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58章大明的未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明皇長孫:朱元璋求我稱帝

  科研司。

  朱英也并非純粹的借口,他確實時常在這科研司監督火車的進度。

  “殿下請看,先前殿下說的那掛鉤,現在已經是成功做出來了。”

  “當兩節車廂撞在一起的時候,兩個掛鉤就會直接連接在一起,如此往后火車車廂就可以隨意的拆配。”

  “不過根據我們現在的試驗來看,掛鉤的車廂比之整體的火車要顛簸一些,因此臣覺得京師的這趟火車,全部連接在一起會更加的穩固。”

  黃觀匯報著工作的進度。

  掛鉤沒有多大難度,尤其是對于精通木匠活的師傅來說,先前朱英已經簡單的描述過了,他們只需要按照這個方式先行設計構造即可。

  朱英看著面前的掛鉤,這個并非是鐵制的,而是一個木質的模型。

  在科研司這里,多的是手藝活精巧的木匠,畢竟如今的科研司,可謂是整個大明工匠圣地。

  全國稍微有點名氣,真本事的工匠基本上都會來到這里。

  地位高是一方面,關鍵是待遇好。

  包吃包住,每月有俸祿,子女還免費安排入學。

  歷朝歷代,哪里有過這樣的好事。

  況且如今大明威震四海,哪怕是海外的工匠,也有慕名而來的。

  朱英是把科研司當做后世的研究院來發展,科學才是第一生產力,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以后咱們大明各地,都要建造火車,鐵軌,那個時候這掛鉤的用處可就大得多了。”

  “尤其是在貨運上,不至于讓車廂空放,也可以臨時搭載更多的貨物。”

  “戰事之際,更是能夠保障我軍后勤大量補給。”

  “現在整列火車的工作進度怎樣了。”

  朱英喝了口茶,隨意的問道。

  在他的旁邊,還跟著王后阿依達母女三人。

  基本上只要出宮,三人就會陪在朱英的身邊。

  也是有一幅鐵腎,否則如此夜夜笙歌,普通人都已經廢掉了。

  黃觀稟告道:“我們按照先前的計劃,一共有九節車廂,為了讓火車能夠更快的行駛,也是保障不會發生熄火這類的事情,因此在后尾再次加裝了蒸汽機。”

  “當兩臺蒸汽機同時運作的時候,火車的速度即便是滿載貨物的情況下,依舊能夠達到每個時辰行進三百余里地。”

  一個時辰兩小時。

  按照后世的算法,兩臺蒸汽機加持動力的情況下,目前火車的速度已經能達到80千米每小時了。

  在蒸汽時代,這也算是個瓶頸。

  想要再快的話,就要提供足夠多的動力,比如改良發動機到內燃機。

  不過這就難度非常高了。

  因為在如今的大明,并沒有基礎科學,能夠造出蒸汽機,完全是強行打造的,而不是整個基礎工業知識體系推上去。

  簡單點說,這就屬于當今時代的黑科技了。

  想要完善基礎科學理論,這并非幾年就能達成。

  但現在這般,對于如今的大明,已經是夠用了。

  “從京師火車驛站出發,至于南京港口,不過二十余里地,按照如今這個速度,也就是說只需要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就能抵達,對嗎?”

  朱英開口問道。

  現在的鐵軌,也暫且只有到長江邊上的南京港口附近修建完成。

  “回稟殿下,沒錯,一刻鐘之內,即可抵達南京港口。”黃觀認真的回答道。

  他們已經運行過了,火車往返的時間,也在兩刻鐘內,極為快捷。

  大明一刻鐘,大致相當于后世的15分鐘。

  朱英滿意的點點頭。

  “現在還有些哪些地方沒有完善的。”

  黃觀回道:“現如今唯有車頭的雕刻,還有各車廂的裝飾稍差。”

  “因為時間的關系,這次龍頭的雕刻采用的是木質,待后邊時間多了,再行用鋼鐵鑄就。”

  朱英搖頭道:“沒必要,火車不可能一直停著等著皇室來用,木頭雕刻的龍頭就很好,就按照這個法子去辦吧,三日能行嗎。”

