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十六章 道是無情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西游:開局對弈贏了老君

  蘇尋緩慢地從瀚海之中走回到岸上。

  他的身上,一塵不染。

  不單如此,瀚海中的海水,似乎也沒有留在他的身上。包括他所穿的那件衣服,也沒有沾上半點水滴。

  干凈如初,十分整潔。

  蘇尋感受著自己的變化。此刻,他的命宮神魂之處,已有三朵金花汲取著天地靈氣,而胸中元見之處,也有法力漸漸地匯聚。

  便是“太乙”之境。

  太乙者,太一也。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道家內丹術中,將精、氣、神稱作三花,將心、肝、腎、肺、脾稱作五氣。

  三花代表神魂,五氣代表神體。

  匯之于頂,聚之于胸,便可以“深根固柢,長生久視”。

  換句話說,從今日起,蘇尋正式成為了一名有道全真,能夠近乎長生不死!

  至于為什么說是“近乎”長生不死,乃是因為,哪怕是成就太乙,實際上也并不是完全不滅的。

  正所謂:三花落則死矣。

  三花,相當于太乙天仙的神魂。如果三花散滅,那哪怕是太乙天仙,也是會死的。

  當然了,三花五氣生生不息,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會散滅的。

  但是,天道之中,卻有無數災劫。

  佛門有成住壞空、天人五衰,道門有三災九難,亦有“輪轉劫難”。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注》有云:輪轉劫每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而在西游記中曾提到過,玉皇大帝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修成金仙正果,而西游記里則將其稱為“無極大道”。如此,玉皇大帝方才能夠真正的“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從而達到永恒不滅。

  所以現在的蘇尋,雖然已經今非昔比,但站得高了,看得,自然也更遠。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一樣,每個人,也有屬于自己的“劫”。

  那么,自己的“劫”會是什么呢?

  蘇尋搖了搖頭,現在的自己,不用想那么多。

  何況也沒什么必要。

  畢竟,自己還有一位“好師父”在呢。

  “徒兒多謝伯陽師父相助。”

  蘇尋面向老子,拱手行禮說道。

  雖然剛剛的他,在全神貫注的對造化闡述自己的道。不過周遭發生的事情,卻還是知道的。

  如果沒有老子在關鍵時刻的相助,自己或許會有極大的增益,但想要一舉突破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太乙境界,卻仍然是很困難的。

  老子微笑擺手道:“蘇童兒,何必這么多禮。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自行領悟到如此境界,就算我不出手,你也同樣要不了多久就能夠得悟天仙。說起來,反而是我這個師父有些不合格,這么久了都沒有教你什么。”

  蘇尋忙說道:“伯陽師父何出此言,你是天地間最好的師父!”

  老子的不言之教,蘇尋早已無比佩服。

  而如今,成就了太乙天仙,他更是如此覺得。

  正是由于老子的無為之益,如今的蘇尋雖然是太乙天仙,但實際上的境界,卻早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天仙。

  所缺少的,僅僅是積累、磨煉與經歷而已。

  如果老子當初真的是拿出一本神通法術教給自己,固然,自己也可以成就天仙。

  不,甚至如果老子想的話,只需要一顆九轉金丹,自己或許就可以立地成仙,在短時間內便擁有神仙的法力法術。

  但是,如果真的那樣的話,自己或許反而會走入一條死路。

  蘇尋看著那“瀚海”。

  此刻,瀚海之中的海水,已經很是清澈了。

  原本沒有任何生機的海水,在經過之前太極圖的誕生之后,已然被凈化了許多。

  雖然,現在海中的弱水仍然還存在著,但是卻已經孕育了一顆“生機”的種子。

  蘇尋目光微微閃動,一條白色的魚兒,緩慢地流入到了那瀚海之中,忽然迅速成長,似乎漸漸地呈現虬形。

  隨著魚兒游動,淡淡地光華,向四周擴散,凈化著這片大海。

  這一次成就太乙仙的境界,在悟道的過程中。他同時還領悟了腦海中陰陽魚的一種玄妙力量。

  那便是借助“太極圖”,黑白兩色的陰陽魚,分別衍生出的“生”與“死”!

  白色主生,黑色主死。

  以前的蘇尋是利用陰陽魚集聚靈氣,而如今的蘇尋,則已經能夠利用,去操縱生死。

  雖然說還沒有能夠達到一個很神奇的程度,但也已經極為可觀了。

  而且,太極圖的玄妙,絕不僅限于此。天地的回饋,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讓蘇尋真正參悟,才能夠領悟的通透,將之徹底融入到自己腦海中那兩條陰陽魚中。

  同時,也是融入到蘇尋自己的神魂之中。

  蘇尋顯露神跡,那竭國的百姓紛紛前來祈禱跪拜,別人不知道,但是“神仙”就在自己的身旁。

  那竭國的百姓腦海中也得到了那太極圖案的啟發,自然知道這一切都是他引發出來的。

  面對那竭國百姓的跪拜和進奉,他欣然領受。

  不過很快,蘇尋便發現,那竭國的百姓有些不對勁了。

  他們太崇拜蘇尋了。

  以前那竭國的百姓固然崇拜蘇尋,但是更多的,還是將他奉為“上師”。時常有很多人過來跟蘇尋請教,對于這一點,蘇尋也不吝回答。

  可是,這一次之后,蘇尋卻發現,這崇拜,逐漸地演變成了一種莫大依賴。

  尤其是在“太極圖”浮現以后,蘇尋卻更發現,那竭國的百姓,真正意識到太極圖的人少之又少,十數萬民眾之中連千人都沒有!

  更多的,只是將其認為是“神跡”。

  雖然并不會因此就什么都不做了。可是,蘇尋卻漸漸的發現,能夠從中誕生的智慧,越來越少了。

  “我與爾等緣分已盡,也該離去了。”

  一日,蘇尋忽然對前來貢奉的眾人說道。

  眾人頓時陷入到了茫然之中。

  老子輕輕撫須。

  數日之后,老子與蘇尋又騎著青牛,前往瀚海,兩人走到之畔時,那瀚海的海水竟然自動分開兩側,讓兩人能夠如履平地一般度過大海。

  那竭國百姓聞言,頓時悲痛萬分,舉國十數萬人,苦求不得,皆前往送行。

  離去之時,蘇尋心中也有所觸動。他畢竟不是老子,無法做到“太上忘情”。

  但是。

  既然緣盡,何必回頭。

  身后,則跟隨著近千名的追隨者。

  為首的,仍舊是當年第一次跟隨蘇尋的那八個年輕人。只是八個年輕人,如今只剩下了七個。

  剩下的那一個,在得知了蘇尋離去的理由之后,則成為了那竭國的國王,留在了國土之中,愿為那竭國的百姓重燃志氣,傳承薪火。

  數年后,瀚海之畔,立起了一座巨碑,上面則寫滿了關于蘇尋的傳說。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