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劉武周,李鴻運信心滿滿。
有了金色天賦的加持,他既可以沖鋒陷陣,也可以運籌帷幄。
然而劇本卻并未完全按照他想象中的發展。
劉武周派出手下尉遲敬德前來挑戰,李鴻運還是按照秦王的路線,堅壁清野相持,同時派出手下游騎兵去襲擾劉武周的糧道。
然而,尉遲敬德帶著劉武周的騎兵,把李鴻運派出去的騎兵一頓暴揍,宗羅睺僅以身免。
李鴻運很無語,什么情況!
這尉遲敬德未免也太虎了!
對于到底如何逮住尉遲敬德,李鴻運毫無頭緒。
他只好又去看了一遍秦王收服這張ssr門神的關鍵戰役:美良川之戰。
在原本的歷史中,秦王本來駐扎在柏壁與劉武周大軍對戰,同時夏縣的呂崇茂反叛,于是梁高祖又派出永安王前去討伐呂崇茂。
結果沒想到呂崇茂向劉武周求援,尉遲敬德率軍南下,而永安王因為疏于防范,在夏縣被打得大敗,包括永安王和工部尚書在內的重臣全部被俘。
整個夏縣的梁軍重兵集團灰飛煙滅,這其中還有許多是從其他戰場抽調的梁軍。
此時梁軍處于全面劣勢,駐扎柏壁的秦王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是消極防守,抽出一部分兵力南下蒲州、重建防線,要么是主動進攻。
主動進攻的風險自然是很大的,因為此時他手中的兵力也就是三萬人左右,如果再分兵南下,萬一宋金剛突然調集重兵全力打過來,柏壁也被突破,梁軍的局勢就全面崩盤了。
但消極防守的話,顯然前景也不會太好。短期內不會出問題,但卻做不到扭轉頹勢。
于是,秦王選擇主動進攻。
他并沒有貿然地莽上去,而是算準了尉遲敬德要返回與宋金剛會師,一定會走美良川。
于是,秦王在美良川設下伏兵,由殷開山、秦叔寶兩名擅長騎兵的將領壓制尉遲敬德,并在美良川大破之,斬首兩千余級,梁軍重新奪回了之前夏縣慘敗被奪走的大量戰俘、輜重。
自此之后,尉遲敬德可以說是見一次就被秦王吊打一次,直到劉武周大勢已去,他也只好投降秦王,并受到重用。
分析一番之后,李鴻運陷入了沉默。
從秦王給出的標準答桉來看,要干掉劉武周,就要先干掉宋金剛;要干掉宋金剛,就要先干掉尉遲敬德。
怎么干掉尉遲敬德呢?
不僅要準確地埋伏他,而且還要有兩名擅長騎兵的將領對他進行壓制。
因為尉遲敬德自己就是最頂尖的騎兵將領,只讓一個人去埋伏他并不穩妥。
秦王派出的是兩名頂級騎兵將領,殷開山和秦叔寶。
但是問題來了,這兩個人現在都不在李鴻運的手下……
而且李鴻運也不可能再在美良川埋伏尉遲敬德,因為在這個世界線中,他沒有棄守晉陽,所以雙方的戰線已經跟歷史上完全不同了。
“看來想要收服這個門神,還是得我親自出馬……”
劉武周是必須要拿下的,否則李鴻運根本無法從秦王手中搶到討伐王世充的機會;尉遲敬德也是必須拿下的,這個人在玄武門之變中將會發揮關鍵作用,不能將他拱手讓給秦王。
李鴻運看向地圖,此時他的大軍同時占據著晉陽和榆次,這兩個地點分別在黃蛇嶺的西方和南方,隱隱呈現出包圍之勢。
而且晉陽和榆次都是經營許久的據點,城防比較靠譜。
但黃蛇嶺地勢較高,所以居高臨下,也比較有優勢,貿然仰攻絕非良策。
所以,誰主動進攻都討不到好處,雙方長期對峙已成定局。
可是對峙過程中,雙方也會不斷派出騎兵互相襲擾,此時李鴻運手下并沒有能必勝尉遲敬德的騎兵將領。
即便是李鴻運親自出馬,也未必就能有必勝尉遲敬德的把握。
最好還是像秦王那樣,在尉遲敬德的必經之路上設伏,然后再集中優勢兵力和手下最能打的騎兵將領,一戰給他徹底打服。
此時尉遲敬德的必經之路是哪里呢?
