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十四章:遷都廢漕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明勛二代

  乾清宮東暖閣:

  朱瞻基端坐御座之上,在其下首,張忠正垂手侍立一旁,君臣兩人正在奏對。

  張忠飛快的瞥了一眼上首的朱瞻基。

  見其人穿著一件玄色纻絲直綴,外套一件紫色褙褂,頭上的那頂沒骨紗帽,也是隨便戴上去的,一看就是大內居閑的便服。

  “朕聽說軍器監的大使黎澄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火器,其射程準度比起永樂年間的火器有了很大的改進。”

  朱瞻基說到此處瞥一眼張忠繼續說道“而據那黎澄說言,是得了你的指點,他對你可是十分佩服的。”

  “張忠,你也懂火器嗎?”朱瞻基狐疑問道。

  “臣只是紙上談兵罷了!”張忠自嘲笑道“陛下是知道的,臣以前身體不好,無法外出,故多在家讀書。”

  “嗯!”

  朱瞻基點了下頭,表示此事他也知道。

  “臣打小便仰慕父親能馳騁沙場,故十分喜歡聽他講戰場之事。”張忠解釋道“而父親多有言即火器乃神兵利器,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很大。”

  “所以臣私下里多有看火器方面的書籍。”張忠徐徐說道“是故如今才對火器有了一番自己的見解。”

  “哎!”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雖然自幼身體不好,卻也因此有時間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這也算有所得吧!”朱瞻基感慨說道。

  “既然說到此事,臣有一言需稟告陛下。”張忠思忖片刻后說道。

  “你盡管說來”朱瞻基頷首示意道。

  “太宗永樂皇帝深知火器之利,并因此成立神機營,可謂見識深遠。”張忠徐徐說道“臣敢斷言,未來戰爭之關鍵,一定在火器之優劣。”

  “所以,臣斗膽諫言陛下,能給予軍器局更多支持。”張忠俯首說道“好讓他們能研制出更多的神兵利器,為國效勞。”

  “嗯!”

  “你所言極是。”朱瞻基頷首道“朕深以為然。”

  “既然你十分了解火器,不如也在軍器局掛個名。”朱瞻基笑道“你與黎澄二人合作,早日為我大明研制更多的神兵利器出來。”

  “臣遵旨”張忠心中一喜,本來他就有意,借助自己前世的一些見識經驗,讓大明的火器快速發展,以求領先全球。

  如今朱瞻基讓他能在軍器局掛個名,這樣日后自己行事也名正言順了。

  “陛下,殿外楊士奇等大學士與六部尚書求見。”正當朱瞻基與張忠奏對之時,司禮監太監金英適時稟告道。

  朱瞻基聽了一手扶額,臉上露出為難之色。

  張忠見狀識趣的俯身稟告道“陛下與重臣商議國事,臣不便在此,請準臣退下。”

  朱瞻基失笑搖頭,擺手說道“無妨,朕與他們要談的是遷都廢漕之事。”

  “你可知曉此事。”朱瞻基繼續說道。

  張忠點了下頭。

  并且心想,我當然知道。

  這遷都廢漕可謂是這段時間以來,朝堂民間的熱門話題了。

  要知道,先帝洪熙皇帝在位時,遷都之意,十分明顯,甚至不惜下詔京師各部門都稱行在。

  如今新帝登基,眾人自然都想知道,這個宣德天子對遷都廢漕一事是如何看的?

  “那么你認為朕該不該遷都廢漕呢?”朱瞻基繼續問道。

  “我草,你問我?”張忠不由心中腹議。

  “按理說是不應該遷都廢漕的。”

  “但是吧!”

  “他張忠如今畢竟人微言輕,朝堂大佬的意見他不清楚,朱瞻基的心意他也不明白,如何能這樣貿然的表態呢?”

  “還是穩一手的好。”張忠心中想到,隨即便有了決斷,俯身回答道“臣認為南遷為減負,北遷為戍邊,兩者根本無對錯之別,只取決于陛下想要什么、大明想要什么?”

  張忠回了一個模棱兩可的話,又將話題扔給了朱瞻基。

  “罷了!”

  朱瞻基失笑搖頭,轉而對金英說道“宣諸臣入殿吧!”

  金英領命出去了,不一會大學士楊士奇等人便進來了。

  眾人行禮如儀。

  “關于遷都廢漕之事諸位便議一議吧!”朱瞻基待眾人行完禮后吩咐道。

  “臣認為不應該遷都。”率先上前作答的便是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

  “喔!”

  “愛卿,盡管說來。”朱瞻基神情一肅,徐徐說道。

  “本朝自永樂十三年罷了海運后,南北物資運轉多依賴漕運。”

  “而漕運七段,湖、江、浙等南三漕,白、衛、閘、河等北四漕。”

  “若朝廷遷都南京之后,必然廢漕,北漕河幾萬官吏的安置將是個大問題,牽涉極多利益。”

  楊士奇說到此處沉吟片刻后,繼續說道“陛下初登基,皇位未穩,國家內部依舊有隱憂,值此之際,實在不該大動干戈。”

  朱瞻基聽楊士奇說到國有隱憂不由臉色一變,因為楊士奇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在此的眾人誰不知他楊士奇說的隱憂便是漢王。

  眾人聽了一時默然。

  此時一向與楊士奇有宿怨的行在禮部尚書呂震上前反駁道“楊士奇此言偏頗狹隘。”

