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還是趙剛給王學新解了圍。
趙剛帶著嫌棄的眼神對李云龍說:“我說老李,咱們都是打慣游擊的人,還不明白游擊戰的那些道理?”
李云龍一時沒明白趙剛這話的意思,就反問了聲:“打慣游擊咋了?打慣游擊就不能打鬼子啦?”
李云龍急起來口氣就有些沖,不過趙剛卻沒跟他計較,心平氣和的解釋道:“老李,咱們打游擊時,要是一個連躲到山里,鬼子要多少人才能搜到咱們?現在輪到鬼子跟咱們打游擊了,你讓小東北一個山地連就把他們給找出來?”
聞言李云龍不由“哦”了一聲,就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鬼子這滲透戰,從許多方面來說跟八路軍打游擊很相似,如果有什么不一樣的,那就是滲透戰目標明確,他們的任務是配合主力部隊進攻,而游擊戰則沒有特點目標,他們更多的是尋找戰機見縫插針。
不過想到這王學新就有了主意。
“團長,政委!”王學新說:“咱們打游擊,鬼子就算派十倍的人來也沒轍,但這滲透戰……最終鬼子還是要以咱們駐地為目標!”
李云龍一聽,馬上就明白王學新的意思:“這話在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鬼子躲來躲去的,最終還不是要來進攻咱們防線?所以咱們不用去找它,它自個也會找上咱們!”
有句話叫“無欲則剛”,游擊戰因為沒有特定的目標所以才徹底無跡可尋,但鬼子的滲透戰卻不一樣,他們有目標。
有目標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他們遲早得行動,否則他們滲透進防線就沒有任何意義。
但趙剛卻依舊對此感到悲觀。
“問題是我們不知道他們的目標在哪也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動手!”趙剛指著地圖說道:“中條山將近兩百多公里,從上回他們進攻頑軍的戰術來看,他們不一定直接進攻防線,而是攻擊頑軍的后勤、軍火庫、野戰醫院還有配合主力部隊里應外合封鎖補給線等等。”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準備!”王學新用幾秒的時間整理了下思緒,就回答道:“首先,我們要用假情報迷惑敵人!”
這是針對特種作戰總是需要準確的情報并以情報為基礎制定作戰計劃這個特點……一旦鬼子得到的情報是假的甚至是八路軍有意放出去給他們的陷阱,鬼子的貿然出擊只會讓他們全軍覆沒。
情報戰,應該是最廉價也最有效的戰術。
王學新進一步解釋道:“比如補給線,我們可以分為平時還戰時兩條,或是秘密準備一條后備補給線,一到戰時不管什么地方打響戰斗,馬上改變補給線……這至少會打亂鬼子的作戰計劃增加他們暴露的可能,同時也給我們創造了戰機!”
李云龍微微點頭:“對對對,他們要是在補給線上埋伏又不想被我們發現,就只能乘天黑集結并潛伏在補給線兩側。要是我們臨時換了路線,嘿嘿……鬼子就只能在原地干瞪眼啦!”
王學新繼續說道:“再比如醫院,我們可以秘密增設火力點甚至是暗堡、地道,軍火則可以布設假倉庫等等,總之就是真的假的一大堆,讓鬼子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下手。重點是咱們口風要嚴,否則折騰一大堆東西自個把秘密漏出去,那就白費功夫甚至還會遭受慘重的損失了!”
在這方面,王學新對八路軍有信心。
八路軍別看一個個都面帶菜色窮得叮鐺響,但作戰意志方面還是沒得說。
其實,也恰恰是八路軍生活艱苦所以總體作戰意志才更強。
這其實可以用反證法:
同樣是抗戰打鬼子,人們為什么不到頑軍部隊里領軍餉而堅持在八路軍這一窮二白的隊伍里熬呢?甚至在被鬼子和頑軍聯合封鎖還有數十萬人不放棄,最終還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成功翻盤!
如果只從物質享受方面考慮,選擇八路軍是難以想像的。
因此,八路軍指戰員大多都是為了理想為了真正抗戰的人,他們聚在一起形成的隊伍,當然更團結作戰意志更頑強。
反觀頑軍,其消極抗戰的政策有目共睹,這決定了選擇加入頑軍的更多的是想到物質條件而不是精神和理想。
今天他們為了物質選擇了頑軍,明天當鬼子間諜將高官厚祿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當然也更容易動搖……孫良誠不就到鬼子那當方面軍總司令去了么?
而且是在明知道鬼子遲早要敗的情況下還這么干,只能說其不但骨頭軟還目光短淺。
因此,情報戰這招,在頑軍中實施那基本是行不通,今天定下了戰時補給線,明天畫著這條線的地圖就會出現在鬼子的辦公桌上了。
但八路軍卻并非如此,情報戰要是打得好,對付鬼子滲透戰就能事半功倍。
趙剛想了想,就點頭說道:“這個方法可行,而且我認為應該全軍都要實行。可以說是準備,另一方面也要給我們自己提個醒,戰時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要時刻保持著對敵的警惕性!”
趙剛身為政委,他的習慣就是把事情上升到另一個高度變成常態。
不過當然,小事駛得萬年般,平時提高警惕也沒什么不對。
“情報戰之后,我們還可以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布置。”王學新說:“比如我們可以把自己假想成鬼子……”
“假想成鬼子?”李云龍沖王學新一瞪眼,然后笑道:“這可沒人愿意干!”
這時代的人淳樸,其實也是對鬼子恨之入骨,所以即便是假想成鬼子或扮成鬼子都會被視為一種恥辱。
王學新說:“要是沒人愿意干,就讓山地連來吧!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找到我軍防線的漏洞……鬼子說不定發現的也是這些漏洞呢?”
王學新話還沒說完,李云龍就大手一揮,說:“那就說好嘍,就你們山地連干!”
王學新有種感覺,李云龍似乎就是在等他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