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八十六章:揚州。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走在林間的小道上,朱元璋因為心中的憂患解決,心情看起來很不錯。

  一邊走著,一邊對身邊的劉伯溫問道:“伯溫哪,想出主意了嘛?”

  劉伯溫一愣。

  還要想什么主意?

  不由的皺著眉頭看向朱元璋,問道:“皇上讓臣想什么主意啊?”

  朱元璋一笑,道:“咱跟你說過了,咱已經想出了授封將帥的辦法,但是還沒有想出制約他們的主意。”

  劉伯溫點點頭,道:“賞而不能制,就暫時不要賞。”

  見劉伯溫如此,朱元璋直接說道:“咱還是那句話,直說。”

  劉伯溫瞧著自己實在躲不過,只好乖乖的對朱元璋拱手,道:“皇上,恕臣斗膽,臣以為,那些嬌兵悍將功勛部舊,是根本沒法制的。”

  “大凡一個王朝新建之后,它所賴于奪天下的那些將士也就價值已盡,甚至可以說是,,,,,用廢了。”

  聽到這話,朱元璋神色有些凝重道:“有這么嚴重嘛?”

  可劉伯溫卻堅定的點了點頭,道:“皇上,那些將士在奪天下時,有多大的功績,到治天下的時候就會有多大的麻煩,多年來他們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們長于破壞,而短于建設。”

  “他們多年鄙棄詩書,藐視綱紀,又自以為是天子的袍哥,功勛齊天哪。皇上既然坐了天下,他們自然就該好好的享受。”

  “一旦沒了仗打,他們能夠重回故里,種地打糧嘛?”

  “所以,他們覺得朝廷更應該好好的恩養他們。”

  劉伯溫的這些話,都是說朱元璋的那些兄弟們。

  朱元璋的心中雖然還是忍不住的有些不喜,但他也明白,劉伯溫說的對。

  他所說的每句話都說到了他的心坎兒里。

  這時,劉伯溫則繼續說道:“皇上,大明剛剛建國,仍然是民不聊生,滿目焦土。哪有偌大的國力去恩養他們啊?”

  “一旦恩養不成,他們豈不冤屈,能不鬧事,甚至是害民取利,鬧出兵變嘛?”

  劉伯溫的話,已經越來越嚴重。

  將勛貴們日后可能出現的禍患說了個清清楚楚。

  見那劉伯溫瞧著自己,朱元璋面無表情的說道:“接著說。”

  劉伯溫輕輕點頭,道:“皇上,古往今來多少朝代都是毀在了嬌兵悍將的手中,此類教訓,青史不絕啊。”

  朱元璋立馬詢問道:“那照你的話,咱應該怎么辦呢?”

  劉伯溫當即回道:“賞封之后,即行裁撤。”

  “皇上可以學習趙匡所為,杯酒釋兵權。”

  隨著劉伯溫的話說完,朱元璋的心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臉色凝重的同時,緩緩朝著前方走去。

  看著沉默下來的朱元璋,劉伯溫站在原地,長長一嘆。

  金陵城。

  李府。

  李善長正在桌前親自為自己的老母吃著東西。

  還親切的詢問道:“好吃嗎?”

  “好吃。”

  聞言,李善長頓時一笑。

  在李善長精心的照料下,很快老母便說道:“吃飽了。”

  見此,李善長笑著點點頭,然后對著身邊的下人仆從使了個眼色。

  下人們立馬來到老壽星身邊,將她連同自己的長椅,抬了回去休息。

  看著這一幕,一旁的胡惟庸急忙奉承道:“李公忠孝之誠,無人可比呀。”

  可李善長卻一笑,隨后對著胡惟庸說道:“好了,現在咱們可以隨便吃了。”

  “來,請。”

  說著,二人便端起一杯酒。

  喝完,李善長瞧著這一桌的酒菜,不由的感慨道:“多少年沒這么安靜的吃過飯了。”

  “看看,這樣多好啊。”

  胡惟庸則說道:“可不是嘛,憑李公的高德厚望,要把母壽辦的驚天動地容易,可要辦的這般清雅,神人不知,可太不容易了。”

  李善長道:“我就是不想讓他們知道,要不,賀客壽禮會把這宅子給我擠破了。”

  “來,請。”

  可就在這時,遠處的府外突然傳來了一陣的敲門聲。

  聽到這聲音,李善長便看向了胡惟庸。

  胡惟庸見此,忙說道:“母壽的事情,屬下沒有跟別人透漏過一個字啊。”

  李善長也是無奈的嘆口氣,道:“真是沒有不透風的墻啊。”

  隨著李善長來到門前,那大門一開,以湯和為首的淮西將領們一個個擔著禮品站在了門外。

  在見到李善長的同時,眾人紛紛笑著拱手道:“給相國老娘拜壽了!”

