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6章:曇曜五窟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全球探寶

  參觀過第五窟和第六窟之后,衛東寶又來到了曇曜五窟。

  曇曜五窟也就是第十六至第二十窟,是云岡開鑿最早,氣勢最為宏大的石窟群。

  之所以命名為曇曜,是因為它的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經營者,就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曇曜。

  這五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岡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稱露天大佛。

  因為前壁和窟頂崩塌,本來藏在洞窟內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

  主尊坐佛像高約13.7米,腿部風化嚴重,高肉髻,頭部素面,面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寬肩,雙手放在腹前系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卻崎,衣邊飾聯珠紋。

  此佛像造型古樸碩大,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

  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云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人們從側面參觀大佛時就能發現,它的背部與山體是連在一起的,并不是一尊圓雕,但從正面看,大佛是一個獨立的、完美無缺的造像。

  不過,其面部從正面看和從側面觀察,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耳朵的位置太靠后,眼眶也拉得過長,這種做法使大佛面部富有深度。

  這也說明,如果我們的視點移動,就會破壞大佛造型的平衡。

  本來,大佛是藏在洞窟里面的,人們沒有條件從側面觀看大佛的臉部。

  大佛更沒有必要考慮從所有角度參觀的可能性,大佛和禮拜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禮拜者只被允許從正面仰視大佛,而大佛靜靜地俯視著禮拜它的人。

  著袒右肩袈裟,而右肩覆衣角的形式常見于涼州地區,故此亦稱“涼州式袈裟”。

  據導游介紹,曇曜本人又是出身于涼州,所以,有專家認為這一點與大佛衣著的選擇可能有著某種聯系。

  第十九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主洞左右各開一個側洞,洞窟外立面風化嚴重。

  主洞平面為橢圓形,穹窿頂,開有門和明窗,這是曇曜五窟的共同形式。

  主尊高約16.8米,占據窟內主要空間,高肉髻,素面,面相豐圓,下頜部分已崩塌,其容貌與第二十窟大佛極為相似。

  大佛直接坐在石窟地面上,無臺座,身穿與第二十窟大佛同樣的袒右肩、右肩覆衣的袈裟,右手舉于胸前,五指伸展,左手持衣角置于腹前,衣紋表現與第二十窟相同。

  窟內壁刻滿千佛,并在前壁左右兩隅的千佛中,刻有較大的佛立像,立佛膝下有一小孩,佛摸小孩頭,據導游介紹說,這是釋迦牟尼和其子羅睺羅。

  因造像太大,不管在窟內還是窟外,無法把握大佛的全貌,禮拜者必須站在洞窟外面,透過明窗才得以瞻仰大佛容貌。

  大佛和洞窟限制了參觀者的視角,也就是說大佛拒絕參觀者無禮的眼光,只有在它規定的范圍內才允許與其交流。

  當然在這里,都是禁止拍照的,景區的很多地方都立有禁止拍照的牌子。

  左右側洞各開在離地表高約5米處,西洞前壁已坍塌,都以施無畏印的佛倚坐像為主尊。

  第十八窟,洞窟外觀與第十九窟基本相同,有一門及明窗。

  窟內主尊為立佛,同時還有脅侍菩薩立像、佛立像以及比丘像的群像結構。

  主尊高15.5米,立在很低平的蓮花座上,素面高肉髻,面相渾圓,大目、高鼻、垂耳、面帶微笑,寬肩,右臂垂下,手已殘,左手舉于胸前持袈裟。

  身著貼身的袒右肩袈裟,沿著袈裟衣紋貼滿了小坐佛。

  主尊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在菩薩頭上各雕五尊比丘像,共十尊,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捏蓮花或水瓶等,身姿各異,它們可能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左右側壁各有一立佛像,高約9米,其容貌與主尊十分相似,具圓形頭光,身軀短粗,著通肩袈裟,右手舉于胸前,五指伸展,掌心向前,左手垂于體側持袈裟衣角。

  兩座立佛像也有一處不同,那就是東壁佛的右手,是把大拇指和食指捏一起的。

  第十七窟形制較特殊,洞窟地面低于洞外地面。

  主尊也和前面幾個洞窟不同,是交腳菩薩,高15.5米,面部、雙臂及背光的大部分已崩塌,腿部雕刻尚未完工,戴寶冠,身上飾瓔珞、臂釧,胸前佩蛇紋飾帶。

  開鑿洞窟時應是由上而下雕刻的,或因當初第十七窟的施工規劃不完善或其他原因,主尊造像體量過大,雕鑿腿部時發現洞窟的高度不夠,工匠們毫不猶豫地將洞窟的地面向下挖掘,終于把交腳菩薩成功地容納到洞窟里。

  第十六窟在曇曜五窟的最東端,洞窟基本形制與其他四洞一樣。

  主尊為佛立像,高13.5米,其形象與其他四洞主尊差異較大,頭部刻有波狀頭發,面部長圓,身上穿的不是袒右肩袈裟,而是袈裟從雙肩搭下來后其衣角搭在左肘上,胸前用帶子打結的形式。

  這種著衣形式稱為“雙領下垂式”或“中國式袈裟”。

  這是一個以伎樂馳名的洞窟,中間巨佛立于蓮柱上,昂首挺胸,氣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譽為“美男子“。

  周壁有千佛、佛龕,這些造像,神情生動,姿態美妙,或吹笛,或彈琵琶,令人嘆為觀止。

  從洞窟平面看,其他四洞主尊都占滿整個窟內空間,而第十六窟主尊和前壁之間有較大距離,據導游介紹說,有學者認為第十六窟在初期開鑿工程中并未完成,后來經重新改鑿才得以竣工。

  其實云岡石窟著名的景觀,不單單只有曇曜五窟,很多沒有編號的石窟也是存世的藝術精品。

  1500年前這些石窟是佛教興盛和北魏王權的象征,時至今日,這些歷史沉淀下來的古跡成為我們的藝術瑰寶,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

  見識過氣勢恢宏的云岡石窟后,衛東寶也查到了一個較為合適的攀巖訓練基地,這座基地就坐落在太行山大峽谷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