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9總部的主樓,即姚遠那個樓,第二層有個新聞大廳。
最多能容納800人,各種配套設施都是最先進的,此乃姚遠的念想,他一直想在自家總部里承包發布會,不用再去酒店或者展覽中心。
這日一大早。
一輛公司的禮賓車開進了園區,車門一開,下來兩位勉強修邊幅、看上去毛毛躁躁的中老年作家。
一個叫余華,一個叫劉震云。
我們對傳統作家總有一種刻板印象,好像他們在新時代不再寫東西了,永遠停留在8090那個文學未死,那個代表作頻出的年頭。
其實不然。
余華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后,2008年還有《兄弟》,2013年有《第七天》,2021年寫了《文城》,短篇和隨筆更是沒斷過。
劉震云也一樣,最近的作品是2012年《我不是潘金蓮》,后來被馮小剛拍成了電影,范小胖主演。
“這院子可真大!”
余華站在噴泉旁邊,看了一會大樓,吐出一句:“什么時候蓋的?”
“好幾年了,聽說花了30億。”劉震云道。
“我艸,搞互聯網的真特么有錢!”
余華真性情,不加掩飾,邁步走了進去。后世他經常和莫言一起出席活動,但姚遠不喜歡莫言,沒請。
今天是周六,公司輪休,員工少了很多。
新聞大廳里卻異常熱鬧,都已布置妥當,大背板花里胡哨的,印著好幾行字:
“世界讀書日!”
“讀書在互聯網時代!”
“微聊公益上線·鄉村助學愛心包裹啟動儀式!”
一個大臉盤的姑娘走過來,笑道:“兩位老師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蔣小涵!”
“嗯,久仰久仰!”
余華握了握手,轉頭瞧,問:“李健呢?他不也是嘉賓么?”
“哦,他……”
“我上廁所去了!”
李健晃晃悠悠的出現,說著與儒雅氣質完全不符的話:“他們這廁所真好,可高級了,我見過最高級的廁所。”
“是么?我也去試試。”
余華屁顛屁顛的進去了,留下劉震云和李健寒暄。
名人圈,你不知道誰和誰有什么關系。
比如余華和李健是跨界的忘年之交;
比如在1988年,北師大與魯迅文學院合辦了一個作家研究生班,余華和劉震云是一個寢室的室友,當時還有莫言、遲子建、畢淑敏。
等余華出來,劉震云也進去了,輪流體驗99的高級廁所。
蔣小涵哭笑不得,普通人這么搞會被叫沙雕,文學家這么搞,那叫游戲人間,灑脫不拘……
過了一會,好容易坐下來。
蔣小涵給他們講今天的大體流程,主要針對“世界讀書日”搞的一次談話活動,聊一聊互聯網時代要怎么讀書,該不該讀書云云。
余華一直盯著牌子,問:“那個什么公益和愛心包裹呢?”
“哦,那是另一個環節的,三位不用參與。”
“瞧不上我們唄,我也想做點公益呢。”
余華笑道。
劉震云對影視圈耕耘頗深,可不敢亂講話,打圓場道:“這是他們早有的活動,前幾年有個偷菜游戲你知道吧?”
“知道知道,我有QQ!”
“那會就有個營養午餐的公益,這么多年他們一直在做,現在可能要規模化了,哎,今天他們誰出席啊?”
劉震云問。
“說是姚總親自來!”
“哎喲!”
劉震云這個家伙比較世俗,可惜道:“要是在一個環節就好了,我手里還壓著好些劇本呢。”
“談劇本您找姚總沒用,得找于總。”
李健是99娛樂旗下的,那就更了解了。
閑談了一會,各路媒體也到了,另留了一些座位給公司員工,擠得滿滿當當。活動開始,其實沒什么內容,就是請幾個名人坐在臺上聊天,再找一幫人坐在臺下看他們聊。
后世余華也算網絡頂流,在文學已死的年代,憑借自己的幽默和觀點又火了一把。
劉震云和李健也很幽默。
文化人的幽默感很適合小資和白領,剛好今天對口,底下全是,笑聲不斷。
“好,我們先請三位老師暫時休息一下,接下來是今天的第二個活動環節,微聊公益暨鄉村助學愛心包裹啟動儀式!”
“讓我們歡迎姚遠先生!”
“嘩嘩嘩!”
掌聲中,許久沒公開露面的姚遠同志上臺——他每年要接到幾百個活動邀請,絕大部分是拒絕的。
今天出席確實是為了推廣公益。
“5年前,我們以《開心農場》為基礎,搞了一個活動。用戶在線上每做出一份愛心午餐,我們就會在線下送出一份營養午餐。
這個活動持續了5年,我們已經覆蓋了1萬所學校,約100萬學生受益。
在此期間,我們又開展了幾項公益活動,都得到了大家的廣泛支持……今天我們正式推出微聊公益,與各基金會合作,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捐獻平臺。”
“我們要求,每一個項目的資金報表必須公開透明,否則平臺拒絕錄入。”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99基金便搞了一個一對一愛心包裹項目,沒有管理費、運營費,每個包裹捐獻額是150元,同時我們自己再掏150元,將一份價值300元的包裹送給貧困兒童。”
說著,姚遠拿起一個書包和一個盒子,向大家展現。
里面除了最基礎的文具和少兒讀物,另有美術、體育、科創三類禮物。
美術包括一套彩筆、一個繪畫冊,體育包括跳繩、毽子、一個乒乓球、一個孩子用的球拍。
科創就厲害了,全是需要DIY的小物件,比如自制萬花筒、小地球儀、小實驗用品等等。
“哇,這個我好有回憶啊!”
蔣小涵拿過一套小用品,道:“我上物理課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做過。”
“那你還記著么?”
“我試試啊!”
蔣小涵擺弄擺弄,誒,一個小燈泡還真亮了。這正是用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如何形成電路,讓燈泡亮起來的小實驗。
城市里,哪怕縣城的孩子應該都學過,山區的孩子不一定。
“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吃飽穿暖非常重要,我認為這個目標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一定會實現。
但同時我也認為,不應該因為他們是山區孩子,就下意識剝奪了對他們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可以很偉岸,也可以很生活,我們完全可以進行一些基礎教育,在大山里也種下星辰大海的夢想。”
“所以您才做出了這份獨一無二的包裹……”
蔣小涵也幫著展示,這個科創包目前確實獨一份,別的項目都沒有,她又問:“那是什么事情,或者什么緣由促使您產生這個想法呢?”
“哦,這就要從《鄉村教師》說起了!”
(還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