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百二十一章:鄉村困境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山澗閑農

  陳爸喝了口酒。

  這白酒,香醇……

  對會喝白酒的來說,白酒味道很香。

  現在的陳放也能喝出白酒的香味了,不過他平時還是很少喝白酒。更多時候喝啤酒,葡萄酒……

  自產的葡萄酒,味道很好,即便喝醉了,第二天醒來也不會頭疼。

  第二天。

  趙吉陽約了張瑤他們打牌……

  陳媽在家里接一批飼料。

  陳放帶著兒子出去買菜,剛走到黃土坡的陡坡,就看到羅鎮長的車子,他也看到了陳放,連按了幾下喇叭。

  陳放停下車:“羅叔,干啥去啊。”

  “專門過來找你,有空么。”羅鎮長笑道。

  “什么事?”陳放問。

  “聽說你們在外面投資了一個大果園,發展怎么樣?”羅鎮長問道。

  “挺好的。”陳放說。

  “咱云山這邊的氣候條件,要發展水果種植,應該也不差吧。”

  陳放想了想,點點頭說:“云山的條件很好,合適挺多水果。下午聊吧,我得去市場買菜。我這邊也有想法想和您說……”

  羅鎮長臉上露出笑容:“我下午過去找你。”

  “行。”

  昨天和老爸聊了新農村,以及如何發展云山的鄉村經濟。陳放心里便有了念頭……

  云山氣候條件很好,夏季雨水多,春季也有雨水。

  云山這邊可以種植的水果,梨,桃子,橙橘,枇杷等等。

  還能種植棗子,不過云山的棗子,以陳放家老宅周圍的棗樹來看,比起那些大產區棗子來說,有一些差距。

  紅巖水庫有桃園,里面的桃子很好,個頭大,味道甜。

  下午。

  陳放等著羅鎮長過來,羅鎮長還帶了黃土坡村,碧水村以及黃崗村的村長過來。

  其中碧水村是富裕村了,但那是一個大村。富裕村,也只是一部分富裕了起來。窮的人,還是窮著。也不能說窮吧,只能說一般。

  和高山縣那邊的貧窮村比起來,整個云山,應該沒有特別窮的村子。即便最便宜的涼水井(以前),也比高山縣絕大部分偏僻村子富裕。

  三個村子都有偏僻的生產隊,這些生產隊該如何發展,如何做到共同富裕,現在被羅鎮長安排上了日程。

  羅鎮長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他想要在退休之前將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好,那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云山這邊有人先富裕了,也有整個村子一起富裕起來了。

  同時云山的旅游業,也發展了起來。鄉村產業,也有一些發展了起來。比如云山茶業公司……然后就是最具有代表性深山養魚,細鱗魚。

  陳放給大家泡了茶,說:“羅叔,是不是建設新農村的事情?”

  “是啊。云山這邊已經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你就是其中的代表。”羅鎮長笑著道:“我也五十歲了,干不了多少年便要退休。我想在自己退休之前讓整個云山共同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可是先富裕起來的人,能帶著大家一起富裕?”

  “云山建設新農村是可行的。”陳放道:“我昨晚和香果園的梁經理聊了許久,他之前來過云山……以云山這邊的條件,實現富裕不是太難。”

  羅鎮長笑了笑,說:“不難……你給我說說怎么富裕?”

  “那得看什么標準了。年入多少算是富裕?”

  “富裕……最起碼,一個三口之家,年收入最起碼得在15萬元以上吧。”

  “如果有兩個勞動力,出去打工,一年收入15萬元并不是特別困難。”陳放說:“云山茶業公司需要工人,月薪六七千,一年下來也有七八萬。兩人,年收入15萬元簡單……”

  “云山茶業那邊招不了太多。就拿黃土坡來說,總共有761戶人家,人口2379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511人。青少年,803人。勞動力有一千多人……”羅鎮長將統計數據說了。

  “長年在家務農的人,有多少?”

  “算老人么?”黃村長問。

  “不算。只計算勞動力……”陳放說。

  “以土地作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且長年在家,沒有打工的人,兩百多人。”

  這個數據并不奇怪。

  黃土坡有兩百多以土地作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了。

  現在的農村,好多地方已經不種地了。

  特別是八零后,九零后,種田的人,特別少。現在還種田的,多是七零后,六零后……這是他們當地的現狀。

  “黃土坡有多少土地?”陳放道。

  “水田,412畝。梯田,3722畝。另外還有七百多畝旱田。”

  水田是山谷區域,平坦的土地。梯田不用說了,山坡上開墾出來的可以種植水稻的農田。旱田也叫坡地,不能種植水稻……只能種植花生,玉米,紅薯之類。

  “那就是說整個黃土坡大概有5000畝土地?”陳放道。

  “差不多。”

  黃土坡面積大,整個云壟山區大部分屬于黃土坡。

  但是計算人均,人均土地也就2畝多。

  黃土坡有五百多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人。這些人,一部分還能參與到田間勞動……

  這些都不計算了。

  昨天晚上陳放和梁師傅聊了許久,商討出一個方案。

  云山愿意在田間摸食的勞動力,今后只會越來越少。因為賺不到錢……

  陳放說:“種田想要致富,挺難的。即便能做到,也得要求有一定規模。如果像以前那樣,種一季水稻,一季菜籽……再有閑田種植些蔬菜,想要富,幾乎是不能的。正常情況,我們這邊的水稻畝產也就一千斤左右,應該不到1千斤。1斤谷子就算3元,也才三千元……種10畝,年產值也就3萬元。再種一季菜籽……10畝就算2萬元了。”

  “沒那么高。”黃村鎮苦笑著道:“我們那邊種植的水稻,菜籽,也就是夠自己家里面吃,很少賣出。而且3元錢,可以買米吃了。”

  “我就是比喻,將種田的收入往頂天了說。”陳放道:“黃土坡土地少,分散,收割谷子……收割機也去不到梯田上面。再過幾年,種田的人就會更少了。”

  現在的黃土坡,荒廢土地已經很多了。

  也不算荒廢,而是改種了水果。但梯田,超過一畝的梯田數量很少很少。大多數梯田只有五六分,六七分……還有更小的,兩三分。

  當初分田的時候為求公平,都是一塊近的土地搭配一塊遠的土地,保證最大可能的公平,導致每個家庭的土地分散,不利于發展種植。現在想整合資源發展,就變得更困難了。

  如此,便需要新農村來推動改建,整合土地。將土地交給愿意種田的人……

  黃土坡人均土地不算多,可是還在田間耕作的人,卻并不多了。

  可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有土地情結。在農村,很多人更是將土地視為命根子。自己的土地,就算拋荒了,不種植……但是要給其他人,那便是要了命。想要將云山的鄉村發展起來,土地這一環,那也是繞不開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