李鴻運繼續沿著地圖,向西北方向看。
從此時的版圖上看,梁朝顯然占據著最大的地盤,而劉武周的根據地馬邑則是在晉陽的正北方。
兩軍相持的過程中,可以互相襲擾糧道,也可以……繞后突襲!
秦王在柏壁之戰時,就是這么打的。
在美良川大敗尉遲敬德之后,梁軍連戰連勝、士氣高漲。手下人紛紛勸說,希望他立刻與宋金剛決戰。
但秦王卻拒絕了,并說宋金剛連戰連捷、兵鋒正盛,此時還不到決戰的時候。
他派出將領向西跨過呂梁山,直插介休、孟門關,隔絕了宋金剛的糧道。
一直僵持到宋金剛糧草不繼、軍心潰散,這才果斷出擊,狂追數百里,一戰而定乾坤。
所以,李鴻運自然也想到了這個辦法。
此時他的戰線雖然整體北移,雙方對峙于晉陽、榆次,但李鴻運同樣可以越過呂梁北上,迂回到劉武周、宋金剛的大軍后方,嘗試著隔絕他們與馬邑的后勤糧道。
從地圖上來看,秦王對峙于柏壁的時候,宋金剛的補給線更長,糧食消耗更快,所以這種方法更容易奏效。
而李鴻運此時對峙于晉陽、榆次,劉武周、宋金剛的補給線就短了許多。
但李鴻運的優勢在于,沒有經歷過晉陽大敗,他手上的兵遠多于秦王,人數上占據優勢。
而且,馬邑是劉武周的老巢,在進攻時會給對方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到時候宋金剛極有可能派遣尉遲敬德回去救援,而在路上伏擊尉遲敬德,就有可能一戰而勝之!
確定了計劃之后,李鴻運立刻開始謀劃。
此時他已經有了金色天賦的加持,所以對著行軍地圖排兵布陣,一切都順暢無比。
所謂兵法,其實最關鍵的地方就在細節。
把孫子兵法背得滾瓜爛熟也沒用,因為一般人掌握再多的軍事理論也根本用不到實戰中,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但現在李鴻運有了天賦加持,謀劃中的種種細節全都爛熟于心,各種應急狀況也都提前做好了準備。
于是,他留下主力大軍鎮守晉陽、榆次,堅決不出戰,而自己則是親率一支偏師,越過呂梁山脈,長途奔襲劉武周的大本營馬邑。
第一次進展不順利,但沒關系,李鴻運還可以再來。
第二次他成功避開了劉武周軍隊的眼線,奇襲馬邑,讓劉武周大驚失色,趕忙留派尉遲敬德帶領騎兵火速回援。
結果路上正好闖入李鴻運設下的埋伏圈,一番激戰之后,尉遲敬德大敗。
眼見大軍后勤有被徹底截斷的風險,劉武周只好留宋金剛斷后,自己則先一步返回。
李鴻運率軍與劉武周激戰,而此時晉陽、榆次的諸將看到對峙的敵人后撤也果斷出擊。
只是這些將領跟秦王比顯然還是差遠了。
秦王能夠抓住宋金剛后撤的時機一日八戰、兩日不進食、三日不解甲,狂追數百里,將宋金剛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但這些將領明顯沒有秦王的決斷力,只能勉強咬在宋金剛的大軍后面。
當然李鴻運也不強求他們的進兵速度,反而還告戒過他們不要冒進。
因為這些將領可沒有秦王的本事,萬一被宋金剛埋伏就遭了。
所以雙方一路糾纏,而李鴻運則是突然南下,在樓煩阻截住了劉武周和宋金剛的大軍。
此戰,李鴻運騎著戰馬在前線指揮戰斗,箭無虛發,梁軍士氣大振,在集合了優勢兵力之后,將劉武周、宋金剛徹底擊潰。
兩人帶著殘兵向北逃亡,自認為也守不住馬邑,于是又向突厥人的方向逃亡。
突厥派出一支騎兵接應,李鴻運果斷率軍莽了上去將之擊潰,并收降了這支突厥騎兵,將他們收編入自己的大軍中。
尉遲敬德眼見大勢已去,在李鴻運的勸說下,也終于前來投靠。
梁朝的北方徹底平定,晉陽這個大本營也被牢牢地掌握在梁朝的手中。
在歷史上,晉陽的梁軍本就在人數和后勤上占據優勢,又是梁朝的起兵之地,根本沒道理這么輕易地丟失。
但齊王的瞎搞和后續支援的將領作戰不力,差點將梁朝逼入絕境,最后還是要靠秦王力挽狂瀾。
