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章 州情(一)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晚唐浮生

  鐵林軍諸將告身的事情辦得十分順利。邵樹德去監軍院拜會了下丘維道,然后與宋樂聊了許久,末了請他幫忙代寫一份名單,遞給諸葛爽后,很快就把告身取了回來。

  鐵林軍使當然是邵樹德。他現在有四個頭銜,即鐵林軍使、夏綏銀宥節度副使、綏州鎮遏兵馬使、綏州刺史。這身份,娶媳婦估計不用彩禮,整不好還能收到大筆嫁妝。

  副使則給了李延齡,仍管輜重營,李仁軍現在就跟著他混。老李做庶務是一把好手,有他掌管后勤部門,邵樹德放心。

  盧懷忠升任鐵林軍都虞候,游奕使則交給了新來不過數月的朱叔宗,讓不少人眼紅不已。但沒辦法,這個職位專業性較強,其他人都不合適。從今往后,騎兵(如果有的話)、斥候、巡哨、令騎之類的,全歸他管。他原本的親軍副將之職由新提拔的西城老人范河代替,管親兵、巡邏隊、軍法隊等。

  四營戰兵主官進行了一番輪換。前后左右四營由蔡松陽、徐浩、錢守素、關開閏分掌,任遇吉調到州兵體系,取代甄詡的位置,他為主、甄詡為副,替邵樹德管著這支地方武裝力量——這個職位,必須得信任的人來干才行。

  鐵林軍還有一些文職人員,總計三十余人的樣子。其中最關鍵的軍判官職務由陳誠擔任,軍孔目官是陳誠推薦的,一個叫郭黁的讀書人,看起來頗為儒雅,就是不知道干不干得了這份繁重的工作了——做賬、出納、審計、文件收發,主要和李延齡對接。

  其他的逐要官之類,都是小角色,但也有要求,就是會寫字。鐵林軍檔案、軍史的編修,撫恤、退役人員名單的登錄,以及將來想搞的軍屬農場等一堆事務,都需要文化人來處理。

  如此一番調整,鐵林軍將有一百親兵、兩千營兵、一千五百輔兵,三百多雜兵,數十文職人員,填滿了四千軍額。邵樹德對此也很有成就感,部隊越來越正規化了,這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樣,感覺非常不錯。

  八月十八,一行人返回綏州。邵樹德遣李延齡帶五百河陽老兵去州城領取錢糧,等米下鍋呢,拖不下去了。

  對了,這五百河陽老兵,就是當初徐浩先期帶過來的。他們沒有入鐵林軍系統,邵樹德準備將他們編入州兵,并從中淘汰出數百老弱。老弱嘛,沒有戰斗力,自然無法抵抗。不過邵樹德也不會砸了人家的飯碗,他們將成為鐵林軍編制外人員,負責組建軍屬農場。

  農場所需土地部分用無主荒地,但還不夠,沿河的好地早有主了,不靠河的土地灌溉困難,產量有限。如何給軍屬農場弄到土地,邵樹德已有成算,那就是拿僧產開刀。寺廟叢林,香火不凡,和尚們個個肥頭大耳,土地阡陌縱橫,邵樹德早看不順眼了,將來會找辦法清理,給弟兄們弄點保障。

  軍屬農場的產出主要用來補貼生活困難的軍烈屬、傷殘士卒等等,暫時只能作為撫恤外的一種補充,以激勵軍士們奮勇作戰。

  八月二十,邵樹德帶著親兵下各鄉巡視,主要在龍泉、大斌二縣。

  司馬遷曾經就農牧區域進行過劃分。他認為從河北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境內)斜向西南,到秦、晉之間的龍門山為一條線,此線以南為農耕區域,以北為游牧區域。不過在這條線兩側,就自然條件而言,其實宜牧宜耕。誰強,這條線就會往對方那里偏一點。

  國朝以來,因為氣候溫暖濕潤,以及初唐那會不斷北進開疆拓土,農耕線大大北移。在東段,北移至燕山腳下,東北端甚至已至遼水下游。西段,已突破至隴山之西。北段,前進至陰山、大青山一線。

  也就是說,現在關內道西北部,基本上是農耕區域,甚至就連居住在這里的黨項人,也是以農耕為主,游牧為輔,和漢人的勞作方式幾無區別——西北漢人,也有少量人口從事游牧,正是初唐年間所說的“胡化”。

  龍泉、大斌二縣緊鄰無定河、大理河,南北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但中間被河水沖開了一個巨大的河谷平原,耕地面積其實相當可觀。與之相比,南邊的城平、綏德二縣雖然也位于河谷平地,但面積遠沒有北邊大。當然最差的還是延福縣,九成以上面積是山地,窮困得很。

