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面就食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茍出一個盛唐

第(1/2)頁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關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只淅淅瀝瀝的下了幾場下雨,到了天佑五年,更是滴雨未下。

  從長安向西北望去,天地間彌漫著一層淡淡絳紅色。

  大地皸裂的像一張張漁網。

  旱災往往伴隨蝗災,絳紅色的天地間逐漸漫延起土黃色,

  張牙舞爪的從北面鋪天蓋地而來。

  入目可見的只有土黃色,曾經的樹木也變成這個顏色,少數翠綠也被蝗蟲啃噬一空。

  渭北今年連春耕都沒開展,宣教司與戶司、吏司組織百姓到渭南躲避旱情。

  然而隨著天氣的炎熱,渭南也被旱情和蝗災覆蓋,水網干涸,失去土地依靠的百姓大量聚集在長安,不僅城內人滿為患,城外也搭建起了大量棚屋。

  每日靠長安官署的施粥過活。

  然而長安也不是萬能的,糧食倒是不缺,但缺水就成了大問題。

  為了保證人的飲水,大量牲畜被宰殺,導致肉食的價格降了下來,李曄為了避免百姓損失,全部收購,供應軍中。

  京兆尹江懷昌恐百姓生亂,欲驅離長安,被政事堂阻止了。

  欽天監斷言大旱至少還要持續兩個月。

  而關中的忍耐差不多到了極限。

  災民大量聚集,水源稀少,衛生狀況也持續下降,疫病也在慢慢肆虐。

  別說兩個月,半個月之后,就會渴死人了,災民增多,糧食也不夠了。

  淮西淮南的大戰也消耗不少糧食,有功將士的賞賜還沒有頒布,只是記載功勞簿上。

  沒辦法,李曄只能下旨就食于興元。

  旱情基本被擋在秦嶺、隴山之北,興元沒受多大影響。

  政事堂的職能作用便發揮出來了,無論什么派系,趙崇凝、韋昭度、劉全禮、李巨川都各司其職,組織亂民分批次轉移鳳翔或者興元。

  能在長安落戶的百姓,家家戶戶還有些余糧,不愿南下。

  甚至一些難民都望著皇室。

  李曄只能帶頭,領著六萬大軍,和近三十萬的百姓從子午道進漢中,太子、韋昭度、趙崇凝等留守,長安諸多官宦權貴也大多留了下來,他們并不缺水。

  長安沒兵,也不擔心他們鬧出什么幺蛾子。

  沿途早設立了落腳點,由宣教司和輔軍人員準備清水和食物。

  加上之前組織幾批南下災民,漢中差不多涌入一百多萬人口。

  即便興元歷年風調雨順也扛不住。

  災民沒有出現大面積死亡,倒是讓李曄松口氣。

  興元府知府裴贄盡職盡責,組織百姓搭建房舍。

  不過隨著北面的災民越來越多,興元也到了極限。

  附近能支援興元的只有鳳翔和成都,不過鳳翔也承擔了一部分難民,沒有余力,而把糧食從成都運出來,中途的損耗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沒辦法李曄只能再度南下,去成都要飯。

  大軍和輔軍打前站,修橋補路。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懸崖絕壁中開辟出來的棧道,在崇山峻嶺中蜿蜒,走金牛道,下劍閣,處處雄關天險,李曄深深為當初沒有選擇在此地跟王建死磕而慶幸。

  否則即便打下來了,大唐的精力也會被耗盡。

  事實上,兩個月過了,關中一些地區倒是飄了幾場小雨,但對于一場持續大半年的旱災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李曄到達劍州,楊鑒從梓州前來迎接。

  并帶了一些糧食,楊鑒鎮守利州差不多十年,人變得老成而干練,名聲雖然沒有周云翼、楊師厚等人響亮,不過一直兢兢業業。

  “末將今年生了第七子,老大老二皆在武營,等將來長大了還為大唐沖鋒陷陣掃平天下。”君臣相見,自然一番長談敘舊。

這家伙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是腫馬嗎?這么能生?