  “恭喜相國老娘百年壽辰!”

  見此,李善長也忙回到:“多謝多謝。”

  說完,便看這為首的湯和說道:“湯帥,這......”

  湯和聞言,一笑,道:“我有什么辦法,大伙兒要來,我又攔不住。”

  “再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老母百年壽辰,你瞞什么呢?”

  一旁的藍玉等人也是喊道:“就是嘛,相國的老娘就是咱淮西子弟老祖宗,對不對!”

  “對!”

  聽著眾人的話,李善長也是忙陪著笑,不過還是說道:“湯帥,今天實在不好意思,寒舍這啥都沒有準備呢。”

  湯和直接說道:“要你準備什么?你只管敞開院門就成啊。”

  隨后指著身后,說道:“李先生,我把東城三家酒店的酒菜全都給你包下來了,來呀,都抬進來!”

  一時間,眾人身后頓時涌進來不少的人。

  還有的正是那酒店的下人小兒。

  一個個肩抗手拿。

  見此,李善長也是沒有辦法。

  只好笑臉相迎。

  而這時,跟他走在一起的湯和,則說道:“我已經想通了,這不管上位怎么猜忌,咱們哪,只要把握住一條,不犯王法就成。日子照過,酒照喝,要知道,有多少弟兄們沒有活到今天哪。”

  一旁的李善長聞言,也是暗暗的點了點頭。

  而湯和則又笑道:“所以啊,咱們得活的滋潤,活的開心呀,是不是。你看看,來了那么多的弟兄。今天啊,就在你這兒好好的熱鬧一次。”

  聞言,李善長忙道:“多謝湯帥!”

  就在金陵城李善長的府上歌舞升平時。

  此刻的揚州。

  朱元璋坐在轎子里,通過窗簾看到了外面的場景。

  一個個枯瘦如柴的百姓,如鬼祟一般隱藏在四周的斷壁殘垣中。

  看到這一幕的朱元璋,心中一驚。

  他急忙叫停了馬車,走了下來。

  與此同時,隨著朱元璋走下,另外幾個馬車中的朱標劉伯溫等人,也都紛紛走了下來。

  看著眼前的一幕幕,朱標不由的好奇問道:“父皇,不是說揚州快到了嘛,揚州在哪啊。”

  可朱元璋卻直接說道:“就在你腳下。”

  聽到這話,朱標不由的看向了自己的腳下,正好看到了腳下所踩的草叢中,有著一架白骨。

  頓時心中一驚,朝后退了兩步。

  看著眼前這一幕,朱元璋雙手拽起自己的衣袍,小心的朝著前面走去。

  在來到這斷壁殘垣當中后,一個個骨瘦如柴的百姓也都聚了過來。

  遠處,也隨著朱元璋到來的消息傳出,一名滿身都是補丁的官員,跑了過來,然后跪在朱元璋的面前,說道:“揚州主薄魯明義,率全城百姓叩迎圣駕。”

  對于這里殘破不堪,朱元璋是早有心理準備的。

  因為他就是看到了上報的奏折,才來的這里。

  可是,讓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這魯明義竟然說全場的百姓都在這里了。

  不由的驚問道:“揚州的百姓都在這兒?”

  魯明義道:“是!”

  “總共十八戶人家,都在這兒了。”

  可朱元璋還是不能相信的說道:“鼎鼎大名的揚州城,就剩下十八戶人家了?!”

  魯明義道:“是。”

  “還有二十一顆樹,活著的樹。”

  聽著這話,朱元璋實在有些不能接受。

  一旁的眾人們也都無法接受。

  尤其是那呂昶,他急忙站出來對那魯明義問話道:“魯明義。至正初年,揚州城尚有十七萬口居民,兩萬余頃耕地,處處舞榭歌臺,日夜風流艷曲,它們都到哪兒去了呢?”

  魯明義則委屈的說道:“稟大人,它們都在高草里荒漠里......”

  朱元璋見此,長長的一嘆。

  “唉,咱接到奏報,說揚州城房無一間,地無一垅,咱還不信,現在看來.....”

