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住努努書坊  通天教主與靈寶天尊同時一嘆:“慈悲!慈悲!”
  聲音之中,帶著無盡惋惜,也帶著深深的痛心!
  惋惜于一位混元圣人,在超脫之前,沒有守住道心底線。
  也痛心于此!
  混元圣人,已是練就混元,將自身陰陽圓滿,證得了‘壹’的存在。
  故而圣人無為。
  是故圣人中庸。
  所以,不偏不袒,堂堂正正,所以,能海納百川,取長補短,聞過則喜,知弊則樂。
  對于圣人而言,或許道法有高低。
  然而,大道無優劣。
  人教之道、闡教之道,截教之道、妖教之道、西方之道,都只是方向不同的探索。
  當初,西方二圣,為求證道成圣,奔走三界。
  玄門四圣,非但沒有出手阻道,反而大開方便之門,與西方二圣論道。
  那菩提道人,就是彼時,準提道人斬出來專門與通天教主論道的化身。
  即使是九幽血海中的冥河道人,昔年立阿修羅教,諸圣也沒有出手干預。
  甚至隱隱有些坐觀其成。
  夏后氏人皇,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得以順利化家為國,建立人族第一個道統。
  少康中興,諸圣都曾暗中出手幫助。
  闡教圣人派了廣成子,通天教主遣了多寶道人,人教圣人派了門下玄都,紛紛下凡輔弼!
  妖教圣人,更是早早遣了九尾狐一族,與人皇聯姻。
  第一代人皇啟之母,便是九尾狐一族的金仙!
  九尾狐因之,成為人族祥瑞!
  但是……
  怎么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通天教主迄今記得,封神大劫時,當他發現闡教、人教、西方教都已經聯起手時的錯愕!
  昔日坐而論道,不偏不袒的道友。
  如今,手持利刃,深入大劫,要將截教趕盡殺絕!
  現在,當通天教主直面著,自身道果的種種變化時。
  他終于是嘆息起來。
  “凡人皆知,財帛動人心……”
  “貧道卻忘了這個!”
  超脫,對圣人而言,擁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想永遠被天地束縛,困守一隅,想要超脫天地之外,不再受到任何限制、禁錮,這是每一個圣人的夢想!
  何況……
  超脫天地本身,就是對大道探索和認知的過程。
  也是參悟天地大道,明了一切的旅途。
  這對任何圣人而言,都是無法拒絕的。
  于是,通天教主再次看向那枚寄托在禹余天深處,且已經‘正式’與大道接駁的道果。
  按照洪荒過去的慣例。
  這是要開大宴,召集三界道友,共同分享的喜悅。
  吾已先行一步,道友等且隨后而至。
  然而,自人皇會元后,這樣的事情,似乎就已經很少出現。
  本會元的話……通天教主記得很清楚。
  一次也沒有!
  無論是元始圣人,得立國功德。
  還是其他圣人,出現了什么喜事。
  一個也沒有召集道友,共襄盛舉,共參大道,集思廣益!
  甚至,都開始了偷偷摸摸。
  西方二圣,于西方凈土深處,圖謀開辟婆娑世界,便無人知道其進度。
  兩位圣人的真身,一直輪流坐鎮那靈臺方寸山的最深處。
  大家都開始敝帚自珍。
  博弈和算計,被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使不在大劫之時,也在不斷博弈,不斷算計。
  通天教主念著這些,一時癡了。
  他微微昂頭,看著禹余天之上,那無盡電流匯聚的海洋。
  此刻,這電流的海洋,波濤洶涌。
  粗如樹干,長達千丈的電流,在禹余天的表面,彼此交織,互相碰撞。
  轟隆隆!
  電光閃耀!
  這是通天教主此刻的道心的真實感受。
  他很猶豫!
  猶豫,要不要恢復洪荒傳統,讓諸圣的關系,回到過去。
  即使道有分野,但沒有優劣。
  汝道善,吾道未嘗不善!
  可,封神大劫的教訓,就像一根刺。
  扎在圣人道心,撕裂著念頭。
  這就是通天教主猶豫的地方!
  對圣人而言,念頭不通達,是病!
  會讓道心不寧,也會導致神魂難安。
  雖無礙道軀,也不影響神通道法的施展。
  但終究是個漏洞,若被人知曉,很容易就會利用起來,成為算計的開始。
  封神大劫,廣成子三謁碧游宮,便是如此。
  利用通天教主念頭不通達產生的漏洞,從而精準算計了整個截教!
