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且朝政事務繁多,都需國主親自過目。若是親征,只怕誤了朝政啊!”得知兀魯圖斯要親征,文臣之首的周紹出聲勸道。
武將這邊也不希望兀魯圖斯親征。一來是為安全考慮,二來嘛,自然是為了軍功。畢竟兀魯圖斯親自征討高麗,那軍功上自然會分潤不少。閑了這么久的北軍和南軍可是恨不得大干一場的,自然不愿意被分潤了軍功。
但這件事卻是兀魯圖斯早就考慮好的!
所謂畢其功于一役!
高麗這撮爾小國,既然要滅,那就要盡全功。此次不僅要將高麗全境拿下,設立江南行省。還要將那些扎根在地方上的貴族地主和讀書人一網打盡。所有屬于高麗的文化典籍焚燒焚毀,盡可能將高麗掌權階層消滅殆盡。
那些高麗普通百姓,則至少遷出一半。他們的田產、房屋、耕牛等,則用來安置山東的難民。然后再加大推行明國教化的力度,從根源上毀掉高麗存在的文化土壤。
所以此次征伐高麗,注定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有可能還會平叛平得叛亂不斷!這些也正好符合兀魯圖斯的心意。越多的人跳出來越好,只要將那些反對明國統治的百姓殺的夠多,往后江南行省的建立就越發順利。
在征伐倭國時,江南行省也會成為明國的重要前進基地!
抱著這樣的想法,兀魯圖斯拒絕了所有人的勸說,態度強硬道:“征伐高麗事關東征倭國,由旁人看著我無法安心。且明國雖與蒙古汗庭不同,但天子親征,卻是慣例。汗庭有大汗率領大軍西征,我們明國自然也能有國主率軍東征高麗。你們不用再勸我了!昔日我便領著你們從海拉爾一路打到遼東,今日只是征討一高麗小國,又有何不妥?”
縱觀明國的崛起史,大大小小的戰役,兀魯圖斯也確實很少缺席。且和高麗相比,無論是拉海爾省的諸位宗王,還是遼國與大真國,國力都比高麗要強。
但這些勢力和國家,都已被滅。所以高麗這個曾經的手下敗將,征伐起來的風險可是很小的。
眼見兀魯圖斯都這樣說了,且在明國國內,兀魯圖斯的威望與權勢根本就沒有人能掣肘的,因此文臣武將們便也不好再勸了。
于是東征的時間便定下,就在七日后。
與高麗接壤的平州,在接到朝廷的誥命后,更加迅速的接收來自遼寧、吉林兩省的糧草,以作勞軍之用。
時間很快,七日一眨眼便成為過去。兀魯圖斯率領南北二軍共計十萬,從容不迫的離開上京南行。
消息也第一時間傳回高麗國內!
作為此次操弄高麗大叛亂的崔愈恭,立時心驚肉跳了起來。不等他多想,新軍萬戶兼指揮使王康就來崔府尋他了。
“崔尚書,明國國主要親自來征伐咱們了!”王康殺害柳典是被崔愈恭等人挑唆的。只是這些人害怕明國的報復,所以一直都躲在后面遙控指揮。
“王指揮使,無需多慮。南京城易守難攻,明國的大軍還不會那么快兵臨城下。且咱們也不是沒有退路,一路往東,還能退到海上去。再不行,倭國還能收留咱們。說不得倭國知曉明國欲要征伐他們,還能為咱們提供助力。”
因與倭國隔著近,歷來就有高麗貴族在本國待不下去的時候,就去倭國避難。反正倭國海島眾多,隨便找個海島藏一陣子,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他們。
在倭國的奧羽國,就安置了很多來自半島和東北、中原之地的逃民。他們既可以帶來大陸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能替倭國擴邊,占領蝦夷人的領地,算是好處多多。
“如此倒也不是一個好去處!只是高麗到底是咱們的根基所在,若要全都棄之不顧了,總有些難以割舍!”王康有些為難道。對于明國的大軍,他是沒信心抵抗的。
也就是那些趁著高麗亂局,而一股腦作亂的賊匪流寇才不知天高地厚的,跟明國人硬拼。這樣也好,就讓這些人給明國大軍多找點麻煩,以便延緩他們的行軍速度。
而他們自己,則趁著這機會趕緊搜羅金銀財寶,想好退路。反正正面是打不過的,那就在私底下給明國人找麻煩。同時也利用高麗少有的幾座堅城擋住明國人的速度。
只要進攻高麗受挫,而他們又上表誠服。再由明國更改此前的去國號、索貢等苛政,那明高之間,還是相親相愛的宗藩國。
在高麗內部想著應對之策時,明國的大軍用了兩日便跨過了鴨綠江,再過半日,便到了臨近高麗的最大邊城平壤縣。
經過這些時日的發酵,平州邊地也多了不少肅殺之氣。同江右岸,也出現了反賊斥候的身影。但在脫黑忽阿的命令下,明國的斥候立即出動,將這些膽敢窺探軍情的宵小之輩全部斬殺。
不僅如此,還派了小股兵馬進駐同江右岸的同江大營舊址。自舊歲被明國攻占后,大營便遭到了廢棄。后來高麗朝臣也不敢新設,只在同江以南的黃州城招募了五千的兵勇,以彈壓地方和監視明軍的動向。
但在明國已經駐軍南京城的情況下,黃州的駐軍就是個笑話。
當下在平壤縣城內,百姓、商戶一切勞作、經營如常,似乎并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倒是在城外,密集布置了一些帳篷,乃是安置從高麗境內撤回的移民和為數不少逃難而來的高麗百姓。
有鑒于戰時即將開始,為免混入細作,所以這些移民和難民,都不準予離開平壤縣境。在城外被官府統一安置時,除了接受救濟外,還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幫著修建堤壩,開墾荒地,修建灌溉溝渠,搭房子,為的都是更好的接收新移民。
兀魯圖斯看到李同知將這些民政要務都安排得不錯,也不吝嗇夸獎,引得對方感激涕零。
隨后兀魯圖斯便宣布了作戰計劃。南北大軍兵分兩路向南推進。一路沿著黃海灣向南推進,一路沿著北海向南推進,勢必除惡務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