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547.世間無真佛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隋說書人

  “阿彌陀佛,師兄,好久不見。”

  當走入小院的玄奘看到了已經卸去那代表身份與地位的金紅袈裟時,剛剛閉關了6日,顯得有些消瘦的僧人露出了一抹讓男女都會嫉妒的笑意。

  而空寂臉上同樣是微笑,起身后走到了玄奘身邊,手捏住了師弟的肩膀。

  佛意,蕩漾在二人之間。

  片刻,空寂的眼里出現了一抹驚訝,雙手合十:

  “阿彌陀佛,想不到,幾月未見,師弟的佛法又精進了許多。真是可喜可賀。”

  一邊說,他一邊拉著玄奘進屋落座。

  兩個魁梧的僧人分別點燈,端茶,接著退到了門口把守。

  “師兄,師父安好?”

  聽到玄奘的話,空寂點點頭:

  “臨行前,師父特意找到了我,說讓你勿要掛念,寺中一切都好……你等下。”

  空寂起身,走到了屋中的書架前,拿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布包,放到了玄奘面前親自打開。

  露出來了里面的一個油紙包。

  再打開油紙包,玄奘看清楚了東西后,臉上的笑容全部轉化成了思念。

  油紙包里沒別的東西。

  只是一堆看起來干干巴巴的干菜。

  瞅那模樣……似是蘿卜。

  這時,空寂笑道:

  “師父知曉你最喜歡吃過冬之后的糠蘿卜干,初春時便親自切了曬成了條。這不,這次特地讓我拿給你。省著點,下次想吃,可要等明年了。”

  “多謝師兄。”

  玄奘眉眼里流露出了真心實意的喜悅,把紙包重新包好后,卻忽然嘆了口氣:

  “阿彌陀佛,弟子終究還是修行不到家。”

  他說的沒頭沒尾,可空寂卻笑著說道:

  “父母師命,乃是孝道。與大欲無咎,師弟無需如此。”

  “多謝師兄指點迷津。”

  看著玄奘收好了這一紙包的蘿卜干,空寂這才點點頭,說道:

  “我這次來,主要還是為了這一池龍火。”

  “嗯。剛才已經聽守初道長說了這幾日的事情。師兄與崔家、道門算是達成共識了?”

  “算是吧。談的是咱們承擔三成鎖閉龍火大陣的物資,占有兩成龍火……出發前,禪院之中,我找諸位師兄弟還商談了一番。一成,是咱們能接受的底線,原本以為這次道門依舊會嚴防死守,不讓咱們有半點機會。誰知這次……那位國師弟子天罡道人卻忽然松口了。我已經把消息發回了禪院之中,想來不出兩月,幾位師兄弟可能都會過來。而有了這一池龍火,雖然還是后進,可終于,咱們有能和道門的“九”字系列的丹藥爭鋒的資格了。師弟,此事你當居首功。”

  空寂原本是夸贊,可聽到最后,玄奘卻搖頭:

  “師兄,此事玄奘不敢居功。若無守初道長,恐怕這一城之人皆已罹難,我不過是出了一份微不足道的力而已……”

  “師弟無需妄自菲薄……”

  “不,師兄。”

  玄奘很認真的看著空寂搖了搖頭:

  “師兄當日不在現場,所知一切皆不過是聽旁人口中之言罷了。”

  他的眼里出現了一絲飄忽。

  在空寂那微皺的眉頭之下,聲音里多了一份……莫名的意味:

  “師兄不曾與道長一同合力阻龍火之威,所以……便感受不到。可我卻是感受過的,如果說,夕歲之時,我初見道長……或者說初見玄均觀的真武法相,是覺著道長天資聰穎,心有正氣,才能得到真武承認。可那一日,就在龍火之中,當我的大日如來與那真武帝君融為一體時,我才真真正正感受到了道長心中的那份……純粹。”

  空寂眉頭皺的更緊了。

  自己的師弟是什么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從小自眾多師兄弟周圍長起來的孩子,其品性如何,根本無需多說。

  不然,師弟也當不起那“佛子”的稱號。

  可如今卻對一個道士推崇備至,一時間讓他有些怒其不爭,又有些荒唐。

  想了想,他問道:

  “這守初道人,就這般好?……好在哪?”

  “好在哪?”

  玄奘先是反問,目光依舊恍忽,回憶著那一日,自真武中所感受到的那份對這世間最真摯的情誼……

  他抿起了嘴。

  眼底是一種不服與敬佩糅雜的嘆息。

  “師兄可知,我曾經最不喜歡的圣者何人?”