  要不是通天教主最后及時醒悟,恐怕,封神大劫中截教的失敗,要遠比如今慘痛數倍!
  但,若是將道果的變化,隱藏起來。
  通天教主同樣會念頭不通達。
  敝帚自掃,算什么圣人?
  況且,自洪荒以來,就沒有閉門造車能夠成功的例子。
  昔日紫霄宮中三千同道,經常論道。
  三千同道,碰撞出了無數玄奧的意境,也產生了無數震撼萬古的設想。
  諸圣能證道,紫霄宮中的經歷,絕對占了很大因素。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通天教主想著:“方無愧一教掌教,三界榜樣!”
  道法不交流,就會陳舊。
  神通不討論,就會繆誤無數。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葉障目,自然不見泰山!
  于是,通天教主道:“吾或可兩全其美!”
  “以符詔,邀請妖教、人教圣人,來碧游宮中,共參道果之妙!”
  已是隆冬季節。
  哪怕巴國處于南瞻部洲炎熱的西南群山。
  但,四季的更替,卻不由地理位置而變更。
  此乃天地之理!
  所以,不出意外的,巴國的山區也開始下雪。
  積雪很快就覆蓋了山路,將群山裝扮的銀裝素裹。
  遠遠看著,山脈就彷佛一條條大龍橫臥在這群山之中。
  楊戩站在清川城的城頭,看向遠方。
  城主任昊帶著人,急匆匆的上來:“二郎!”因為有著外人在,任昊沒有表現的太過親密,但他臉上的神色,卻是掩蓋不住的激動:“巴王特使,果然未至!”
  他希冀的看向楊戩:“是不是可以……變法了?”
  楊戩微笑著搖頭:“如今,時機未至!”
  任昊臉上出現了些失落的神色。
  楊戩見著,道:“城主也不必憂心!”
  他手指捏起一粒丹藥,彈向任昊:“此丹可為城主延壽一百年!”
  “更可為城主重塑氣血經脈,若城主勤修道法,或許還有筑基之機!”
  任昊接過丹藥,立刻迫不及待的吞下。
  巴人尚武,不崇仙道。
  自然缺乏修士,也缺乏煉丹士。
  大部分丹藥,都只能外購。
  作為城主,任昊自然有途徑購買延壽丹。
  但,他太老了!
  凡人的壽元早就到了極限,全靠著延壽丹支撐。
  但延壽丹越吃效果越差。
  如今,哪怕是從中原買來的最頂級的延壽丹,也不過能延壽數月。
  現在,仙人賜丹,一粒可延壽百載!
  更可重塑肉身經脈,有機會修道。
  任昊自然高興不已,也就不在乎楊戩的拖延了。
  “城主!”楊戩看著自己這個老邁的城主:“吾欲先于城主開堂講學!”
  “講玉泉山玉鼎真人之道!”
  “所以,想請城主,將城主年齡在十二歲之下的童男童女召集起來,由吾甄選!”
  任昊雖然不太明白,但還是拱手作揖:“愿從二郎之請!”
  但他想了想,還是忍不住問道:“敢問二郎,那玉泉山玉鼎真人乃是何方神圣?”
  楊戩微笑起來,鄭重的說道:“玉泉山玉鼎真人,乃是人皇年間得道的高人!”
  “如今,已修至大羅金仙巔峰,為諸天帝君候選之一!”
  “因憐憫巴國黎庶,哀傷人皇之治有斷絕之險!”
  “于是,將仙山自天闕降入人間!”
  “真人慈悲,已定法家之道,以刑無等級,不別仙凡為旨,愿以此大道,饋與巴國黎庶!”
  “在下李二郎不才,曾與真人有緣,得授一二妙法!”
  “愿效真人,以此大道,敘與巴國上下!”
  “耕修一體,重鑄人皇道統!”
  任昊聽得眼睛一愣一愣的。
  楊戩見此,知道是該堅定任昊決心,也是該讓已經落入凡塵的玉泉山,出現在清川黎庶眼前。
  便掐動一個神通,運轉八九玄功,將一根汗毛彈向天闕。
  “城主請看……”楊戩手指指向北方的群山。
  “那就是玉泉仙山!”