  說到這里,朱元璋也說不下去了,對那魯明義問道:“府衙在哪?”

  魯明義指著一旁類似廟宇一般的屋子,說道:“這便是。”

  朱元璋大手一揮,道:“去府衙。”

  魯明義急忙起身,為朱元璋引路。

  此時的揚州府衙中,門口懸掛的牌匾早已沒有了任何的顏色,仿佛就是懸掛了一塊空白的板子一般。

  而在那府衙之中。

  淅淅瀝瀝的小雨還順著屋頂灑進。

  四處可見破漏的屋頂。

  府衙的正中央,是兩個石像。

  似乎是當初什么教留下來的神像。

  不過如今也已經顯的破舊不堪。

  正當朱元璋四處查看著這破舊的府衙時,那魯明義也不知道在哪里找了一把搖搖晃晃的椅子。

  雖然看著隨時都會踏,但這已經是唯一一把還可以坐的椅子了。

  連忙給朱元璋抱了過來。

  朱元璋走到那椅子旁,用手搖了搖,隨后也不在意,小心的坐了上去。

  也在這時,劉伯溫朱標以及各位皇子們也都走了進來。

  見此,朱元璋立馬說道:“都給咱好好聽著。”

  說完,便對著身邊的魯明義喊道:“魯明義。”

  “皇上。”魯明義拱手道。

  朱元璋則問道:“揚州過去是魚米之鄉,何至于此啊?”

  魯明義道:“其一,兵禍連年,致使田地荒蕪。”

  “其二,元軍屢過揚州,每過皆雞犬不寧。”

  “其三,揚州百姓從至正元年起,便到處流亡。”

  “即使有地,也無法耕種。”

  聽到這話,朱元璋不緊眉頭一皺:“有地不種,還叫什么農家?咱小時候鄉鄰即使明天要死了,今天也還在田地里勞作呢。”

  面對朱元璋的質問,魯明義卻道:“臣,當時不在揚州。”

  而一旁的呂昶,則急忙來到了朱元璋的身邊,拱手彎腰道:“臣,明白原因了。”

  朱元璋立馬問道:“那你說。”

  呂昶道:“兩個字,苛政!”

  “四十多年前,臣剛到戶部,就看到元廷每年加租,比如一畝地能打出兩擔谷子,各種租卻能收到三擔有余。致使百姓越種地越貧窮,越勤勞越無望。”

  “久之,都不愿種地了。”

  “到了至正八年,朝廷的賦稅竟然收到了五十年后,一直收到了百姓的孫子輩了。”

  聽著這話,朱元璋則問道:“你還記得那些賦稅的名目嘛?”

  呂昶道:“大半記得。有人丁稅、田畝稅、割頭稅、秋稅、冬稅、工稅、器料稅、五禽稅等等,大約三十多種吧。”

  “就這還不算一年四時三節,以及元帝、元后、太后及嬪妃的生辰節慶。”

  “到那個時候還要另外加收稅賦。”

  聽著這話,朱元璋立馬問道:“民情如此不堪,朝廷再蠢,也應該調整朝政啊!”

  可呂昶卻無奈的說道:“朝廷為了剿滅義軍早已不顧一切了,為征軍費,只能是殺雞取卵,劫財于民。再加上各地貪官污吏從中取利,暗中加征。”

  朱元璋道:“怎么個加法?”

  呂昶道:“比如,戶部頒旨,萬歲節要到了,朝廷每戶人家孝敬五十錢,此旨傳到州府,便會是一百錢,傳到縣鎮,便會是一百五十錢。”

  “等到衙門官吏下來收取的時候,便是兩百錢。”

  “最終上繳給朝廷的,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大部分都落到了各級官吏手中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道:“官吏為何如此的貪暴?難道衙門里就沒有清官了嘛?”

  呂昶無奈的說道:“苛政之下絕無清官!”

  “因為朝廷早就斷了官吏們的餉銀,為官不貪,自個兒也會餓死啊。”

  聽著呂昶的這些話,在場的眾人都是觸目驚心。

  而朱元璋則對著身邊那些皇子們說道:“現在你們應該知道何為世道,何為民生,何為揚州了吧?”

  聽著朱元璋的話,這破舊的府衙中,每個人都沉默了。

  想想,一個國家連一個清官也沒有,這真是讓人心驚,心寒哪.....

  請:wap.shuquge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