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百四十二章 各盡其用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茍出一個盛唐

第(1/2)頁  “王審知領大艦三百七十二艘,大小十一戰,破倭奴水軍,奪大小島嶼二十五座。”薛廣衡讀著福州來的戰報。

  李曄一臉郁悶,王審知這么牛了嗎?

  這些年大唐強勢崛起,福建不敢對內擴張,轉而對面,海門口的流求納入手中。

  東吳時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隋煬帝三次派人入夷洲訪察異俗,慰撫當地。

  此后有大量福建百姓流入澎湖以及流求,躲避戰亂,到了大唐,海貿發達,流求早已成為海上的中轉站,有大量漢民漁獵耕種。

  王審知積極發展海貿,自然不可避免的與海上力量碰撞。

  如果王審知的力量拓展到海上,想收服或者剿滅他們,就不那么容易了。

  海軍是大唐短板。

  此時的大唐還是陸權帝國,雖然有李神福、顧全武的海軍,但力量相對弱小,想跟王審知碰,肯定力有未逮。

  碰贏了還好說,碰輸了,弄不好王審知的海上帝國瞬間就抖擻起來了。

  海上擊敗大唐,戰爭紅利就會滾滾而來。

  怪不得天下都降了,他王審知不降,不愧為唐末武人。

  “臣以為福建還是懷柔為上,王審知并未有不敬之舉。”李巨川道。

  王審知的兩個兒子都來長安游學了,歷年的供奉一分不少,逐年增加,現在跟他撕破臉皮肯定不明智。

  李曄揉了揉額頭,“不僅是懷柔,還要合作共贏!派出武營精干子弟,入福建軍中,學習其海戰之術,另外,浙東、江淮的絲綢也走福建甘棠巷,加深經濟聯系,江西的糧食可以低價賣入福建,加深其對中土的依賴,多鼓勵民間商賈入福建做生意。”

  李曄不是傳統帝王,也沒有什么唯我獨尊的執念。

  王審知是中土的英華,李曄很想看看他能做到哪一步!

  天下之事,也不全要用刀子解決。

  打仗是要死人了,這些年死的人已經夠多了。

  與其大家拔刀內卷,還不如刀子朝外,大唐完全可以跟在王審知的后面,一步一步壯大海軍以及海洋貿易。

  而且海洋比陸地大太多了,巨大的利益,大唐也吃不下。

  一個合格的小弟,倒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只要王審知不扯旗造反,都是可以商量的。

  就算王審知有這個心思,如今的大唐還會怕他?

  李巨川訝然道:“陛下,此舉恐怕會鼓勵沿海梟民爭附海外。”

  李曄笑道:“若真是如此,朕不勝欣慰。”

  養兒如羊,不如養兒如狼。

  李曄對大唐百姓的期待也是如此,寧愿百姓在外為狼,也不愿束縛在中土為羔羊。

  當然,這話心里想著就行,不能說出口。

  作為一個傳統文人,李巨川無法理解李曄的想法,呆了呆,又把話題轉了回來,“陛下可封賞王審知子嗣,令其在中土為官。”

  既然現在收不了王審知,完全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子嗣。

  “可以,此事就交給你來辦。”什么事只要想通了,心情也就舒暢了。

  剛沒高興兩下,趙義存急匆匆的進殿,“陛下,吐蕃急報,張行瑾、陸論藏攻破邏些城,山南之地盡歸其手,陸論藏大興佛門,廣招信徒,張行瑾趁機擴軍。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天下統一了,但煩心事不少。

  不是李曄不愿進攻高原,而是馮行襲、楊崇本多次來報,將士只要過了興海,就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

  一個強壯的將士,上了高原,仿佛病夫一般。

  李曄心知這是高原反應。

  高原的另一大難題是物資難以送上去。

  大唐騎兵可以橫掃漠北遼東西域,但騎兵在高原上卻難以施展。

  盡管這些年馮行襲和楊崇本招募吐蕃籍士卒,但無法對興海形成絕對優勢。

  按照功勞,楊崇本還只是一個上將軍、縣公,想要封大將軍,只能在吐蕃上下功夫了。

  吐蕃一盤散沙,如今的高原已經沒有抵擋張行瑾、陸論藏的力量了。

  李曄對此早有心理準備。

  不過,現在的吐蕃不比當年,大亂了六十多年,內卷比中土還要殘酷。

  中原有藩鎮,它們也有,中原有黃巢之亂,它們同樣有更浩大的兩場農奴起義。

  連邏些城的王子們都被趕跑了。

  他們殺伐的慘烈程度比中土更甚。

  當年的河谷早已成為荒無人煙的冰谷,而吐蕃崛起的關鍵區域,青海、河隴、松維都在大唐手中,因歸化策的影響,高原人口向河隴滑落。

  陸論藏想重振吐蕃根本不可能。

  “傳令馮行襲、楊崇本,必須攻破興海!以興海訓練士卒。”也不是人人都有高原反應,這時代人的身體素質很強,只要營養跟上去,上天下水無所不能。

  李曄記得以前看野史的時候,吐蕃大相祿東贊為報復烏海慘敗,集結藏軍十萬,被蘇定方八千騎兵擊破。

  蘇定方趁勢攻入邏些,一把火燒了布宮。

  此事還被記入吐蕃史書之中。

  也許是因為初唐的猛人太多,滅的國太多,被忽略不計了。

  “既然陸論藏大興佛門,陛下可令中土高僧入吐蕃,宣揚佛法,軟其心志,宣大唐威德!”李巨川的小眼睛又亮了起來。

  李曄心中一動,這么多年君臣,李巨川一開口,李曄就知道他的意思。

  經過宣宗、懿宗兩代的大力扶植,中土的佛門勢力也不小。

  唐末遍地都是詩僧、高僧、游僧。

  陸論藏一個假和尚,弄些歪、理、學、說,玩得過華夏文明滋養出來的高僧?

  還是那句話,什么人都有用,關鍵看用在什么地方。

  李曄記得好像一百年后,有個天竺僧人上了高原,宣揚佛法,重振佛門,一度令喇嘛們政治地位比城主還高,甚至一度影響到草原漠北。

  既然外人能做,為什么不自己作?

  從內部瓦解比外部強攻有效率多了,而且佛門的統治效率影響力比皇帝還大。

  此舉還不動聲色的解決了中土僧人增多的問題。

  一舉兩得。

  李巨川還真是個人才,一把年紀了,肚子里的壞水越來越多。

  李曄點頭笑道:“召天下高僧于大慈恩寺開個……開個無遮會。”

  撓撓頭,也不知道佛門有個什么會,干脆順口來得了。

  大唐養了佛門三百年,也該他們出出力,做點正事了。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些和尚們一直都在走政、治、路、線,李曄現在給他們這個機會,就看他們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