城的百姓更不會打仗。
清軍扶梯而上,明軍吏卒驚駭潰逃,反倒留了一群老百姓在城上拼死抵抗。
攻擊不到一日,城池便被攻破。
明巡按御史宋學朱乘著轎子剛出門,就被涌過來的清兵殺死。
畢竟能坐轎子的都有錢。
左布政使張秉文、副使鄧周之訓,運轉使、知府等數十名官員,著甲持刀進行巷戰,可這些文官哪有什么戰力,全都被清軍殺死。
張秉文的妻妾聽聞他被清軍所殺,投湖自盡。
連帶著許多郡王宗室一同被清軍斬殺搶掠,德王朱由樞被清軍生擒。
濟南城已經成為人間地獄,中原最大的都城,城內外積尸達十三萬,財物被劫掠一空。
對于大明而言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岳托住在死人頗多的濟南城,感染天花,直接病死在城中。
當然連帶著他的弟弟一起染病而亡。
畢竟岳托能征善戰,對于清廷而言損失頗大。
清軍自從攻克濟南之后,在杜度的率領下,又接連攻克十六處縣城,招降兩座縣城,十六站連戰連勝。
殺大明總督以下官員百余名,俘虜人數多達二十萬。
而當朝首輔劉宇亮督師與陳新甲二人率領各鎮勤王兵皆是尾隨清軍而行,不敢與之交戰。
完全是上一次阿濟格領軍撤離,張鳳翼等人尾隨的翻版。
多爾袞對于岳托病死并沒有表示什么,直接把戰功上岳托的名字給劃掉。
死人還記功做什么。
二月,多爾袞率領大軍到天津衛,當時運河上漲,輜重綿亙難以渡河。
可明軍將領諸如王樸、劉光祚等人皆是相顧不敢動,以至于多爾袞緩慢渡河,毫無壓力。
崇禎聽從樞輔楊嗣昌的建議,進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傅宗龍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
希望他們能夠再接再厲,對清作戰當中,取得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