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報盟主,大營之外又有一支兵馬前來,約有數千;領兵之人自稱是遼東太守雷云,奉召前來會盟……”
袁紹這邊剛剛下達完軍令,外面便有一名軍士進帳前來稟報。
“這雷云……是何人吶?”袁紹聞言神色有些鄂然,那英俊而又不失威嚴的面孔上微微露出一絲疑惑之色,繼而左右顧視著眾人道。
眾人面面相覷,最后均搖了搖頭。這時,有一人突然站了出來,笑著道:“此人曹某略有所聞,然卻不料此人竟也來此會盟……”
眾人視之,乃聚義的發起人——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凡的謀略家。
曹操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曾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袁紹與曹操是少時好友,素知曹操的為人。因此,曹操一開口,袁紹便不禁有些疑惑,微微奇道:“孟德識得此人?”
“呵呵……此人乃遼東人,字念之,現今官職為撫遼將軍并遼東太守,是一個年方弱冠的年輕人。”曹操依然笑著回道。
“哦?”袁紹聞言有些意外,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哈哈……原來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子。”堂中的眾諸侯一陣議論,當中很快有人忍不住發笑道。
曹操的目光含笑掠過眾人,最后定格在了堂上的袁紹身上,朗聲道:“諸位不知,此人雖然年少,但卻是一位少年英雄……”
“少年英雄?孟德言過了罷?如此稚子又能有何作為?”一旁的袁術頗為不屑地笑道。
袁術,字公路,東漢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出身于東漢四世三公名門之家,家族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之嫡長子。傳說他出生的時候,神仙托夢給他母親,說她懷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由于袁術的庶兄袁紹是過繼于其伯父袁成的養子,因此史書普稱袁術為袁紹的堂弟,其實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是袁紹母親僅是個婢女,袁紹早年在家中的地位頗見低微。
歷史上,袁術做的最有名、也是最愚蠢的一件事便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這使得原本諸侯割據的局面更加混亂,其本人最后也落得了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見袁術開口,曹操仍是一臉笑呵呵的模樣,道:“公路兄啊……據曹某所知,此子本為鄉野之人,年齒雖少,卻是胸懷奇才,深明韜略。數月前,此人指揮若定,合同遼東豪門大族,一舉擊敗公孫度,奪取遼東政權,而后被朝廷任命為遼東太守。而今,他不但將遼東上下打理的有條不紊,而且還擁有兵馬數萬,割據一方,已然成勢……更如今,其心懷大義,不與董卓之輩為伍,千里迢迢來此會盟,吾等豈可等閑視之?”
袁術聞言難以反駁,只得微微哼了一聲以表不屑。
袁紹笑著望了望二人,繼而緩步走下堂來,微微捻須道:“孟德所言有理,人家既來會盟,便是國家功臣,我等須以禮相待。列位將軍,我想大家此刻一定十分好奇,不如我等一同出營見一見這位遼東太守……如何?”
“好!我倒要好好見識見識此人。”
“就依盟主之言……”
當袁紹等一眾諸侯出營之后,大營前正有一支黑壓壓的騎兵遙遙相望。
騎兵人數約有數千,數目雖不多,但卻旗幟鮮明,衣甲光亮整齊;一眼望去,一股漠然無畏的兇悍之氣撲面而來,令人不覺之間便心生震顫!
此情此景,眾諸侯心中皆驚!
就在眾諸侯震驚的同時,雷云也有些吃驚,因為眼前的情形確實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營前的一行人中,居中的十數人大多皆是繡袍金甲,氣度不凡,一眼望去便知這些人絕非常一般將領。
莫非是袁紹與那一干諸侯?
雷云望了望營前的一眾兵將,暗暗尋思。
本以為袁紹會派遣其他將領前來引他入營,卻不想袁紹竟親跑來迎接,而且還帶了一大票人……
自己什么時候這么有面子了?
疑惑歸疑惑,但想到馬上便能見到歷史上的眾多梟雄人物,他的心中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激動的!