  朱瞻基見反駁的是呂震,不由臉色不愉。

  他后來才知道,自己未歸京時,這個呂震與漢王私下是有些交往的,但其人頗為謹慎,沒有留下什么明顯的證據。

  所以他還沒有找到機會處理此人。

  畢竟他剛登基,還未徹底掌握朝堂,而這呂震在永樂朝時便得寵于永樂皇帝,到了洪熙朝時官至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乃是朝中重臣,不好無故貶責。

  朱瞻基頷首示意,讓呂震繼續說。

  呂震便繼續說道“先帝之所以打算遷都,正是因為京城用度全靠江南支撐,每年漕運靡費浩大。倘若遷回南京,便可以省掉大半漕費。”

  “而且據臣所知江淮的漁戶為服船役殫精竭慮,淮安的纖夫為維持過壩精疲力竭。”

  “臣還聽說為了維持漕水豐足,各地要分水借水,以致傷了農時,更不要說每年花費巨億的南糧北運。”

  “這大運河美則美矣,卻著實勞民傷財。”呂震最后總結道。

  隨即其人俯身說道:“陛下,漕運費用浩大,百姓不堪重負,遷南都而罷漕運,上利朝廷,下惠萬民。”

  眾人聽了也一時默然,因為呂震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夏原吉你執掌戶部,漕運涉及國家財政,你也說一說你的看法?”朱瞻基說道。

  “呂尚書說的有一些道理,但他畢竟不懂國家財政。”夏原吉說道“臣認同楊士奇的觀點,眼下不適合遷都廢漕。”

  “說一說你的理由”朱瞻基擺手阻止了呂震準備上前辯駁,轉而問夏元吉道。

  “南海的珍奇、湖廣的礦產、江南的絲綢、西北的藥材、塞北的皮毛,這十三省兩直隸天南海北的各種物產,因為有了這一條運河而流走運轉,通達四方,天下皆可享其大利。”

  夏元吉畢竟是從永樂朝時便執掌戶部長達二十年之久,對國家財政可謂爛熟于心。

  想那永樂皇帝朱棣,五次北征,南平安南,遣鄭和下西洋,疏通運河,營建京師,修永樂大典做下如此多的大事,哪一樣不要花錢。

  而朱棣之所以能成事,就是因為背后有夏元吉這個理財小能手。

  回到眼前,只聽夏元吉繼續說道:

  “我剛才說的大利,可不只是商賈之利。

  “漕河帶動起的、流動起來的不只是物資,也不只是錢,而是人心,是四方對朝廷的向往之心哪。”

  “百貨流通,這是一朝之命脈所在。譬之如人,若是一個人血液壅滯,無處能通,豈能長久?”

  “只有血液經行四肢百骸,循環輪轉,才能長命百歲。”

  “太宗皇帝頂著無窮壓力遷都京師,又力主疏浚這條漕河,這是大胸襟、大格局,豈是一群只會計算錢糧的無知之徒所能領會。”

  夏元吉此話一出,眾人肅然,真可謂振聾發聵。

  “張忠,朕先前問你,是否應該遷都,你沒有給朕明確的回答。”朱瞻基環顧眾人,卻又問起張忠來“如今你都聽了諸位大臣的意見。”

  “朕再問你,你認為朕應該遷都嗎?”朱瞻基似笑非笑說道。

  “不應該。”張忠斬釘截鐵說道。

  “臣認為都城決定了王朝的性格,江南繁華,南京柔媚,會使王朝過早陷入頹廢與安養,而京師瀕臨北境,時時面臨胡虜的威脅,如此才能保持住開國時的銳氣。”

  “嗯!”

  “有理”朱瞻基頷首道“繼續說。”

  “如今的北境邊關,背后就是京城,就是皇上,所以糧草兵器、甲胄輜重什么的,要多少有多少,邊墻也修得結實,足以震懾那些韃子,要是皇上回南京去了,會怎樣?”

  張忠問道。

  “就算皇帝南遷,這里也可留下一員上將或者藩王,一切依循舊制便是”呂震插話道。

  ““沒用的,就算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重新活過來,也沒用。”張忠搖頭說道:

  “太宗皇帝為什么放著錦繡江南不住,把京城擺在離草原不遠的京師?”

  “因為他知道,只有京城擱在那兒,邊關的士兵才有主心骨;只有皇上親守國門,才能帶動漕運,把物資輸送到北境。”

  朱瞻基聽了心中一震,他可從來沒從這個角度考慮過問題。

  “天下的力量,永遠都是朝著天子和國都流動。國都一遷,漕運必停,漕運一停,邊事失去支持,必然弛廢不堪。朝廷在南京安享繁華,可北邊的狼們也會成群結隊出來覓食,從此邊關永無寧日”

  想到此處朱瞻基一臉嚴肅。

  張忠見狀趕緊俯身說道“兩晉時五胡亂華,方有永嘉南渡,北宋靖康之恥,才有南宋偏安一隅。”

  “唯有我朝太宗皇帝氣魄非凡,遷都京師,以君王之身,鎮壓胡虜。”

  “遷都實在不可行”張忠最后總結道。

  “朕意已決,遷都廢漕之事作罷!”朱瞻基聽了張忠的話沉吟良久,方才環顧眾人叮囑道“若有人再敢非議此事,朕定不輕饒。”

  “是”

  眾人連忙俯身稱是。

  ps:厚顏求點推薦與月票,有打賞更好,謝謝!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