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5章 奇葩的愛國者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挖到一艘宇宙戰艦

  楊校長一邊聽一邊翻譯,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姜余把叛國者都能夠說的這么冠冕堂皇,清新脫俗,也是一個奇葩了。

  挖人家墻角,搶人家的技術,能不能不要這么理直氣壯啊!

  這跟他一貫接受的傳統華夏思想道德禮儀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這也讓他不得不感慨,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姜余領銜的年輕一代很可能挑起華夏崛起的脊梁。

  雖然說烏克蘭人有些愚蠢,但也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好運。

  自從被斯太林調教后,他們從一個落后的農業生產國,硬生生的被強行打造成了一個工業強國。

  烏克蘭曾經擁有有軍工企業多達3594家,職工約300萬人。

  其最大的航天工業生產企業“南方機械制造廠”,是世界最大的導彈生產廠家之一。

  前蘇聯62%的地對空導彈,42%的戰略導彈都由該廠獨立生產或與其他軍工企業合作生產。

  這家工廠除了擁有全重達200噸的R36M“撒旦”成品導彈,還存有RT-23鐵路機動洲際導彈和“標槍”小型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完整技術資料。

  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內武裝一支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戰略火箭軍。

  要不是他們愚蠢的政府和民眾輕信了西方的蠱惑,把所有的戰略導彈和戰略核武器統統銷毀、變賣。

  如果他們的政府領導人更聰明一點點,說不定今天的五常就要變成六常。

  南非曾為擁核國家,為遵守以北美為首的西方法則,將國內的所有核武器消除后,很快就此衰落下去。

  如今更像是泥菩薩過河,朝不保夕,曾經的發達國家一夜降為了發展中國家。

  位于黑海尼古拉那大港的黑海造船廠,是前蘇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廠。

  “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以及“烏里揚諾夫斯”號航母,均在此建造。

  1991年,北美聯合挪威,假借建設六艘油輪并以應急交貨的名義下了訂單。

  然后,他們就誘逼廠方將未完工的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拆卸變賣,以騰空900噸起重機下碩大的0號船臺。

  結果,一廂情愿照辦的烏克蘭人被西方僅僅以數百萬美元合同違約金就除卻了大洋上的后患。

  烏克蘭人除了不長記性外,情商也堪憂啊!

  這個民族自從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被奴役或殖民,是個可悲的民族。

  很早之前,就被樺夏唐朝打殘的西進突厥人鎮壓奴役了幾百年。

  之后又被蒙古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輪流殖民或者統治。

  好不容易獨立出來,居然又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忽悠了,進而被控制。

  觀其興衰史,就連阿三國似乎都比他們強一些。

  安東諾夫設計局在1946年成立,在前蘇聯時期以設計的軍用運輸機而聞名天下。

  他們設計制造的安-124、安-225超大型運輸機,長期霸占世界運輸機排行榜冠亞軍。

  一直到30年后都未有改變。

  這表明烏克蘭在超大型飛機設計、制造、先進航發動機、航空材料制造等方面具有獨步世界的能力。

  安-225是一種起飛重量接近600噸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飛機。

  其翼展超過空客的A-380,如果改成客機的話,可以搭載1500至2000名乘客。

  安東諾夫設計局主要靠軍用運輸機的研制來維持經營,因此主要靠國家來“吃飯“。

  而在面向了國際市場之后,外國企業也對安東諾夫設計局進行打壓。

  其無法獲得來自國外的訂單,而烏克蘭政府也將安東諾夫設計局擱置一邊,任由其自生自滅。

  就此,安東諾夫設計局在烏克蘭政府與西方的“配合“之下逐步走向衰落。

  與安東諾夫設計局相同命運的還有與宇航空航天息息相關的上百家設計局和制造工廠。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整個蘇聯引以為驕傲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制造廠——馬達西奇。

  最近幾年,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

  整個90年代,整個全球的航空工業都已經進入了低谷。

  前蘇聯倒下了,意味著北美一家獨大,他們根本就沒必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金錢發展航空業,特別是航空軍工業。

  1996年,也就是兩年后,北美三大軍用航空公司合并成一家麥道波音公司。

  大量的航空軍工方面的設計專家和制造工程師們,都已經轉入民用航空領域。

  而所謂的金磚四國還并未崛起,航空航天市場,并非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整個90年代大環境下的格局,航空航天的人才明顯是供過于求。

  不要說烏克蘭的航空人才,就是俄羅斯自家的航空航天工程師們都極力想混口飯吃。

  據路德維希·法耶夫斯所提供的數據,烏克蘭大量的航發人才流失和烏克蘭的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

  很多優秀的工程師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雖然他們也很愛國,但畢竟需要生存,需要養家糊口。

  他們不得不將發展的目標轉移到國外。

  馬達西奇等相關航空制造公司,就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以及工程師都有打算前往他國就業。

  由于獨立后的烏克蘭不具備完整的國民工業體系,不足以支撐這些軍事科技發展。

  為了維持國家經濟運轉也只能大量讓自己的軍工制造體系逐步自行崩潰、解散。

  路德維希·法耶夫斯和司令官,對姜余的建議還是比較贊同的。

  那些工程師們與其在烏克蘭餓死,還真不如全部拉到華夏去。

  他們在想,華夏雖然并不富裕,但吃飽穿暖是完全沒問題的。

  何況有姜余這個土財主在,更是不需要擔心。

  正如姜余之前所說,他們兩人是為了烏克蘭人的生存而抗爭。

  他倆人是有高尚情操的愛國者,是悲憫天下蒼生的“鐵血將軍”。

  當然,那些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們,他倆可以送過去,但那些軍工技術,那就必須要姜余出點血了。

  他倆可不是白癡,情懷要講,錢也要賺,兩不沖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