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各有所長,就連皇帝陛下親定之綱本《呂覽》之中亦有提及。想必皇帝陛下也深信諸子學派對天下有裨益。”
  淳于越說了這番話,立刻引得諸子門生紛紛對淳于越投去認同的目光,方才堂中劍拔弩張的氣勢也被立刻緩和下來。
  今日來這里的諸位,其實都是希望自己學派能被得以發揚。
  百家之術,其實王族真正用之者,獨有法家。
  但是儒家卻經久不衰。
  而其他各家則因為戰事紛爭,被分流成諸多學派。
  李斯看著這淳于越,大有眾望所歸之勢,不禁緊擰眉頭。
  李斯忽然間意識到一個他早已忘在腦后的事實,論名聲,誰也比不過儒家。
  當年孔夫子收七十二名徒,而后周游列國,孔儒門生遍布天下,勢力極廣。
  而法家素來主張嚴刑峻法,即便李斯不想承認,但是比起儒家,法家主張的嚴刑峻法,雖然約束了百姓,但是其名聲比之儒學,自然是差了很多。
  淳于越繼續道。
  “但是諸位,時移世易,百家之學中確有內容已經不適宜當今天下一統之局。老夫如此說,不知諸位可認同?”
  公孫謬對著淳于越遙遙作揖。
  “淳于仆射秉承公道之心,所談確實切理,說的話,我等心服。”
  說著,這公孫謬朝著他身邊左右的都看了看。
  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道家、兵家都齊齊點頭。
  李斯聽著這話,咀嚼其味,心里頗為不爽。
  淳于越說的話是公道話,顯然他淳于越已經得到了這一眾諸子名士的認可。
  淳于越為大儒,處事向來堅守仁義禮智信五字。
  “我名家公孫謬雖為名家公孫龍之后,傳承祖上之學至今。雖為后人,不當有欺師滅祖之行,但是公孫謬還是要在今日,于諸位面前承認,我名家學說確實有于當下不適宜的。”
  一個身材矮小的先生主動道:“天下為一,戰事皆無。是故我兵家之道,大多不能為當世皇帝陛下所用。”
  兵家——
  不只是李斯,許多人都眼前一亮。
  今日前來的,多是為朝臣薦舉而來,很多人李斯并不認識。
  李斯沒想到,兵家居然也會來人。
  這可是大秦,秦國朝堂上多少武將,這些武將自然屬于兵家之列。
  李斯肅容問道。
  “先生自言出自兵家,不知是哪門哪派?”
  蘇恒作揖笑笑。
  “回李祭酒,兵家無流派之分,只有國別之異。”
  李斯為這蘇恒明著懟了回去,臉色微微一怔。
  而蘇恒說的這話,也確實很妙。
  于是堂下非朝臣者,全部大笑了起來。
  對李斯,他們其實心里都有意見的。
  誰不知道他提了焚書之議,又上了挾書令。
  而且李斯如今不是廷尉,雖然皇帝陛下恩寵之名廣傳咸陽,但是從廷尉到太學祭酒,只是鐵一般的事實。
  倒也談不上諸家名士對李斯落井下山。
  但是事實就是,李斯的名聲因為焚書之議和挾書令引得天下士人對他很是反感。
  于是他的黑料也被大家又扒了出來。
  殘害同門。
  這對于士人而言,是非常不恥的行為。
  可是李斯他做了。
  諸生對李斯確實不滿,但是他們今日既然來了,自然不會當面戳穿。
  大家都是穿著明白裝糊涂罷了。
  于是這太學之議,比之朝堂之上的肅穆,諸士表現的都有些隨意了,甚至,對于上座的那位,顯得有些輕慢了。
  這可是太學,堂中是有將士們在內的。
  士卒們皆手中持鉞,列在角落里,以防不測。
  百家之士,一無冠冕在身,二無玉圭持于手中,有些人還操著鄉音,場面顯得很是混亂。
  這幫士兵們自然開始你望我我望你。
  這里可是皇帝陛下的太學,怎么能這么混亂呢。
李由久居官場,習慣了朝堂之上肅穆森嚴的氛圍,更是見慣了他父親身為廷尉高高在上為眾臣所欽佩羨慕的景象  李由不像李斯。李斯曾在外求學,還曾拜入荀卿門下,他自然是見過這百家論列的場面。
  但是李由沒有經歷過。
  李由對這些人對他父親大人很為不敬的場面感到很為憤慨。
  待此番眾議之后,我必入宮面見皇帝陛下,將今日朝堂之細節一一向皇帝陛下道來。
  這幫鄉野村夫,自恃讀了幾本書,非但對皇帝陛下之威視若無物,而且還敢對我父親大人不敬。
  難不成,他們不知道,我的父親是皇帝陛下最為得力的重臣。
  父親大人今日就代表著皇帝陛下之威,他們藐視我父親,就是藐視朝廷!
  李由心里這般作想,而諸子百家只當做平常事,況且蘇恒本就沒有冒犯之意。
  于是這蘇恒說罷,非朝廷任職之士只當做這兵家之后辯術高超,個個拍手叫好;而朝中任職之士,就連淳于越,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
  這些士人,在野習慣了,和等級森嚴的官場格格不入。
  淳于越雖然一心懷念可以自由進行學術爭辯的稷下學宮,但是他也很清楚,太學是什么地方,這里是半個官場。
  這些士人的行徑,顯得倒像是草莽了。
  不過也對,他們不是儒家,并非那般重禮。
  這么想著,淳于越對他們儒家更為自信了。
  沒有禮,國將不國。
  李斯,他本就辯才甚好。當初秦皇攻伐六國之初始,頓弱姚賈之流尚未入秦,他可是乘坐馬車訪問出使諸國,行游說。
  合縱連橫之術,他李斯也會!
  但是,他李斯今日來這里,可不是來和百家論辯的。
  李斯現在看著這樣的百家,心里不禁感慨:這百家名士果然名不虛傳,自有士人之風骨,傲氣懷心,個個迥異不凡。
  只可惜,這里是太學,皇帝陛下的太學。
  相信皇帝陛下不會容許這些藐視朝廷之威的人留在太學。
  但是李斯為人很擅長隨機應變。
  李斯極為清楚,今日乃太學齊論,不是朝堂議事,如果他今日對這些人的話表示出斤斤計較,便顯得他氣量狹小,日后恐也難以掌管太學。
  畢竟,萬事尚未有定論。
  可不能讓淳于越把今日的風頭全部搶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