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里受到邀請的賓客基本都到齊了!
賓客里有大到王玄凌這樣地方上的巡撫,小到地方上的廳官,也就相當于從前衙門里的功曹。
按照明國行政機關分級制度,從部以下,分為司、曹、廳四級。一些特殊部門不受地方三大主官的完全轄制,有一定的獨立性。比如稅部、商部、交通部、民部等。
還有官職更小的村長,這個不是全部受到邀請的,而是表現突出,有重大功勞的,才會被破格邀請。比如舊歲明軍攻取山東時,曾為明軍提供過幫助的趙延河趙村長。
在山東行省全部百姓大遷移的背景下,他們趙家村的百姓大半留在了山東。雖然后續由于聽說了明國本土安定的生活環境,以及不少去那邊闖蕩過的百姓回來現身說法,使得村里又有少數人自愿遷去了遼東,但總體上,趙家村的基礎還是保留下來了的。
這個本是流民七拼八湊的村子,也正是因為政治站隊正確的緣故,獲得十年的糧稅免稅期。并且他們村子也不用躲躲藏藏的待在蘆葦蕩里了,而是被遷到了蓬萊縣附近安置。
得益于商業的迅猛發展,他們村子也不再種糧,而是都種瓜果蔬菜,大搞雞鴨鵝,豬牛羊養殖。在缺乏人手時,還從難民中招募了一些外來人口作為勞動力補充。
不僅為村里注入了外來血液,還有利的壯大了村子的規模。
且現在趙家村在規模上已經稱得上鎮子了,常住人口有七百多人。再加上周邊經常來打零工的百姓,有兩千左右。
這樣的政績也進入了縣令葛靖的眼里,所以此次申報赴宴名單時,也就順勢將其推薦了上去。而巡撫衙門那邊得知了趙延河還有著功勛后,更是沒再多加審核就允了。
此刻坐在席面上,看著滿屋子的貴人,當了大半輩子底層人物的趙延河還是有些緊張的。哪怕他們趙家村已經生活大變樣,在很多普通百姓眼里算得上是富貴人家了,但和在場的那些高官和大家族相比,還是不夠看的。
而一些本土士紳也注意到了像趙延河這等小官小吏的存在,瞧著他們緊張的模樣,心里莫名的升起了幾許優越感。但當目光落在那些坐的筆直,卻缺胳膊少腿的退役軍人身上時,他們心中的優越感立即收斂了不少。
因為正是這些人,用強大的武力滅掉了盤踞在山東的紅襖軍,以不容拒絕的姿態給他們換了一個主人。并且當他們想要偷稅漏稅時,這些出自軍中,卻因身體有缺而轉為文職的退役軍人,就會以令人驚嘆的業務能力,讓他們沒法少交那么一個子兒。
且就算當時幸運的躲過去了,若是后來被查出來,還會引來惡狼一般的治安軍。當數額巨大時,就直接是抄家滅族了。登州與海州兩地,可是有不少因偷稅漏稅而被抄家且勒令遷往苦寒之地的大家族。
現在還安安穩穩坐在席面上的,都是已經對這些退役軍人服氣的‘忠順’家族,或許還有士紳想著趁這個機會跟兀魯圖斯訴訴苦,以表他們對治安軍與稅務官的不滿。
不過當前場上最吸引人的,還是最靠近主位的那一桌席面。上面坐了一半跟隨兀魯圖斯隨駕的高官,剩下的一半則是山東行省本土的高官。比如巡撫王玄凌、總督兀良哈·吉木乃特、省札魯忽赤王遷,西軍副都督特木倫,大連水師千戶周餅等。
眾人圍著八仙桌而坐,最靠近上首的位置是全東。他是樞密院尚書之一,是當前在座官員中等級最高的,屬于正三品。至于正二品,自然是兀魯圖斯了。一品官員受國格的限制,現在是一個都沒有。
王文統身為禮部左侍郎,和民部左侍郎俞振銘有幸陪座在列。瞧著諸位大佬在他們跟前談笑風生,兩人都是拘束得緊。
好在這時候,一身傳統華服的兀魯圖斯在少量近衛軍和近侍的陪同下,進入了大廳。
十五歲的年紀,稚嫩感已經漸漸褪色了。尤其是兀魯圖斯來時經過下人的裝扮與修飾,以及下顎長出的青澀胡須,讓他都看著更為成熟穩重一些。
只不過頭上沒有戴漢人的帽子,也不像傳統的蒙古人一樣扎著小辮子。而是剪成干練的短發,使得整個人看上去比較有精神氣兒。
胡努爾適時的喊了句‘明王殿下到!’
頓時賓客們都從座位上起身,齊刷刷的跪下行禮。兀魯圖斯讓他們平身后,也不敢馬上落座。
待來到上首,專為兀魯圖斯布置的席案是有別于其他人的長條桌。上面已經擺了幾樣零碎吃食,還沒有正式上菜開席。
“都快坐下吧!本王遠道而來是想跟諸君一起共勉,讓山東行省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不是為了訓斥你們罰站的!”兀魯圖斯先是說了句調笑的話,讓諸位賓客們的心情不再那么緊張。
眾人立即回聲不敢,以及誓死報效大明之類的話,才慢慢坐下。隨即隨著一聲銅鑼響,侍者們立即端上熱砰砰的飯菜上桌。
同時在兀魯圖斯的正下方,早已安排好的歌舞技師們也紛紛上場,以助喜慶。
為了盡量的讓兀魯圖斯有賓至如歸之感,請的技師大多是從明國本土請來的。也有一些是從宋國來的,比如正在臺下跳舞的絕色女子們。一個個腰身纖細,體態柔美,將江南女子的溫婉簡直體現到了骨子里。
在場的賓客們也都吃得盡心,看得開心。兀魯圖斯也喜歡這樣的舞蹈,但他更喜歡明國自己的舞蹈。不同于宋國舞女的含蓄、溫婉。明國的宮廷舞蹈大多偏向奔放、火熱。
一般舞娘的衣著都不算多,且以半透明的艷麗色為主。跳起來也不是拿什么扇子,而是刀劍為主。表演之時,尤為讓人感受到其中的陽剛之美。再配合著舞娘們的衣著與姣好的面容,強烈的反差感特別的吸人眼球。
這也剛好迎合了明國尚武的主流風氣,所以在明國本土頗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