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楊師厚踩在楚軍的尸體上,遠遠眺望東面如潮水一般退去的楚軍。
自成都決戰之后,馬殷一敗再敗,一退再退。
楊師厚與王宗范追亡逐北,東川無論蜀軍還是亂軍,都積極響應唐軍。
特別是王宗黯引兩萬劍州守軍從北面滾滾而下時,綿、梓、遂等州,紛紛投降。
即便當初受馬殷扶植的亂軍,在唐軍的赫赫軍威之下,紛紛轉換了門庭,投歸唐軍麾下。
合州守不住,渝州也守不住,忠、萬州獨木難支。
馬殷在東川的勢力土崩瓦解。
當日的合州大戰,馬殷以逸待勞,居高臨下,認為此戰必破銀槍效節都,不過現實又狠狠給了他一巴掌,在銀槍效節都擋住馬殷第一波攻勢之后,楚軍身體與心理上的疲態便漸漸顯露,銀槍弩機之下,楚軍尸橫遍野。
馬殷親引決勝都沖鋒,依舊撞的頭破血流。
蔡人縱橫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付南方藩鎮還行,但遇到從尸山血海中走出的唐軍,便落在下風。
秉承秦漢之遺風,大唐之雄武再次在關中大地上蘇醒。
其實歷來只要關中漢子吃飽飯,就能打的四方蠻夷俯首稱臣。
歷史上,大宋不僅丟失燕云,同時也失去了河隴,關中還被西夏分了勢,河東也被趙二親手閹割,華夏雄武之地,不是殘了就是廢了,盡管如此,宋軍能戰之精銳,仍是關中的西軍。
如果不是最后關頭張佶領軍救援,楚王馬殷將隕落在合州。
成都決戰,壓制了楚軍的上升趨勢。
合州大戰,徹底打掉了楚軍的斗志,大將李瓊陣亡、張圖英陣亡、李唐陣亡……
這些人都曾是南國名噪一時的猛將。
盡管馬殷收攏殘兵,想要憑借東川城池之險峻擋住唐軍的進攻。
不過,唐軍在蜀中的席卷之勢,配合李曄的免賦詔令,讓楚軍變成了侵略者和外來戶。
半個月時間里,東川就冒出七萬蜀軍,配合唐軍作戰。
楚軍如同落水狗一樣被痛打。
在如此形勢之下,馬殷不得不退出東川,回到黔州,上表朝廷請罪,自降楚王為長沙郡王,還把長子馬希振送入關中為質。
黔中地勢比蜀中還要險惡,銀槍效節都在一系列的大戰中也有折損。
他們從南詔一路平推至成都,又從成都平推至渝州,全都是大戰硬戰血戰。
縱然銀槍效節都將士勇猛,也疲累了。
亂軍雖然大勢和名義上服從大唐,不過因其自身的屬性,其中夾雜著大量渾水摸魚之輩,大城他們不敢動,卻荼毒鄉土,幾百人占據一村,自號大將軍,上千人攻占一縣,自稱刺史,還像模像樣的請求西南招討使楊崇本的任命,楊崇本懶得理他們,他們就派出使者向長安求官。
唐末大亂,很多人都是這么起來的,如董昌、雷彥恭父子、杜洪、鐘傳等等。
這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則。
也不是說他們想與大唐對著干,而是這個時代的大環境。
此時進攻黔中并不明智,大將許德勛從朗州前來支援,加上秦彥暉部,馬殷在黔州維持相當的兵力。
銀槍效節都駐足渝州,休養兵力。
至此東西川連帶三峽地區全部歸唐。
楊師厚下令東川亂軍全部來渝州接受整肅,不從者即為賊。
幾家歡喜幾家愁,倒是有些識相的“大將軍”“刺史”們接受命令。
當然鐵頭娃永遠是存在的。
最大的一股勢力在東川西南瀘州境內翻山賊董復恭,原本是玉蟾山中疑惑山賊,城中東川大亂響應馬殷號召,才出了山,攻占了合江城,聚眾萬人,自號摸天大將軍,與當年黃巢的沖天大將軍如出一轍。
兵力膨脹了,人也跟著膨脹,董復恭自以為天高皇帝遠,楊師厚還跟馬殷對峙著,必不會南下。
楊師厚當然不會因為他這種角色而讓銀槍效節都興師動眾,不過王宗范、王宗黯卻很愿意。
此時不出來爭功,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王宗范領軍南下,王宗黯揮軍北上。