短暫的遲疑后,他即翻身下馬,慢慢行至眾人跟前,揖手道:“遼東太守雷云,見過列位將軍……”
行進的過程中,他雖然悄然記住了營前眾人的樣貌,但由于一個也不識得,只得拱手朝眾人分別見禮。
“呵呵,將軍不必多禮……”袁紹見狀,當即向前踱了幾步,面帶笑容地道:“袁某久聞雷將軍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幸會幸會。”
“原來是袁將軍,久仰久仰……”
聞得來人之言,雷云口中亦是一番客套。不過在此同時,他也馬上猜出此人的身份。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其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其曾祖父起有四代人都身列三公之位,且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后來還自立為帝,自稱“仲氏皇帝”。因此,整個袁氏家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勢力震動天下!
袁紹雖然出自名門,不過他的母親僅是個婢女,因而袁紹早年地位頗見低微。《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后,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
袁紹少年時就喜歡結交當時上層門閥的豪爽之士,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的很多人都與他交往。此后,袁紹先擔任大將軍何進的掾,又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袁紹被舉薦為中軍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軍的副領袖。
當時,宦官在朝廷氣勢已盛,加之何進(何皇后之兄)身為外戚,已與宦官對立,袁紹曾建議何進引誘撲殺宦官,何進猶豫不決,反被宦官知悉陰謀,先下手為強。當時,曹操知道袁紹計謀,曾經大笑不智,應該依尋制度解決,不應妄自撲殺。
靈帝死時,袁紹已成為大將軍何進的主要盟友,被何進表舉為司隸校尉,負責京畿的民政、警備事務。后何進被宦官陰謀刺殺,袁紹遂依與何進的原議,率親兵入洛陽南宮內殺絕閹官,正好董卓響應何進生前的密謀號召,此時借口帶西涼兵團入京衛戍。
董卓趁朝廷大亂時收編了大將軍何進與其弟車騎將軍何苗所遺之部曲,又收呂布、施計并執金吾(京城警備司令)丁原之眾,召袁紹與之謀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
袁紹盡管暗中不滿,但仍偽許之,然后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威脅性,怕袁紹“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為勃海太守、邟鄉侯。
由于董卓廢少帝有逆當代的人臣之倫,袁紹便在渤海起兵,自號車騎將軍,并在之后的關東諸侯群起討伐董卓時擔任十八路聯軍的盟主……
按照原來的歷史進程,雷云還知道,在討伐董卓之后,袁紹先是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而后又開始在華北一帶擴張勢力……
隨后幾年間,他在手下謀士的輔佐下,先后擊敗了張燕、孔融、公孫瓚等北方割據勢力,掌握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擁兵數十萬,雄霸河北!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他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袁氏家族的勢力聲望達到頂點。但是,后來他卻也應了“盛極必衰”這句老話,最終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他本人也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發病而死。
在歷史上,袁紹雖然名赫一時,也算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但后人給予他的評價卻并不高。
袁紹禮賢下士,“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這給他帶來了招攬人才的優勢。但這只是他表面上的待人之舉。他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卻不能用,聽到好的計謀而不能采納,正如曹操所言:“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其可謂將袁紹的性格看得無比透徹。
事實上,袁紹門下是很有些人才的。但是這些謀士卻是互相嫉妒、互相謀害,不能齊心協力共事……這說明他在用人方面能力不足。其次,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袁紹廢長立幼,在其妻劉氏的慫恿下立袁尚為嫡則又是一大錯誤舉動,也為后來袁氏集團的分裂埋下禍根。
據史書記載,袁紹在平冀州叛亂之戰獲勝利之后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立時因爭奪世子之位打了起來,他的謀士也分裂為兩派,自相殘殺,使得后來曹操平定冀州時省了不少工夫……
縱觀袁紹一生,他不但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首,而且還曾任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也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袁氏家族的事業在他的努力之下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這是他值得肯定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