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史料,還能記載這么隱秘的事情?”
眾人聽著話都有些震驚。
敢記錄藏了九鼎這么重要的東西,是個狠人啊。
寧帆看著彈幕淡淡道。
“算是史料,不過也不算,是藏在龜甲上的一篇不完整的祭文上面出現的。”
寧帆開口,直播間眾人都茫然了。
龜甲上的那不就是甲骨文?
“嗯,龜甲文。”
寧帆眉眼低垂,應了一聲,抬眼看向屏幕。
“周代龜甲出土量不少,目前光是造冊的就有近萬塊,上面出現的文字有近兩千個。”
“比起甲骨文來說,目前夏國常用的文字也不過只有兩千五百字。”
“所以從記載量來說,甲骨文的信息其實毫不弱于現在的文字。”
“考慮到古代文字的信息包含量,這些甲骨上面的文字,其實很多都可以找到當年的歷史原狀。”
“九鼎的記錄,也在上面寫過,只不過很少有人發現。”
“出土周代龜甲和骨板最多的地方就在祁山和東都地區,恰好是東西周的國都所在地。”
“這些龜甲和骨板就是當時的人們為了記錄事情而保留下來的。”
“赧王陵左遷,鼎于山。”
“這是從祁山鳳雛村附近發現的龜甲上的文字。”
“鳳雛村是以前周代的故都祖源,連周國的宮殿也在這里修建,同時期出土的龜甲、骨板和宮殿遺址都可以證明這些東西的真實性。”
“這座宮殿在武王之前已經存在,一直到文王晚年遷都鎬京這里也有保留,一直存續到周幽王十八年之后才被戰火焚毀。”
“當時這些甲骨被挖掘出來后,其中一片就有這么一句。”
“根據可能性來看,也只有周赧王了。”
眾人聽著寧帆的話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
直播間觀眾中也不乏有對歷史深入了解的寶友。
“周赧王不是已經遷都東都了嗎?”
“這個甲骨出現在鳳雛村,這不對吧?”
“而且,周赧王的墓也不在這兩個地方,而是在外面,這個……完全也對不上啊!”
寧帆看到問題開口道。
“你們連起來看歷史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周考王時期周天子勢微,分裂為東周和西周,這算是分別押注了。不管怎么做,都會有血脈流傳下去。”
“而周朝依附于當時強大的諸侯國,周天子的權威不復存在。”
“當時不管是秦國還是楚國都對九鼎虎視眈眈。”
“楚王派人問過周鼎的重量,秦王派人借過周鼎。”
“周朝雖然沒了勢力,可也不愿意這么受辱,于是早在分裂時候就考慮過這個事情。”
“所以真正的周代九鼎藏得很好。”
“史書記載后來秦朝獲得了周代九鼎,可是還記載了另一件事情。”
“秦王滅東周后,遷周赧王墓辱尸。”
“一般人可能真的會相信這個事情,可是都已經拿了天下,還去和死人過不去,沒有這個道理。”
“如果史書記載沒錯,秦王是打算在周赧王墓中尋找九鼎。”
“只是秦王也沒有想到,周赧王早就想到這些,甚至連自己墓里陪葬的都是假的,真正的則是讓舊臣在給自己遷墓的時候才放進去。”
眾人聽著這些只覺得三觀被刷新了無數遍。
誰能想到,堂堂一國之君還會被人挖墳,而且還有這么曲折離奇的故事。
“不愧是寧大師,這種隱秘的知識都知道。”
“寧專家,那龜甲還在嗎?”
唐奇勝幾人完全沒有普通寶友的感慨,他們最在意的反倒是這個龜甲。
周代甲骨雖然傳世很多,可是正兒八經能被辨認的文字也多。
寧帆剛剛說的那幾個字有一半都是沒有辨認出來的,如果有字樣原型,很有可能就會讓甲骨研究有大的突破。
就是只可惜前后的文字都已經被磨損干凈,不然肯定很有更多信息!
眾人還在期待就聽到寧帆的聲音。
“不用想了。”
“這些龜甲和骨板中的絕大多數都被當做龍骨入藥,沒有留存下來。”
“只能根據僅存的其它的記錄推斷。”
寧帆開口,所有人都忍不住心頭一揪。
拿甲骨當做龍骨入藥的事情他們都有所耳聞。
早在清末時候甲骨文就有挖掘和流出,不過那時候人們沒有文化,把這種東西當做龍骨入藥,毀了一大批。
現在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是后面新挖掘出來的。
只是,都入了藥,寧大師究竟是從哪看到的這些東西?
“王家手記。”
“清末甲骨文研究專家王懿榮,家中甲骨千片,雖然后面也有流失,不過多數捐給了國家。”
“流失的那些也全部做了圖案筆記。”
“這一枚就是當初王懿榮過的甲骨,出土地點是東都附近,恰好對的上。”
“《甲骨文發現鉤沉》?”
直播間內除了普通寶友,還有徐葉勉和薛真這兩個符號文字學的專家。
聽到周代甲骨文的時候早都按捺不住想要討論。
一直忍到現在終于插上話了。
看眾人不解,匆匆解釋起來。
“《甲骨文發現鉤沉》是指王懿榮創作的一本關于甲骨文的著作。”
“上面記錄了他分析和收錄的甲骨文的一些理論和經歷,還有一些不成片的散裝甲骨。”
“這本書早期是研究甲骨文繞不開的著作,不過一些分析和結論都是錯誤的,所以后來就不用了。”
“沒想到寧大師連這個都看過?”
“嗯,翻過一些。”
寧帆點點頭,回答了問題。
“既然知道,那就更簡單了,回去查看書里面的符文就好。”
“王懿榮自己沒認出來,也不可能編造一些來造假的。”
“現在,還是先說說眼前這幾件東西。”
寧帆話題收回之快,眾人完全沒有想到。
還在愣神就看到寧帆晃動手電,把九鼎全部看過一遍。
“這些都是普通的周鼎,只不過外層做了特殊處理,你們看這些銹跡就可以看出來。”
“周代對九鼎的仿造應該從周太王時期就開始了。”
“黑漆古混合銅銹綠,還有金屬光澤,這種混搭模式,一般人做不出來。”
只有國家出手才有這個仿造技術。
“可是周朝為什么要仿造九鼎?”
這問題環繞在寶友心頭,完全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