得到成都充沛糧食的支持,以及大唐光輝的籠罩,蜀軍的戰力節節攀升,不僅三下五除二掃平亂軍,連馬殷的遺部也一并清剿了。
事實證明,墮落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的是王建等一干人。
蜀軍將士的戰斗力仍在。
才十天,“摸天大將軍”的人頭就被送往渝州。
如今,楊崇本呂師周兩萬軍鎮西川,楊師厚六千余銀槍效節都鎮東川,楊鑒一萬興元軍鎮守劍閣。
蜀中牢牢控制在大唐手中。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隴西、漢中、松維、云南、荊南連成一片。
大唐的地緣短板被補齊。
身在鄧州的李曄,收到捷報,也是喜不自勝。
當初出兵的時候,只想著能收復成都,把馬殷擋在東川,便已經是大勝了。
如今卻是八千銀槍效節都橫掃兩川,大敗馬殷。
到底還是低估了楊師厚。
不過這也是大勢所趨,在一個蒸蒸日上的大唐面前,王建、馬殷都被蜀中人心拋棄了。
大唐徹底有了席卷天下的本錢。
不過,在于馬殷角力的過程中,銀槍效節都也陣亡了近兩千人,蜀軍歿于王事者近兩萬,傷亡不可謂不大。
“蜀軍也按照唐軍的規制,由成都府庫撫恤。”李曄一陣心疼。
兩千精兵可不是說來就來的,銀槍效節都在長安訓練兩年,每一名將士的吃穿用度遠遠高于其他軍。
其他諸軍每三日一肉,銀槍效節都頓頓都有葷腥。
盔甲、銀槍、橫刀、弩機等等,無一不是上乘。
強大的戰力也是國力培養出來的。
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皇,楊崇本乃是武人,成都天府之國,不宜令其常鎮西川。”
太子李裕冷嗖嗖的一句話,把正在沉思的李曄嚇了一跳。
這一瓢冷水下來,讓李曄的興奮勁去了一半。
其實有楊鑒鎮守劍閣,李曄倒也不怕楊崇本鬧什么幺蛾子,這只鷹的野性早就被熬的差不多了。
不過回頭一想,太子這么說也有一定的道理。
蜀中只是軍事占領,離大治還差的很遠。
楊崇本本來就是軍事將領,若是在西川呆久了,難免不會生出其他事來。
“太子所言不錯,傳詔,升楊崇本為上將軍,呂師周為中將軍,令楊崇本部回駐地松州。”蜀中一戰,佼佼者是楊師厚,楊崇本、呂師周多少沾了他的光,對楊師厚的封賞,李曄想等淮西大戰之后。
李曄瞥了一眼李裕,“那么太子以為誰可鎮守成都?”
李裕面不改色,“回父王,兒臣舉薦興唐府知府崔源照。”
李曄一愣,原本以為他會舉薦崔,沒想到會是崔源照。
崔源照在興唐府的確出色,能力也是上乘,是新一代世家中典范。
也是李曄扶植的對象。
李曄略一思索,覺得崔源照還算合適,便點頭應允了。
除了崔源照,李曄派人向長安政事堂催促東西川各州知州的名單。
楊師厚把馬殷趕回黔州,蜀中就成了徹底的后方,已經不需要駐扎重兵。
反而急需治理地方的文臣。
“王宗范、王宗黯皆擢升為下將軍,調王宗范所部將士入銀生府。”除了皇城司與宣教使的呈上的軍功名單,還有楊師厚私人的信函,信中大力稱頌魏五郎、黃全素的功績。
李曄聞弦歌而知雅意,魏五郎這個名字多次出現在軍功名單中,下將軍名副其實。
待李裕退下之后,薛廣衡才進來稟報,“陛下,昨日長安有使者秘密會見太子。”
“哦?”李曄心中一笑,難怪太子要舉薦崔源照,原來背后是崔的主意。
崔源照還算是崔的遠房親戚。
崔倒是挺會為崔家打算的。
既然如此,也就別這么藏著掖著了,李曄笑道:“封崔為少傅,調鄧州輔佐太子。”
也不知聽到這個消息的崔源照和趙崇凝會怎么想。
這兩伙人從前就不對付。
分化清流世家,李曄還是愿意見到的。
“唐州前線,有什么消息報來嗎?”
“梁軍胡真部、王檀部、朱友謙部七萬大軍猛攻唐州,李筠將軍堅守,梁軍無功,高行周將軍與敵將王彥章部戰于確山,互有勝負。”薛廣衡稟報道。
目前淮西仍是均勢,朱溫在汝州不動,李曄自然也不會動。
現在就看李神福能不能撕破淮上四州了。
蜀中在手,李曄心中穩如泰山。