  黃觀躬身道:“無須三日,明日即可完工。”

  朱英道:“行,那就后日。到時候朝會的就在這里舉行。”

  黃觀躬身作揖:“遵令旨。”

  離了科研司。

  路上朱英對王后阿依達說道:“這幾日我就不過來了,宮里有事情要安排,錦衣衛那邊我打了招呼,你們放在京師游玩吧。”

  阿依達微微躬身:“謝謝太孫。”

  艾米拉在旁邊問道:“殿下,我們什么時候才能乘坐火車啊,好想坐上去玩一玩。”

  依拜蒂也是帶著期待的目光。

  朱英笑道:“過幾日我就帶你們去感受一番,現在修建的鐵路太短,去不了多遠,再多過些時候,就能去到很遠的地方玩了。”

  和母女三人在一起的這段時間,朱英也曾開口說過封妃子的事情。

  不過艾米拉和依拜蒂雖然好奇皇宮里的生活,但卻不愿意住到皇宮里去。

  因為她們從小就是在狐胡國的王宮里長大,更加向往自由。

  并且去了王宮后,也很難再跟母后見面了。

  自生下來到現在,她們還未來沒有跟母后分開后。

  朱英知道了姐妹花的想法,也沒有強求。

  西域那邊跟大明在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她們沒有名分的這個概念,也由著她們了。

  回了宮里。

  朱英就向朱元璋匯報情況。

  “如今火車已經完工,也就剩下些雕刻裝飾,今明兩日內便能做好。”

  朱元璋問道:“這火車的九節車廂可以坐多少人?”

  朱英回道:“這后邊的七節車廂,共有一百四十個座位,前頭的兩節車廂是留給皇室專用,座位就少一些,可以坐個十幾人的樣子。”

  朱元璋道:“好,咱下一道諭旨,后日的朝會就直接在科研司那邊開了。”

  “大孫你是不知道,這些百官里有不少人在彈劾科研司,說每年花費的寶鈔太多了,如今他們看到火車的出現,應該是能夠把嘴巴閉上了。”

  “誰要是再跟我叨叨,那就下鄉種田去,省得占著這高位。”

  科研司每年的經費,起步都是在一萬萬寶鈔,并且這幾年更高了。

  俸祿工錢,只不過這撥款的領頭。

  比如朱英為了更多的鋼材來制造火車,直接就在周邊造了二十家煉鋼廠。這些煉鋼廠也不存在經營交易,都隸屬于科研司,專供給科研司生產鋼材。

  煉鋼廠的運轉,是依托多個蒸汽機。

  而這些蒸汽機,同時需要大量的石炭。

  采購的支出,自然最后算在了科研司的總費用里。

  火車為什么能這么快造出來。

  很多人只是看到科研司這邊進度飛快,朱英隨口說個掛鉤,數日功夫就能造出來。

  卻忽略了在這背后,是十萬人三班倒的連軸轉。

  掛鉤的任務下達,就有八十位木匠大師傅在黃觀的領導下嘗試著各種構造方式。

  八十位木匠還有將近兩百學徒打下手。

  而火車,幾乎每個部件都有專門負責的小組。

  是真正意義上的手搓火車。

  花費再大,在朱英看來全都是值得的。

  不過很多官員就不這么想。

  動輒上萬萬寶鈔,這簡直讓他們的世界觀被不斷顛覆。

  像是有官員就提出,河南大水救災,總共花費不到兩千萬貫寶鈔,而這在科研司,或許多的時候一個月就沒了。

  站在他們本身的角度上去看,感覺是正確的。

  從小受著儒家學說長大,認為這些不過是奇淫技巧,讓太孫太過于沉迷了。

  “所以呀,劉三吾對教育的改革,是迫在眉睫。”

  “這些老一輩的官員,心里頭根本沒有新時代的思維,被局限在曾經的認知中,完全不了解火車對于大明有多么大的意義。”

  “他們更是不了解,如今科研司的這些制造,對大明乃至于全天下,將會產生多么深遠的影響。”