  李曄拍拍他肩膀大笑道:“你小子行啊,不過掃平天下,輪不到他們,朕與你這一代就能辦到。”

  過了劍州,接下來的路就好走了一些,大軍在前開道,輔軍在后維持秩序,百姓居中,浩浩蕩蕩進入成都平原。

  成都兩場大戰都是速戰速決,對西川影響不大。

  王建、王宗黯、王宗信等勢力被推倒之后,大唐免賦的政策才落到實處。

  除了一些具有軍事價值的州縣屯駐有輔軍,大部分州兵老弱者解散強健者充入輔軍。

  新上任的知州知縣卯足了干勁,建設地方,發展民生,積累政績。

  如今天子駐蹕成都,他們更是熱火朝天。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成都的雄偉還在長安之上。

  長安經歷了黃巢、朱玫、李茂貞的禍害,除了規模大一些,早就不復當年,說是殘破也不為過,只是這些年大唐逐漸興盛,官宦商賈人家自發裝點坊市,才讓長安維持住了帝都的顏面。

  而成都,先是由田令孜陳敬瑄經營,后僖宗在此七年,然后王建。

  這幾位都不是省油的燈,宮殿閣樓一年比一年多。

  僅王建就大肆擴充,成都一半都是蜀王府。

  青羊宮連著蜀王府,當真是廣廈萬間。

  蜀中困苦,肥了王建家族。

  李曄進入成都,百姓們人山人海,全來瞻仰皇帝儀容。

  無論是昭宗還是李曄,在民間的名聲都不錯,時人評價有會昌遺風。

  而且宣教司也不是白吃皇糧的,天下各處都有宣教司的身影,在境內叫忠義堂,在境外叫說書樓,夾帶私貨肯定少不了,李曄圣君降世的人設也是這么被確立的。

  圣君倒說不上,不過與民親善倒是真的,跟朱溫、李克用、王建等軍頭比起來,對百姓還算友善。

  唐軍三條軍紀,為首一條就是不得侵害百姓。

  自然也就拉近了百姓與皇帝的距離。

  至少蜀中百姓對大唐的歸屬感還是相當高的。

  “今后把青羊宮從蜀王宮分離出來,立為民間園林,王宮南面一半售賣出去,所得錢財給百姓建造房屋吧。”李曄望著一眼望不到頭的巍峨蜀王宮,再看看難民窟一樣民舍,對比強烈。

  也不知王建怎么住的安穩的。

  “臣替百姓謝過陛下。”十年過去了,崔源照也不是當初的偏偏世家公子,留起了疵須,氣度越發沉穩。

  “你在興唐府八年,朕無財政之虞,此功朕心中有數,成都剝離大唐十五年,便落得如此殘破,朕希望你再接再勵。”

  饒是崔源照沉穩,受到李曄直接褒揚,眼神中透著欣喜,“臣責無旁貸!”

  大唐振興千頭萬緒,光靠李曄肯定不行。

  李曄只是領路人,平衡各種勢力為國家所用。

  有了崔源照這種干吏,李曄反倒清閑了,能者多勞,災民的攤子也就順手甩給他。

  趁著成都府庫有錢,李曄封賞有功將士,功勞不大的輔軍們也得到了賞賜。

  李曄非常人性化的下旨輪流休沐。

  唐軍本來就有軍俸,現在得了賞賜,花錢就大手大腳起來,直接刺激了成都的各種消費,原本慘淡的商鋪也漸漸興旺起來。

  遠近州縣聞風而動,蜀中特產全都往成都送。

  六萬唐軍加上輔軍,正是年輕力壯的年紀,比較生猛,吃起來喝起來,也是不得了的數字。

  而且災民不是身無分文的流民,誰家身上不帶著錢財?

  一路上接受朝廷賑濟的粥食。

  只滿足了基本需求,到了成都落腳,衣食住行,生病吃藥,全都要花錢。

  有輔軍維持秩序,災民的生存問題倒是緩解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