  空寂一愣,一下就想起來了十幾年前,師兄弟們圍于禪院之中那顆據說是沙門迦葉摩騰于大食東傳佛法,親自種下的那顆菩提樹下辯經,那時,只有不到十歲的師弟被問起最喜歡哪位佛祖時,說出的言論:

  “師兄,我喜歡的佛祖有好多呀,我說不出來。但我有一個最不喜歡的”

  眾多師弟并不介意,佛法無邊,若弟子心生怨憎之念,定是自己本身的原因。那就大膽說出來,借助辯經之會,為師弟開解迷惑。

  更何況……師父也在旁邊笑呵呵的聽著呢。

  于是,當被問起誰最不喜歡時,師弟說,他最不喜歡的,是代表著“無生”、“殺賊”、三命六通的離欲阿羅漢須菩提。

  這話一出,好多師兄弟都愣住了。

  要知道,佛祖曾在金剛法會上親言,須菩提已證無諍三昧,這是人中最為第一,為第一阿羅漢。

  乃是眾多僧人心中的偶像。

  為什么師弟會不喜歡離欲阿羅漢?

  問起原因,玄奘用稚嫩的聲音告訴他們:

  “佛說:因為須菩提已入無余涅槃的圣者阿羅漢那沒有欲界的善心境界,他的起心動念并不造業,也不產生業的果報,心的造作像天空中的飛鳥飛過天空一樣不留痕跡。”

  眾人依舊不解,這不挺好的么?

  無心,即不動欲。

  不動欲,便不造業。

  萬般不沾惹,離欲不墮輪回。

  這乃佛家真意,為何會討厭?

  而他們得到的答桉,卻讓所有人久久無言。

  稚嫩的玄奘反問道:

  “這不就是道家的清靜無為嗎?”

  一句反問出,辯經便結束了。

  無心的境界是不行善、不造惡的境界,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佛與阿羅漢的境界!善人與善法相應,圣人與道相應。

  這本是佛經之中的智慧。

  可是……

  對啊……

  這……

  這不就是清靜無為么?

  佛道有別,為何在終得正果時,卻好像……大家都一樣呢?

  這場辯經無疾而終,可留給空寂的印象卻是極深。

  因為時至今日,為什么阿羅漢果位的無心離欲,會與道家清靜無為相合,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桉。

  雖然最后可以論述概括為一個“殊途同歸”。

  但佛與道,不是應該從本質上就不同么?

  甚至連師父都沒有給出一個正式答桉。

  而今日空寂聽到玄奘再次提起這件事,一方面陷入追憶的同時,又忍不住問道:

  “為何又提起此事了?”

  “因為……我悟了啊。師兄。”

  消瘦的白衣僧人雙眸中忽然亮起了一團光火:

  “因為我在守初道長的心中,看到了一尊阿羅漢。或者說,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清凈與無為。“

  “阿彌陀佛。”

  忍不住雙手合十,僧人語氣虔誠慈悲:

  “曾經,守初道長與我說:菩薩不是因為成了菩薩才去渡人,而是因為渡的人多了,才成了菩薩。我心雖有感,可卻依舊想的不太透徹。直到那一日,我看到了他的心。忽然,我悟了。師兄,佛與道……有什么差別嗎?”

  他發出了自己的反問,寶相莊嚴。

  “我們修己身,渡世人。先成佛,再傳法。而道家修無為,紅塵不染,才能成仙……這世間萬事萬物皆由己心而起,師兄,可對?”

  “……嗯。”

  聽到空寂的應聲,玄奘卻忽然搖頭:

  “錯了啊,師兄。我們都錯了!修己身,乃私欲,是成不了佛的!”

  空寂勐然抬頭,看著師弟的眼神里滿是荒唐。

  就像是在問“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么?”的樣子。

  可玄奘卻笑了。

  也不解釋,而是點點頭:

  “師兄,我心有迷惘,今日之問,師兄不可解,師父亦不可解。甚至守初道長也無解。但確實,是我心中之問。曾經,于黃河之上,道長問我:和尚,求而不得,苦不苦?我告訴道長:苦。之后,道長拿迦葉尊者舉例,告訴我,這世間之人大多都如迦葉尊者,能力不夠,只能管好自己。所以才自持修行,修己身。有錯嗎?沒有。可是,師兄,迦葉尊者選擇了修己身,是因為得證佛祖,知曉自身德行不夠。他不夠,佛祖夠。所以,佛祖選擇度化世人。對吧?”

  空寂無言以對。

  隱隱約約……他覺得,師弟的身上似乎發生了一種……莫名的重大變化。

  看似平靜的面容之下,卻是那洶涌彭海的海潮所卷起的滔天巨浪……

  他不知道師弟要說什么。

  可不知不覺間,后背……卻已經濕透了。

  而就在他面色彷徨之間,卻見白衣僧人雙眸燃火:

  “太小了!師兄!”

  小……?

  什么太小了?

  空寂心里滿是不解。

  可下一刻……

  “度己,不可成佛!唯有度盡眾生疾苦,患難、貪婪、憂怖……方可成佛!這世間佛門子弟皆為迦葉尊者之流,修得一己私欲。我們……修錯了!大錯特錯!修到老,無非只是迦葉尊者而已。”

  空寂臉上一片駭然。

  看著似乎性情大變一般的師弟。

  瞠目結舌,口不能言。

  他……

  他要干什么?

  如是觀照,充滿慈悲浩瀚的火焰之中,那雙眼睛似乎看懂了他的迷茫。

  便告訴他:

  “世間若尋不到真佛,眾生便不可解脫。那我,就把它……找出來!“

  相關推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