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
一行人取徑桃園,擺香案,祭三牲。
席溫,唐三,朱邪翼圣,三人結拜。
論年齡,以席溫為長,可是席溫幾次推脫,不敢以大哥自居。
唐三似乎知他心結,開口勸導,“江湖事,歸于江湖。大哥莫要如此拘泥。煞了風景。”
席溫只得嘆了口氣,領銜致結拜詞。
閃閃原以為他們會和《三國演義》的橋段一般,說些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念白。
哪知道大唐年間結拜禮儀啊,尚詩崇文,都是各自借景取詩表態度。
席厚君不愧是本屆殿試擇優班的學生,開口就借《詩經》話桃園:
“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幸得賢弟,唐三公子,朱邪翼圣,與我同甘,與我共苦。”
隨后唐三下拜,也吟了一段詩經: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此后江湖路,我唐三公子不再孤單,有厚君兄,翼圣弟同行,喜憂共戴,一如家人。”
沙陀族的少族長也有樣學樣,跪下來誓詞。
雖說沙陀部皈依中原風化,但族人重武輕文,對于漢文經、典并不重視。
朱邪翼圣憋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想出一句: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話不多說,以后我就跟著二位哥哥,哥哥叫我水里來我便水里去,叫我火里來我便火里去,兩肋插刀,絕不含糊!”
三人一齊八拜,歃血稱盟。
皮皮鹿和陸嘻嘻在一邊起哄道,“歃血祭三牲,此處應起樂。”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思思立即敏銳地捕捉到,眼前的五人身份都非同一般,這是一個推廣主播行業的大好機會,“我們確實排練了一些新曲,既是如此,便邀諸位朋友一起鑒賞。只是樂器尚在觀內,還要請諸位移步。”
五位客人聞言,無不開懷。雖然思思說是“我們”,但是在他們眼里,只要有舊日平康里花魁魚玄機一人下場,那便是不虛此行了。
一路上,沙陀少族長開始擺弄唐三公子贈與他的長劍。這把劍雖然刀鞘裝飾華美,寶石玳瑁,滿目琳瑯。但是少族長比了比長度,便看出這是一把標準的制式唐刀。
制式武具通常沒有什么期待可言,就靠刀鞘上鑲嵌的這些珍寶,想要換回舉世罕見的桃花叱拔,那自然是遠遠不夠。不過兄弟之間的交易,不必講究對等,力所能及便好。
他伸手就要拔劍,卻被大哥席溫一把按住。
“回去一定要將這把劍藏起來,沒事不要帶在身邊,也不要在人多處使用。”
少族長知道席溫性子沉穩,不會沒來由地警告他。但是他也因此被吊起了好奇心,忍不住將劍拔出了一節 劍身泛著淡淡的烏光,隱有龍紋!鑌鐵!居然是鑌鐵!
鑌鐵的制造技術在當時堪稱絕密,中原鐵礦石無法被加工為鑌鐵。而今大唐的鑌鐵,主要有天竺鑌,契丹鑌,大食鑌三種。以此劍的色澤來看,選材應是最為罕見,也最為金貴的大食鑌。
雖然是制式刀,但既然用刀了鑌鐵,便絕非范制,一定是由巧匠專門打制而成。
這把劍的價值,絕對不遜于桃花叱拔!
唐三公子也必然不是凡人,難怪大哥一再對他謙讓……沙陀少族長的心中升起一個可怕的猜想。他望向大哥時,后者仿佛已經讀出了他心中所想,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
唐三公子自己倒是十分灑脫。少族長拔劍以后的表情變化他都看在眼中,卻沒有戳破。他只是輕輕拍了拍少族長的肩膀,“馬上就要聽幾位姑娘的小曲了,少擺弄些刀啊劍啊的。煞風景。”
當閃閃在綠翹的幫助下抬出架子鼓的時候,所有人的眼睛都是直的。隨后他們又看到了思思手中開洞的六弦琵琶……
唯一正常的是魚玄機抱著的大阮。
三兄弟兩CP這才意識到,他們即將看到一段空前的表演,一段空前不正經的表演。
估計這段樂曲完全要靠魚花魁的大阮撐著……
可是大阮這東西,因為音質太過低沉,很少用來單獨演奏,在合奏的聲音里,也經嘗會遭到壓制。
這……究竟是幾個意思?
當他們以為眼前這些已經是奇葩之極限的時候,一陣沙沙聲響起……
誰能想到,給樂曲起頭的居然是小阿刁和她手里的一對兒悶葫蘆?
思思橫抱著六弦琵琶,瘋狂地搖擺。
閃閃眸如秋水,雙臂似瘋魔,對金鉦大鼓做出了一輪緊似一輪的密集打擊。
只有魚玄機的演奏還算正常,但是氣質卻和平康里的清倌迥然不同。
她既沒有極盡狐媚之能,秋波暗送,也沒有一昧低頭問弦,羞答答不敢瞧客。
她此時的笑容自信,豐滿,如春風化雨……
不,不只是魚玄機,思思,閃閃,甚至小阿刁,他們都是笑得如此自信……只不過后三者的肢體語言更加的豐富,節奏感和感染力更強。
魚花魁并不是演奏的主導著,相反,她其實才是合奏中最沒有存在感的那一個。
五位男士全都聽得愣住了,甚至都沒有仔細去咀嚼歌詞……
“煮一壺生死悲歡,祭少年郎,明月依舊何來悵惘?”
“不如坦蕩蕩,歷遍風和浪。”
“天涯一曲共悠揚”
《無羈》/原唱:肖戰,王一博/詞:冥凰 “這首曲子的琴譜,昨天才發到姐姐手里。今天,也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合奏。本來我們無意獻丑,只是這首歌,實在非常契合結義的氣氛。我們便硬著頭皮試了一下,希望可以博君一笑。”,樂曲奏完,在座鴉雀無聲。閃閃早就料定是如此結局,所以特意加了一段結語,讓氣氛顯得不那么尷尬。
“有辱斯文!”
“有傷風化!”
“禮樂崩壞!”
“鄭聲靡靡!”
反應最大的自然是皮陸二憤青!他們兩個情緒激動,一人一句,開始對起了成語……
席溫有些看不下去,輕咳了兩聲,為諸女圓場,“鄭聲靡靡,這個典故用得很準確。孔夫子嘆大周禮樂崩壞,但是前朝傳世的音樂實在有限,哀板且枯燥。到了漢樂府時期,那些所謂的鄭地靡靡之音,反倒成了主流,鄭聲舞曲留下的譜子遠遠多于前朝禮樂。可見禮樂也在變化,也需要創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