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請訪問 如果是換做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想要這么蠻干,估計滿朝上下的質疑聲能把皇帝給淹了,因為沒錢吶,養活軍隊的銀子是每年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倍以上,拿什么養?
但是嘉靖帝不一樣,他能這么干,是因為他財大氣粗啊,可就算財大氣粗,楊一清也不認為有太大的可行性。
算一筆賬就行了,算算看嘉靖帝每年的收入來源,鹽政兩千五百萬,去掉給戶部的五百萬,就只剩下兩千萬,礦稅?
礦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在鐵礦,而鐵礦的礦石根本沒稅,因為鐵礦區的邊上現在正在建大鐵廠,礦山開采出來的鐵礦直接被鐵廠自身吸收了。
楊一清算過賬,天底下的礦山承包出去之后,皇帝能從礦業承包當中獲取的銀子不會超過一千五百萬兩。
除此之外,就是皇帝名下各種各樣的產業,這些有多少?
楊一清算不清這個賬,但是想來不會超過一千萬兩。
也就是說嘉靖帝每年的收入應該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這四千五百萬兩要興學,通州每年支取數百萬,還有那么多工程,皇帝要把持天下軍隊的軍權,那么這軍費就是皇帝自己掏,就算把屯兵的土地收回來征收賦稅,皇帝每年的軍費開支都要有兩千五百萬兩!
現在看起來差不多是收比支要高一點,但是嘉靖帝的心思太多而且手筆太大,天知道他又會鼓搗出什么花銀子的地方。
到了那個時候,皇帝會不會打戶部的主意?
這貌似是肯定的……
楊一清是首輔但是他兼著戶部尚書,按常制,首輔一般不兼實職,但是皇帝讓他兼著,楊一清也不會有意見。
更何況朝臣都知道嘉靖朝的官難做,尤其是戶部尚書更難做,所以也沒誰提出異議。
既然還在戶部尚書的任上,那么楊一清就必須要保證戶部的利益或者說財權不被皇帝侵蝕,你當戶部愿意整天哭窮?
還不是因為窮怕了,現在難得富裕,自然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財政成果。
楊一清不怕皇帝要錢,因為要也沒有,但是他怕扣啊……
皇帝雖然在各州府成立了稅司,還創建了審計制度,但是不管怎么折騰,稅司收的稅終究還是進入戶部,這一塊皇帝也收不走,否則這朝堂非得吵翻天不可。
但是每年撥給戶部五百萬兩的鹽稅呢?
這一塊走的可不是稅司,而是從鹽政衙門直接送到錢莊,然后皇帝從錢莊撥銀子給戶部。
這要是扣了,戶部就算搬石頭砸天估計都沒用。
面帶苦笑,楊一清將腦海中紛亂的念頭拋開,繼續問道:“陛下打算如何裁撤屯兵?”
“廢除兵籍制,所有屯兵歸為民籍……”
“陛下!”一直不吭聲的梁儲驚呼道:“戶籍制度自太祖時期傳承至今,并無不妥之處,豈可輕言廢棄?”
“并無不妥?”朱厚煒冷笑道:“當兵的世世代代就該當兵?打鐵的子孫就活該世代打鐵?在朕的眼里,大明的戶籍制度乃是古往今來最讓人覺得無法理解的制度,簡直莫名其妙!”
“非也。”梁儲搖了搖頭道:“大明并未斷絕兵籍、匠籍乃至商籍子孫后代不得科舉,大明非民戶、士籍高中位列朝堂者比比皆是……”
“梁愛卿的意思朕明白。”朱厚煒不悅道:“但是梁愛卿卻不明白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生在匠戶之家的漢子,明明孔武有力,明明有著一顆報國從軍之心,想要憑借戰功覓封侯,然而就因為自己不是兵籍,所以就不能從軍?
而軍戶家的子嗣體弱多病,根本不適合當兵,卻在走不了仕途的情況只能當兵混日子,這種兵大明要了何用?
朕興天下文教,在不久后大明將會誕生出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有些學的是匠作,可卻是民戶,是不是只能去種地,有的學的是醫,但戶籍是商,是不是只能從商放棄醫道?”
梁儲無言以對……
其實戶籍制度,對于讀書人而言,是能夠讓他們體現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實際意義并沒有那么大。
而且皇帝說的確實是在理,那么皇帝想要廢除現有的戶籍制度也算不上什么大事,至少比起商稅、軍制這些改革,實在是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楊愛卿。”
“臣在。”
“楊愛卿兼領戶部,這戶部制度改革就交給戶部去做,擬定好條陳,朕當昭告天下。”
“臣遵旨。”
朱厚煒眉頭舒展了不少,委實沒想到這一次內閣竟然會這么干脆,要知道以前為了商稅還有興學,內閣可是據理力爭過,只不過沒爭過他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很多人對于大明文官的印象并不算好,甚至不少后世喜歡歷史的人對于大明又愛又恨。
之所以愛是因為大明乃是最后一個正統的漢人王朝,而且‘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幾點太過于深入人心,再加上明亡之后統治華夏的是腐朽無能的清朝,所以不能不愛。
而恨……
除了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外,最恨的就是文官,尤其是明末時期的東林黨。
甚至不少主流觀點,直接將明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歸結于東林黨,東林黨是不是該背這么大的鍋?
當然該,至少沒有這群禍國殃民的所謂東林君子,大明不會亡的那么快……
普世觀念當中,大明的文臣就是一群垃圾,他們為了限制皇權不遺余力,為了爭權奪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于是聰明的嘉靖的在后宮和官員玩起了啞謎,叛逆的正德搬進了豹房,可憐的萬歷被逼的差點發瘋,直接藏進后宮,幾十年不上朝,最后窮的發瘋派太監去收稅,還被地方士紳打死了幾撥……
這就是大明官員的德性,但是說句公道話,在中前期,在利益階層還沒有完全固話,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大明的文官多少還是有些操守的,也誕生出了幾個名傳后世的名臣。
比如于謙、楊士奇、楊廷和、楊一清、王守仁等等……
手機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