而在這個時間線中,李鴻運扮演的齊王用優勢兵力打贏了本就該打贏的順風仗。
此戰之后,李鴻運派人創作了《齊王破陣樂》,用以宣揚自己運籌帷幄、大破敵軍的英姿。
雖然有點強行吧,但他畢竟也打贏了薛舉,又打贏了劉武周宋金剛,接連為梁朝平定兩個方向的大敵。
而秦王東出洛陽與王世充的幾次摩擦,由于兵力并不占據優勢,所以沒有占到太多的便宜。
等到李鴻運扮演的齊王返回長安之后,軍力大盛、自我感覺良好的梁高祖,也終于下定決心要集合重兵去東出洛陽討伐王世充,去迎戰平定天下的最后兩個大敵。
只不過在主將的人選上,還是發生了一些懸念。
此時秦王與齊王的功勞都十分過硬,都具備指揮這場大戰的能力,如何抉擇,確實讓梁高祖有些頭疼。
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齊王。
這顯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從晉陽起兵開始,齊王就如同神算一樣,基本上算出了梁軍的每一步動向。與梁高祖對話時的戰略規劃,更是如同隆中對一樣,展現出超越了時代的戰略規劃能力。
當然了,這種戰略規劃能力其實是假的,是在照搬史料,但梁高祖并不知道。
所以在梁高祖眼中,齊王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將形象。
反觀秦王,雖然也是百戰百勝,但卻在形象上來看卻更像是勐將,沒有齊王那種運籌帷幄、澹然處之的氣度。
其次,齊王的軍功已經超過秦王。
自淺水原之戰平薛舉之后,李鴻運又打贏了劉武周、宋金剛,將原本屬于秦王的功勞全都攫取過來。
所以,在梁軍的視野中,齊王已經是超過了秦王的常勝將軍,威望一時無兩。
最后,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梁高祖的私心。
按照原本歷史發展,梁高祖之所以坐看晉陽乃至于整個河東的局勢逐漸糜爛、不可收拾,卻寧可由著齊王胡搞、由著裴寂去領兵救援,都是因為他存了要敲打秦王的想法。
秦王打贏了薛舉,在軍中威望太高,所以梁高祖也開始覺得不能全靠他。
只不過后來被劉武周、宋金剛教做人,發現除了秦王之外誰都搞不定,才只能又把秦王搬出來。
而在這條世界線中,秦王雖然并未直接打贏淺水原之戰,也沒有平劉武周、宋金剛,但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實打實的,在軍中的威望仍舊極高。
而且,太子顯然跟齊王走得更近。
在梁高祖和太子眼中,秦王仍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是有可能直接對太子之位構成挑戰的。
而齊王呢?年紀太小,而且更像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謀士,并沒有秦王那么強的攻擊性。
所以權衡再三,梁高祖還是決定將這次統兵之權交給齊王。
而秦王,則是擔任齊王的重要助手和前鋒勐將的角色。
終于又來到了虎牢關之戰。
李鴻運已經體驗過很多次了,反而比打劉武周、宋金剛還要更加熟悉。
他開始排兵布陣,不斷蠶食王世充的軍力,并逐漸包圍洛陽。
而秦王則是驚訝地發現,似乎這個四弟總是能跟自己想到一起去。
但這件事情已經并不會再讓他欣喜,而是讓他感到沮喪。
因為他總感覺前方似乎有一道無形的避障,每次自己想做什么,卻總會發現齊王已經在那里等著了……
這種感覺,頗像是詩詞的原作者被穿越者文抄公抄盡了詩詞之后的無力感。
不過秦王也沒多想,只是繼續盡心盡力地領兵打仗。
這次,李鴻運信心滿滿,因為沒有了之前潛水原慘敗和晉陽慘敗這兩次的重大損失,梁朝能夠調動的士兵更多。
