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932【木薯和人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朕

  如今的勸農司郎中,叫做楊邦貴。

  他受命安排農技人員,前往南蟠府教土著們耕種。事情處理妥當,楊邦貴又領著一人,來到應民殿覲見皇帝。

  勸農司有優秀傳統,每次見皇帝都要帶些土特產。

  這次帶來的是一堆木薯,而且還是海南島送來的木薯。

  楊邦貴欣喜說道:“陛下,鴻臚寺從海外帶回諸多作物,勸農司已經全部栽培試驗數年。這木薯是好東西啊!”

  趙瀚當然知道是好東西,他笑道:“說說你們的栽培成果。”

  楊邦貴詳細闡述道:“南北數省皆栽木薯,但北方長勢不好,冬天甚至會被凍死。木薯在南方各省皆長勢喜人,耐旱、抗風且不挑土,便是不好種番薯的山地,栽種木薯也收獲頗多。木薯一般要種兩年才能收,可瓊州那邊的試驗田,竟然不到一年就成熟了,畝產鮮薯一萬八千多斤!”

  “多少?”趙瀚以為自己聽錯了。

  “畝產一萬八千多斤,”楊邦貴重復道,又繼續說,“而且木薯抗風,今年夏天遇到臺風,試驗田里其他作物都毀了,唯獨這木薯歷經臺風摧殘而不倒!”

  趙瀚連連贊嘆:“好,好東西!”

  在穿越之前,趙瀚只知道木薯畝產很高,但還真不知道有這么高,而且也不知道木薯在海南島可以縮短生長周期。

  難道跟熱帶氣候有關?

  趙瀚囑咐道:“再將這木薯,拿去呂宋和西南邊境種植。特別是那車里縣(西雙版納),還有平南軍民府,都可實驗種植一番,若能成功便大力推廣出去!”

  楊邦貴說道:“陛下,這木薯有毒,聽說在非洲毒死過不少人。須用清水浸泡六七天,再煮熟了方可食用。”

  趙瀚點頭說:“這便跟前幾年推廣的蕓豆一般,都要煮熟了再吃,推種時須得反復告誡百姓。”

  蕓豆,就是菜豆、四季豆,幾十年前傳到中國沿海。如今,在大同朝廷的官方推廣下,已經逐漸傳播到全國各省。

  還有荷蘭豆,也就是青豆、菜豌豆,這玩意兒跟中國傳統豌豆略有不同。大同軍收復臺南之后,荷蘭豆也被帶回大陸,已在南方各省推廣開來。

  而且名字很扯淡,中國人叫它“荷蘭豆”,荷蘭人叫它“中國豆”,它的原產地其實在泰國、緬甸一帶。

  “椰棗試種如何?”趙瀚問道。

  楊邦貴回答:“椰棗在北方沒法過冬,就算不被凍死,也會凍得無法結棗。便是長江流域,椰棗的種植狀況都不好,只能在福建、廣西、云南、廣東、廣南種植。還有就是臺灣府各島、呂宋、椰城、馬六甲等地。”

  趙瀚嘆息:“我還打算在河套的沙漠里種植,看來太冷了確實不行。”

  冬至節,大朝會。

  文武百官祝賀皇帝節日快樂,命婦們也進宮給后妃們道賀。

  朝會散去,趙瀚在宮里擺上宴席,請文武大臣們試吃木薯面餃子。

  大臣們也沒在意,冬至、元旦兩節,皇帝本來就會賜予群臣扁食(餃子),這是從明代就傳下來的規矩。

  足足坐了二三十桌,趙瀚舉起筷子說:“眾卿開動吧,嘗嘗今年的扁食有何區別。”

  費如鶴蘸醋咬了一口,也沒覺得有啥區別。但他了解皇帝,知道今天的餃子,肯定是與眾不同的。

  已經榮升左侍郎的陳希頌,當然知道這是什么,勸農司那幫官員都是他的老部下。但暫時不能說出來,需要皇帝來公布,不能奪了皇帝的風頭。

  餃子吃到一半,侍衛抬進來兩筐木薯。

  眾臣紛紛望去,猜測那是什么作物的根莖,反正肯定是可以拿來吃的。

  趙瀚終于笑著說:“此物名為木薯,產自美洲,被葡萄牙人引種到非洲,而今又在我天朝種植。今日所吃扁食的面皮,便摻雜了木薯粉,兩斤小麥粉兌一斤木薯粉,就可以用來包餃子了。”

  朱舜水拱手說:“恭喜陛下,又得一新作物,天下百姓皆可豐衣足食也。”

  趙瀚笑道:“此物可種在南方各省,耐寒、抗風、不挑地,荒山野嶺亦可種植。貧瘠山地,亦可畝產數千斤。地力稍微肥些,畝產輕松上萬斤。南方各省皆兩年一熟,瓊州則可一年一熟,瓊州的試驗田甚至畝產一萬八千斤!”

  畝產一萬八千斤?

  群臣聞之嘩然,畝產幾千斤的紅薯,就讓他們感覺很離譜了。

  數百年后,木薯經過培育,再加上使用化肥,畝產四五萬斤都很正常,這一萬八千斤還真不算啥。

  “祥瑞啊!”眾人驚呼。

  趙瀚大笑:“咱們便把祥瑞吃掉,動筷,動筷!”

  陳希頌終于說話了:“江西、浙江、云南、貴州、廣東、廣西、廣南各省皆多山,山地往往種玉米和番薯。從今往后,又有了木薯,山中百姓便不知饑矣!”

