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一十一章 當然可以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科技之我的時代

  另一邊,徐海明在休息室里找到了陸洋,此時的陸洋正坐在靠椅上閉目養神。

  徐海明走了過去,說道:

  “怎么了?失敗了?沒關系啊,下一次再搞嘛。”

  “你沒進操作室看一下嘛?這么不相信我,我會失敗嗎?”陸洋沒有睜開眼睛,他聽出了是徐海明的聲音。

  “比起核聚變,我還是更擔心你,既然成功了那為什么會不開心呢?”徐海明在他旁邊的座椅上坐下。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太糾結了。”

  “方便和我說說嘛?”

  “那要看你現在以什么身份和我聊天了。”

  “有什么區別?”

  “好吧,區別也不是很大。”

  “那你就說吧。”

  “你說就我現在的身份,國家能給與我最大的信任嗎?”

  “當然能了,我是直接和首長對接的,首長就很相信你。”

  “那我想造航母,想造戰斗機,我想造武器,國家讓嗎?”

  “當然可以,這次我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知你,銀創的武器研發和生產的證書馬上就下來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了。”

  陸洋猛的睜開了雙眼,盯著徐海明問道:“真的嗎?”

  “是真的,我能拿這事開玩笑嘛?軍工廠的許可證我都帶過來了。”

  “真是太好了,太棒了,哈哈哈哈。”陸洋笑的很大聲。

  “別高興得太早,你雖然有了資格,但是還是有限制的,你的軍工產品只能和我們國家交易。”

  “這算什么限制,等于沒限制嘛。”

  陸洋心里舒服了,終于不用那么糾結了。

  “你的諾貝爾獎章、證書和獎金我也都帶過來了,現在不在身上,等我回去拿給你。”

  “沒事,我又不急。”陸洋根本就不在意諾貝爾獎。

  這個時候,舒印彪進了休息室看見陸洋就說道:

  “陸董,外面有一群人等著實驗報告呢,必須是您去宣布啊。”

  “好,我現在就去。”陸洋輕快地說道。

  “對了,陸董,剛才你好像心情不是很好,實驗不是成功了嘛?”舒印彪突然想起來這事。

“剛才我是在想其他問題,比較糾結,跟可控核聚變沒有  關系。”

  “哦哦,我還以為裝置有隱患呢。”

  報告會場內,眾人已經等了2個小時了,ITER的報告會也只等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啊,西方記者心里普遍想著陸洋是因為成績太差,又或者是根本沒點火成功,所以不好意思公布實驗結果。

  而站在陸洋這邊的記者也同樣興奮,他們認為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說不定第一次實驗就能打破ITER剛剛創下的314秒持續放電的記錄。

  就在他們胡思亂想的時候陸洋出現了,手上沒有拿任何東西,一個人就這么走上報告臺。

  “各位,中午好啊,現在快到午飯時間了,我不耽誤大家時間了,就直接宣布了,這次國銀電力公司的第一次可控核聚變項目中聚變反應持續放電時間已經超過一個半小時,聚變溫度穩定在億攝氏度,現在依舊在持續穩定地輸出電能。”陸洋用最平淡的語氣說出了最驚心魄的事。

  下面人一時間都傻了,不管是西方記者還是東方記者,都被陸洋的話震驚到了,以至于臺下一點聲音都沒有,十分安靜。

  “下面是提問環節,抓緊時間吧,各位。”陸洋也沒管他們的反應繼續說道。

  陸洋的話把眾人從震驚狀態中拉了回來,頓時沸騰了。

  “陸董,您好,我是人民日報的記者,請問您上面說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可控核聚變已經成功實現了?”

  “現在時間估計已經超過6000秒了,如果不出意外,確實是成功了。”

  眾人聽到陸洋正面確定了可控核聚變的實現,立刻炸了,有一個華夏記者都叫出聲來了,不過沒人指責她,大家都能理解。

  “陸董,您好,我是網易新聞的記者,請問這項技術多久能實現民用?”

  “你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將會是世界上第一座民用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具體多長時間,我不太清楚,這個要問國銀電力的董事長舒印彪舒董,不過應該不會太慢。”

  “陸董,您好,我是紐約時報的記者,請問您可以具體闡述一下這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效用嗎?”

“這個可控核聚變裝置我取名銀星,是采用的氘氚聚變反應原理,它一年可以輸出1000億度電,電能轉化率為99.9,也就是說1克氘氚原料,可以放出理  想當中的將近10萬度電。另外我還升級了原料生產技術,現在氘氚原料的生產成本是3萬軟妹幣左右,所以銀星輸出1000億度電的原料成本只有300多萬軟妹幣,當然,這只是原料成本。”

  現場的記者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原本以為就算陸洋成功了,那成本肯定也是天價,還得進行進一步升級改進,降低成本,沒想到陸洋一步到位,這樣的銀星簡直嚇人。

  “陸董,您好,我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請問您有沒有打算和國外的電力公司合作,讓全球的人民都可以用上清潔能源,從而減少碳排放,阻止全球變暖?”

  “我是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用上清潔能源,但是我之前說了,國銀電力公司的董事長不是我,我也不參與公司的管理。”

  “陸董,您好,我是路透社的記者,請問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研發可控核聚變的?胡景佑博士宣布退出ITER是不是因為您的原因?”這個記者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陸洋,臉上還帶著得意,好像被她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一樣。

  “我是今年年初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了,至于第二問題,是與不是有什么區別嗎?”

  “有區別啊,如果胡景佑團隊是因為知道您對可控核聚變有了突破,所以退出ITER,而不是選擇幫助ITER,這些的行為是不是有點不道德?”這名記者立刻反駁道。

  “首先請你搞清楚一個前提,銀星是我研發的,我為什么要幫助ITER?ITER能給我什么?不會就是錢吧?難道他們想花一點錢就拿走我辛苦研發的戰略級技術?”陸洋用托尼·多內的話回答了這個記者。

  頓時這名路透社的記者閉嘴了,她確實沒話說了。

  “陸董,您好,我是網易新聞的記者,國銀電力這么快就成立了,而且這個地方也不像是實驗基地,更像一座發電站,國家也在很早的時候出臺了一些關于能源方面的新政策。請問是不是您在此之前就已經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確實,這座發電站是第一個民用可控核聚變發電站,而真正的世界上第一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是在銀創。”陸洋把民用兩個字加重讀音,怕他們不理解,畢竟有一些繞。

  “好了,今天的報告會就結束了,都12點了,大家可以去吃飯了。”陸洋說完就離開了。

  記者們肯定是沒時間吃飯的,都在抓緊時間把第一手消息傳回公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