  “宋別駕,夏綏鎮竟然也有如許多的絲麻,本使真是怎么也沒想到。”看著山下河畔的某處村落,邵樹德指著大片的桑林,驚愕道。

  “將軍是武人,長于戰陣廝殺,勸課農桑,供給糧草,制定方略,宋某當仁不讓。”被邵樹德從監軍院討來的宋樂,而今已是綏州別駕,有了五品官身。本來想把宋樂帶在身邊時時請教的,但考慮到州中尚缺一可靠之人留守,因此還是決定讓宋樂留下來,一州五縣悉數委之,州兵將領任遇吉、甄詡二人也聽從他指揮,幾乎就是心腹股肱之臣的節奏了。

  “王江寧曾有詩云‘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使君可知蕭關縣在何處?”宋樂問道。

  “可是原州?”

  “然也。”宋樂笑道:“蕭關已近長城,仍有大片桑林,咱們綏州有蠶桑,尋常之事,就連幽州鎮都有大片桑林。”

  邵樹德虛心受教。這就是不事生產,只懂打打殺殺的后果了。有了蠶桑業,就等于有了錢,因為在這個年代絹帛是承擔了部分貨幣職能的。而且桑木還可以制弓,是軍工產業的原材料之一,再加上廉價的牛角、牛皮、牛筋,至少可以說,在騎兵用弓方面,制作成本要比別的地方低很多。

  “宋別駕,那邊大好平地,為何卻任其長草,放牧牛羊?”往前走了一段后,邵樹德指著一處河邊平原,道。

  那里的水草非常豐美,似乎是因為汛期河水泛濫的緣故,將大量營養物質給沖上去。洪水退去后,牧草便瘋長起來,成了一處絕好的放牧地,產出的牛羊肉的味道應該也不錯。

  “一則河堤缺失,汛期泛濫,淹沒農田;一則缺引水之渠,無法灌溉。”宋樂解釋道。

  邵樹德點了點頭,這個道理他明白。不是靠著河就能灌溉農田的,因為地勢總有高低,太低易被淹沒,太高取水不易。只有少數地勢剛剛好的地方,才能利用現成的水資源灌溉,而這些地一般都已經被開發了。

  “貞元七年,夏州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灌田二百余頃。此后三十年間,開渠愈廣,田地愈多,至元和七年時,夏州貯粟高達八萬斛。后吐蕃圍靈州,軍食絕,夏州以牛馬雜運米六萬余斛至靈州。”宋樂侃侃而談:“元和中,振武軍墾田,引金河水,灌溉四千八百頃,收谷四十余萬斛。使君,要想得糧,必先開渠,而今龍泉、大斌二縣,灌渠可多?”

  “不多,甚少。”邵樹德搖頭。

  后世建國初期,為提高農業產量,一大舉措便是發動民眾大修水利,利用天然地勢大量開挖小水庫,貯存汛期水源,再開鑿渠道,灌溉農田,成果斐然。甚至一直到九十年代,邵樹德印象中冬季農閑時,農村還要派人上河清淤。

  這水庫和灌溉渠網,確實是農業發展繞不開的坎。龍泉、大斌二縣,若不惜民力,大肆開挖水庫、溝渠,許多無法利用的閑田可就派上用場了,糧食產量必然大增。但這事,怎么說呢,容易引起民變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別人來幫他們開挖,代價也由他們來承受。

  邵樹德心里有了數,繼續聽宋樂介紹農事。

  “宋別駕,近日我讀史書,言貞觀十四年秋,太宗欲往同州狩獵,劉仁軌建議‘退延時日’,理由是農作未畢,‘禾下始以種麥’。這應是越冬小麥吧?為何不見夏綏諸州種植?”聽了半晌,邵樹德突然想到了個問題,即此時關中都能一年兩熟,甚至連偏遠的河西走廊、燕山南麓及靈州黃河流域都開發了水稻田,但夏綏諸州卻沒這么做呢?

  “怕是冬日寒冷,夏日燥熱,以致不行。”宋樂也思索了半天,最后給出了這么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邵樹德聞言也是喟嘆。龍泉、大斌二縣,應該是處于后世的榆林平原上,面積倒是很遼闊,一萬多平方公里,然氣候沒有關中好。這會全年降水應該比后世還要多一些的,畢竟唐代屬于歷史上的暖濕期,年降水量應該在450毫米以上。可惜分布不均勻,春旱嚴重,夏秋交接那會暴雨成災,雨水在短時間內下完,大部分都流失掉了,無法被農業生產利用,故急需水庫調節。

  此事若成,糧食產量必可提升一大截。但這也是一項耗費巨大資源的工程,綏州目前是沒這個能力做的。光勞動力和糧食就不足,取之何處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