再加上他和秦王配合無間,他在后方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如同開掛一般預知未來,秦王在前方與眾武將沖殺,這場戰斗打得比之前更加沒有懸念。
然而讓李鴻運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將與王世充決戰、將他趕入洛陽城不敢出來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李鴻運扮演的齊王正在率軍沖陣,手中弓箭例無虛發。
然而,一支突厥人的騎兵卻突然從后方殺出,沖散了李鴻運本陣的陣腳。
王世充趁勢前后夾擊,與這支突厥人的騎兵合兵一處。
李鴻運在懵逼之中被斬于馬下,腦子里還飄過無數個問號。
我屁股后邊哪里來的突厥騎兵?
突厥人遠在北方,難不成是直接長了翅膀越過河東之地,飛到洛陽來的嗎?
再仔細一看,不對,這怎么好像是我麾下的突厥騎兵……
帶著困惑和不甘,李鴻運莫名其妙地結束了這場順風仗,也結束了自己這次的扮演。
復盤了整場戰役,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
這些突厥人是他在擊敗劉武周時順便收服的一支軍隊。
李鴻運還是按照之前對待戰俘的策略,展現了自己極其寬容的胸懷,不僅將這些部隊原樣收編。
不僅沒有打散其編制,還讓原本的將領統帥。
之前平薛舉的時候,對宗羅睺等降將是這么處理的。
后來打劉武周的時候,對尉遲敬德等降將也是這么處理的。
這也是秦王的一貫作風。
然而,宗羅睺和尉遲敬德都對他忠心耿耿,突厥人卻根本不吃這一套。
王世充聽說梁軍中有一群突厥人,立刻暗中派遣使者以重金將他們收買,讓他們臨陣倒戈。
這個計策還真的發揮了作用,神機妙算、看起來算無遺策的齊王,竟然在這種陰溝里翻船了。
李鴻運很生氣,在他重新開始試煉將這些突厥人盡數斬殺之余,也更加明白了一個道理。
用人不疑,也是要有前提的。
而這個前提,就是知人善任,能夠看穿人心。
對于宗羅睺、尉遲敬德這樣的將領,知榮辱也知仁義,故而以仁義籠絡,就可以讓他們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效命。
但突厥人呢?
夷狄者,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這句話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偏激,但確實是事實。因為突厥人與中原人并不是同樣的道德標準,所以想要掌控他們、讓他們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效力,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李鴻運也納悶,梁太宗是怎么做到的?
不僅突厥人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甚至在他駕崩的時候,還有很多胡人將領自請殉葬。
更魔幻的是,梁太宗在死前就料到了這一點,還特意留下遺詔,讓這些胡人將領不要殉葬,好好活著。
這次事件,讓李鴻運明白了一個道理,單純的仁義是沒有用的,在亂世中很多人各懷鬼胎,若是你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力和智慧,他們不會覺得你是個仁德之君,只會認為你是個懦弱的蠢貨。
于是,李鴻運再次選了提升自己知人之明的天賦,再次來到了虎牢關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