  “科研司那邊,如今已經生產了第一臺車床,以后對于零部件的加工,打磨,將會更加的細致,這不僅是代表著我大明火銃產量的巨大提升,更預示著火器的改革換代馬上來臨。”

  “火銃槍將會成為過去,當燧發槍裝備我大明軍隊的時候,這天下,何處不可得。”

  朱英的語氣中,帶著濃烈的自信。

  在造火車的時候,因為零部件的打磨,處理,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

  朱英終于是想起了車床的使用。

  其實車床這個東西,在大明也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像是弩箭箭頭的打造,就是手動車床。

  先前手搖,腳踏車床,早已經發明出來。

  現在有了蒸汽機,改造一番就是機械車床了。

  以前要靠大師傅手搓燧發槍,才能完全精細部件的構造。

  現在用車床,可以輕松的產出。

  有了精度的模具,燧發槍可以分解成多個零部件同時打造。

  不過是因為最近主力方向一直在造火車上,因此燧發槍暫且沒有投入太大的人員去鍛造。

  “燧發槍都能批量造了?”朱元璋都有些驚訝。

  他也有一把燧發槍,是七十一歲誕辰,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大孫送他的賀禮。

  當初到手的時候,就很是愛不釋手,時常把玩。

  正因為經常用,所以知曉這燧發槍有多么好,就是太難造了。

  沒成想現在,太孫說已然可以批量生產了。

  “現在科研司的發展很快,自從有了車床后,打造出來的火器精準度更高了。”朱英回應著說道。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問道:“打火石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嗎。”

  他對于火器自然也是有關注的。

  朱英解釋道:“科研司那邊想了個折中的法子,讓火石可以簡單的進行更換,目前高質量的火石比較少,那些質量還能過得去的,前面十多次基本上都能點火。”

  “到時候將士們就隨身攜帶一些火石即可。”

  朱元璋點點頭:“這也是個法子,不過還是要想辦法解決火石的問題,這樣才能全軍裝備。”

  朱英只有苦笑。

  打火石聽起來簡單,實際上可沒那么容易,想要人工合成那就涉及到基礎化學。

  而在這方面,大明現在完全是一片空白,也沒有科學的概念。

  要完成基礎科學,朱英是沒有辦法去做的,只能是營造一個環境來慢慢進行培養。

  這里朱英就遇到個問題。

  沿用現在中原文明的發展,是否能夠發展出自然科學基礎,從而達到后世現代化的程度。

  照著這方面去思索,朱英感覺很難。

  不能說沒希望,但非常的渺茫。

  這是大環境的影響,中原文明嚴格來說,更加偏向于唯心,比如‘意境美’。

  有很多哲學性質的東西在里面參雜,比如意識形態,思維模式,自由思想。

  還有皇權的穩定,農業文明的穩定,思想慣性等等。

  而科學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必然。

  或許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歐洲科學的火花,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諸多國家林立,相互之間競爭關系激烈,因此不斷的在逼迫所有人對工業,對科學去進行探索。

  這也跟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有關。

  而如是趨向統一,穩定,那么就很難產生這樣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其實就是科學流派的一種,包括神農嘗百草,解剖學等等。

  可是這些都不利于統一穩定的國家,因此在皇權歷朝歷代的變化中,被逐漸的邊緣化甚至于淘汰。

  就算是現在,朱英想要強行去推動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因為自然基礎科學并非是一朝一夕,或許在朱英這幾十年的生命里,能夠穩固大明強勢,可后世子嗣呢。

  會不會數百年后,又走上了歷史同樣的道路。

  現在的輝煌,不過是歷史上短暫的曇花一現。

  或許后世的歷史書上,會出現大明太孫某某中興。

  當年成吉思汗都把幾乎大半個亞歐大陸都收進了帝國版圖,現在呢?

  ‘實在不行,那就只能把歐洲當成我大明的養殖場了。’

  朱英的眼神中閃過銳利光芒。

  在蒸汽火車,蒸汽鐵甲船的加持下,大明的手完全可以伸向歐洲地區。

  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國,又怎么能跟現在的大明對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