  任昊和他的家臣們順著楊戩手指的方向看去。
  卻見那北方群山山脈深處,積雪皚皚之地。
  一座郁郁蔥蔥,仙云縈繞,五彩仙光照耀四方。
  有金烏虛影,從山闕之上飛起。
  也有神龍幻影,盤亙于仙山之上。
  隱隱約約,似有仙樂在耳畔響動。
  任昊一個激靈,立刻就帶著人跪下來,磕頭頓首:“真人慈悲!真人慈悲!”
  仙山顯化。
  李二郎所言確實不虛!
  夢中所見仙尊,也確實存在。
  巴國雖尚武,然而,這是因為巴人缺乏傳承!
  他們的祖先從夏都逃來此地時,就只帶了武道傳承。
  沒有什么上承的修仙之法!
  也不會有什么仙人愿意來巴國傳授道法!
  尚武道,只是迫不得已。
  鄙夷仙法,不過是嘴硬!
  至少在上層是這樣!
  若能長生久視,誰愿意化作黃土一捧(巴人的武道,是人皇武道,最接近正統巫族武道的人族武道,強者死后,遺蛻會化作山丘、山陵)。
  現在,既有大羅金仙下凡,愿意傳授仙法。
  這是大機緣!
  任昊再無疑慮!
  楊戩看著,微微頷首:“如今,便只看恩師與太乙師伯之間的商議了!”
  玉鼎一脈和太乙一脈,是闡教中走的最近的兩個支脈。
  太乙師伯,積累已經足夠,正欲于本會元大劫之中斬尸證道,成就準圣。
  而恩師則志向高遠,欲立萬世之法,建不朽道統!
  不過,在之前,因廣成子勢大。
  便是恩師與太乙師伯也是無可奈何。
  恩師只能蟄伏,以待時機。
  太乙師伯則似乎與西方有所聯系。
  據哪吒所言,西方教圣人甚至許下重諾!
  太乙師伯若投西方,可封藥師王菩薩,將來更可得東方琉璃佛祖之果位,為東方琉璃世界之主。
  只不過,太乙師伯一直猶豫不決,哪吒更是不情愿——因西方圣人要求哪吒必須認父,重歸靈感天王家門!
  哪吒脾氣酷烈,豈肯受此要挾?
  如今,廣成子叛門。
  局勢瞬間翻轉,恩師沒了掣肘,太乙師伯自然也燃起了希望。
  只消兩邊協調完畢,便可共襄盛舉,各取所得!
  玉泉山,金霞洞。
  玉鼎真人指頭掐動一下,便微笑起來:“慈悲!慈悲!”
  他看向在自己面前的太乙真人,稽首道:“楊戩已在巴國打下根基!”
  “待到明歲,便可傳道立法!”
  太乙真人歡喜的道:“真是大喜事!”
  他拿起自己面前的金冊,微微揚動拂塵。
  金冊卷卷,無數文字跳脫出來。
  形成種種玄奧的意境,也落下重重樊籬。
  “師弟之道,耕修一體,棄姬周之弊,而取萬世之利!”
  “誠乃大善!”
  玉鼎真人,從玉清大道之中,衍生出‘法道’。
  不同姬周。
  法道首先廢黜的就是廣成子的井田之制!
  以人族天性之中不屈的部分為餌,定下耕修一體的種種妙術。
  編戶齊民,保甲連坐……
  以富國強法為要!
  一切都是為了修煉,為了長生,為了強國!
  舍此之外的一切,都是不需要的累贅,不必要的冗余,要統統拋棄,統統切割!
  聲色犬馬?
  經商貨值?
  統統消滅!
  凡人,只需要學習兩個事情。
  第一是耕作,第二是修煉。
  最妙的是,不同于姬周,仙種神裔高高在上,而凡人則永世不得翻身。
  在玉鼎真人的法道之中,不別親疏,不論仙凡,一斷于法!
  什么法?
  耕修之法!
  凡人耕作勤勉,上繳的靈糧和香銅越多,得到的功勛也就越多。
  就能按照法道的秩序,從道統得到按照功勛等級不同的修煉資糧!
  而且,制度保證,功勛等級等于修為!
  一共二十一級不同的功勛等級。
  每一級都對應著不同的修為。
  最低可保證入道,而最高則保證飛升長生!
  只要功勛足夠,即使其人并無任何修煉的根骨和機緣。
  法道也保證其一定可以成就相應修為!
  如此大道,如此秩序。
  在太乙真人眼中,已是盡善盡美!
  有此道統,太乙真人感覺,自身證道斬尸,再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