  “哈哈哈哈!”趙瀚大笑。

  群臣也跟著笑起來,宴席上一片歡樂。

  木薯跟紅薯一樣,吃多了腹脹。木薯皮不處理好,吃起來還會發苦,歸根結底還是貧民的食物。

  但不可否認,這些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會讓中國人口打著滾兒往上翻。

  錢謙益說道:“全國人丁,怕是早已破億。”

  “何止破億,怕是有一億兩千萬了!”左孝良笑道。

  歐陽蒸說:“再過兩個月便知曉!”

  五年一次人口普查,各村會催促村民,十二歲還沒登記的趕緊上戶口,這兩年死去的也要去縣里報備。大同新朝不交丁役錢,也沒什么生育限制,老百姓對此并不抵觸。往往是村長進行統計,把數據交到鎮里,由鎮長帶去縣衙報備。

  肯定有疏漏,但大致數據沒問題。

  冬至節前后,南京附近的省份,就已經把人口統計送來了,同時送到的還有應繳中央的稅款。至于更遠的省份,須在明年二月底之前搞定。

  冬去春來,元旦和元宵熱鬧非凡。

  很多省份的官員,趕在元宵十天長假期間,押送賬冊和稅銀抵京,順便還能在南京觀賞花燈。

  二月初,各種統計便結束。

  民始十七年,全國歲入6820萬兩白銀(含海外領地)。如此恐怖的財政增漲,很多來自于去年清查海關,大量外貿公司巨額罰款和補交稅款(還未結束)。

  而全國人口,也較五年前猛增,達到1億2千3百6十4萬。

  這個數據,不含12歲以下孩童,不含海外領地,不含新占領的阮氏地盤。但把蒙古、黑龍江、青藏、緬北統計進來了,這些地方統計不準,但數據肯定只少不多。

  江蘇、江西、四川,三省人口皆破千萬大關。

  另外,河南人口增漲迅猛,人口年增長率接近3。

  北方各省都增漲很快,但河北、遼寧等省一直在接收移民,那里的人口并不屬于自然增漲。河北全省,人口已快250萬(不含北平府),有不少江蘇農民主動北遷。

  南方的土地,已經開始緊張,不過還在承受范圍內。

  勛貴家獲得的賞田,也不用再買奴隸耕種。自有家里人多地少的農戶,愿意租種勛貴土地。

  還有農戶生的兒子太多,小學畢業就離開農村,跑去城里或鎮里當學徒打工,為工廠主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而沿海地區,特別是閩粵浙桂四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海謀生。

  出海有三種模式:

  第一,做水手跑船,風險很大,工資較高。

  第二,大商人或者海外地主,招募人手去海外拓荒,呂宋和椰城正在瘋狂開墾。開荒出來十畝耕地,組織者分得四畝,剩下六畝分給開荒百姓。同時,百姓還會佃耕組織者那四畝土地。

  開荒很麻煩,組織者提供資金和武力保護,百姓則成群結隊砍樹、平地、種植。剛開始一兩年,都是集體耕作,可以提升開荒效率,把地耕熟以后再分田。

  他們還總結出開荒規律,頭兩三年種甘蔗,然后再改種糧食,如此獲利最豐。這導致呂宋和椰城的甘蔗產量大增,榨糖業也快速發展。

  海外的大地主們,終究沒走歐洲殖民者的路子。

  一來奴隸不好買,二來奴隸不好使。奴隸種植園的產出,遠遠不如使用漢人佃戶。

  大地主們還自己籌錢建水塘和灌渠,普通農民和佃戶,每年灌溉時要給大地主繳納水租。

  第三,以籍貫或宗族為單位,農民集資前往海外開拓,這種方式在臺灣極為普遍,呂宋和椰城也有不少。往往一個村,全都來自同一個縣。又或者一個村,雖然原籍不同,但全都是客家人。

  大概就是清朝開發臺灣的模式。

  歷史上,滿清雖然收復臺灣,卻只開通一個港口,且不準帶家屬過去。

  這種禁令就是一紙空文,閩粵兩省百姓瘋狂前往臺灣。但海外開墾困難,家屬真的無法帶去,往往好幾個村子,居然看不到一個女人,全都是年輕氣盛的小伙子。

  全是青壯小伙,又沒有家眷,周圍還都是同鄉,你猜會發生什么事情?

  另一個時空的臺灣,在清朝年間起義不斷。而且非常扯淡,都是剛開始非常順利,把滿清駐軍打得抱頭鼠竄,然后起義軍內部分裂。漳州人、泉州人、廣東人、客家人互毆,最后被滿清派來的大軍給分化鎮壓。

  嘉義縣這個名字,就是移民互毆的結果。天地會內部,因為籍貫仇怨打起來,當地百姓站在朝廷那邊,最終被朝廷嘉獎改名“嘉義”。

  什么地主,什么官府,在沒有妻兒羈絆的移民青壯面前,通通屬于渣渣!

  但清朝派往臺灣的官員,又往往不能轉變思想。任憑吏員如何勸諫,官員都按照大陸那套,在臺灣進行橫征暴斂。一收苛捐雜稅就炸,收得狠了直接殺官造反!短則數年暴亂一次,長則二三十年來場大起義。

  如今的大同新朝,海外開拓很有那種味道。

  同樣男多女少,同樣鄉里抱團。即便是大地主,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無處發力的年輕人很容易鬧事。

  這兩年,出海開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海外總督們又是高興又是頭疼。關鍵在于給他們討老婆,只要有了妻兒,這些青壯就能安定。于是總督們向朝廷申請,截留一部分稅銀,向各地土酋購買年輕女子。

  那些土著之間也會打仗,現在打得更兇了,就是搶女人賣給漢人總督。

  特別是爪哇島,同時存在好幾個蘇丹。早就打出了狗腦子,一旦誰贏了,立即縱兵劫掠,除了搶財貨就是搶女人,把女人運到椰城便能換來財富。

  (本章完)

  請:wap.shuquge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